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军事天地>>军事史林>>历史战例>>共和国之战>>集团军介绍系列外一篇:第15空降军

主题:集团军介绍系列外一篇:第15空降军
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only(2000-02-27 02:14:19), 站内信件




2000年1月26日

作者:漏斗子

一、解放战争: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15空降军是1961年6月1日在陆军第15军的基础上组建的。第一任军长
为赵兰田少将,武汉军区空军副政委廖冠贤兼任空降兵15军首任政委。

陆军第15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组建于1947年,是继晋冀
鲁豫野战军第3、6纵队之后,第三支太行山子弟兵纵队。首任司令秦基伟,
黄镇(中国驻美联络处第一任主任)任政委。

第九纵队一成立,就随陈(赓)谢(富治)大军南渡黄河,挺进中原。后来参
加了淮海战役,战斗力提高很快。1949年3月9纵编为第15军,隶属二野4兵团
(陈赓兵团),仍由秦基伟任军长,谷景生任政委。

在渡江战役中担任兵团先遣军在安徽芜湖一线突破敌军江防,而后以勇猛
动作向敌侧后突击,一口气打到福建北部,切断汤恩伯四十万大军向内陆退却
的通道。毛泽东对此十分满意,他在给林彪等四野主要负责人下达向桂系深远
后方大迂回,大包抄的指示中就以15军一气打进敌纵深700公里的战例为例激励
四野部队树立信心。

15军在四兵团的指挥下参加了两广战役和进军大西南。1950年大西南除西
藏以外基本解放,15军主动请缨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其时,属下的第43师还在
云南剿匪,遂脱离15军建制,15军补充以四川翻身农民为主的第10军第29师。
15军辖29、44、45三个师在河北经紧张的换装和训练,于1951年4月入朝,立
即参加了第5次战役,经受了严峻考验。

二、抗美援朝:八面威风上甘岭

1952年9月,美国为了在谈判中获取所谓的“海空优势补偿”,命第八军于
10月25日突然集中大量兵力和密集火力向位于金化地区五圣山前沿的上甘岭的两
个支撑阵地发起“金化攻势”,猛烈攻击我前沿防御的重要支撑点,企图依靠火
力和空中优势一举占领五圣山地区。

美军“金化攻势”重点突破的就是由15军45师担任值守的上甘岭。在上甘岭,
“联合国军”先后投入美第7师,韩第2师、第9师及美空降第187团等部共六万余
人,战斗空前激烈。第45师135团通讯员黄继光在反击战斗中英勇地用胸膛堵敌军
的火力点,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第29师87团战士邱少云在敌前潜
伏被敌军燃烧弹烧着的情况下严守纪律,直至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部队潜伏的
隐蔽和最后冲锋的胜利。

经过7天激烈、残酷的战斗,共歼敌七千余人,使敌军始终不能占领阵地。在
表面阵地被敌摧毁后,第15军转入坑道与敌军继续开展顽强的战斗。面对敌人筑
堡封锁、轰炸爆破、燃烧烟熏、放毒、堵塞、铁丝网围困等妄图破坏我坑道、困
死我坑道分队的企图,我坚守坑道官兵克服了缺粮、缺水、缺弹、缺药和空气污
浊以及人员伤亡不断增加等严重困难,在纵深火力和兵力支援下,展开了小分队
出击活动,炸毁敌堡,以冷枪冷炮杀伤敌人等反围困斗争。

在上甘岭战役中,第15军的战士们前仆后继,与12军31、34师一道顽强战斗43
天,击退了“联合国军”的猖狂进攻,彻底粉碎了金化攻势。此役共歼敌二万五千
余人,击毁击伤敌机三百架,击毁敌大口径火炮六十一门、坦克十四辆。上甘岭成
了美军的“伤心岭”(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语)。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军人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象征。在战场条件空前残酷,
敌军火力密度超过了二战中最残酷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我军的火力密度也属空前,
这场生死之战对我军从小米加步枪向现代化战争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如果说在朝鲜战争中,长津湖战役表现了我军的“矛”之利,那么上甘岭战役
显示的就是我军的“盾”之坚。

长津湖,上甘岭,美国佬记住中国人的铁拳! 

三、改建为空降军:海阔天空从头越

1950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下令,以从陆军部队抽调战斗英雄和模范
的班、排干部为主组建伞兵部队,空降兵领导机构也从有作战经验的步兵
师部、团部、营部中选调。师、团级干部主要由第三野战军部队抽调,以
利对台作战。

1950年7月,空军第一陆战旅旅部以三野30军89师师部为基础在上海组
成。为发挥空降兵的战略机动能力,军委将地处中原的开封、郑州、新乡、
安阳等地选为空、伞兵部队的驻防和训练基地。同年9月空军陆战第一旅在
河南开封成立,下辖4个狙击营,以及战车、迫炮、加炮各1个营,还有高射
机枪、工兵、运输、通信、侦察、警卫、汽车7个连,另设有一个教导队,
全旅共五千余人,正式名称为“空军陆战兵”。同年12月该旅又扩编为空军
陆战第一师,几经易名在1957年4月正式改称“空军空降兵师”。

六十年代初,中国军事战略环境开始急剧恶化,台海形势日趋紧张,中
印边境冲突愈演愈烈,西北边境地区也极不稳定。军委考虑增强战略机动力
量,于1961年6月决定扩编空降兵部队,组建空降军。当时中央军委在全国几
十支野战军中,反复遴选出三支,交刘亚楼空军上将挑选。这三个军分别来自
一野、二野和四野,来自二野的就是15军。此时的第15军辖44、45两个师,
原属第43师因留驻云南剿匪没有随军部入朝,后改制为昭通军分区。

刘亚楼在三个军中选择了第15军,选定后刘司令给首任军长赵兰田和政委
廖冠贤留下这样一段话:“这次改建为什么选到15军?这也是经过挑选和比较
的。15军是个能打仗的部队,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不仅中国,而且全世界都
知道有个15军。作了比较之后,军委就决定下来了。”

第15军自朝鲜回国后一直驻湖北孝感地区,隶属武汉军区。改制为空降军
后,将空军陆战第一师编入,并借用原43师番号,称空降兵第43师。因此现第
15空降军属下的第43师并不是15军老部队的43师,只有第44、45师是15军的老
底子。

四、战略转变:昔日“空中游击队”今日的战略军团

受长期游击战思想的支配,在组建空降军之初,我军是将其作为“空中游
击队”使用的。确定空降兵的任务是“夺取并扼守敌纵深内重要目标或地域,
破坏敌方指挥机构、机场、港口、交通枢纽、后勤基地、重要武器,以及支援
在敌后作战的部队和游击队等特种作战”。即将空降兵作为实施敌后破袭任务
的“游击队”。

六十年代末,中苏边境冲突后,军委才对空降兵的战略机动性能有了新的
认识,认为“空降兵具有快速机动能力,可实施全方位立体作战。”遂将空降
兵定位为担负战役战略任务机动突击力量,由过去的内线防御作战向未来的外
线进攻作战转变。

空降兵战略任务的转变,导致武器装备发生变化。邓小平1975年主军后,
对空降兵作了三次结构改造,压缩普通伞兵,增编反坦克导弹、防空武器、榴
弹炮等重武器,火力获得增强。1985年军队整编,15空降军建制也由师团体制
改为旅营体制,技术伞兵由原额的17%升至43%;普通伞兵由原额的53%下降
到23%。空降兵部队已发展成引导、侦察、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防化
兵、汽车兵等8个兵种,以及36个专业组成的特种兵部队。

进入九十年代,台湾形势日益险峻,台海作战样态决定空降兵具有无可替
代的跨海攻击作用。空降兵部队受到军委的特别重视,工程师出生的江总书记
尤其重视未来高科技条件下打赢战争技术准备,第15军成了军队建设的重中之
重。

凸现重点建设的最大举措,就是投入十几亿元为空降兵部队换装大中型运
输机,改变以往以运-7、运-5等中小机型为主的运输装备。大型运输机速度快、
航程远、可超越地理条件限制,是将作战人员和物资迅速送到远距离战场实施
快速机动作战的最理想装备。空降作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有运输机配合,且最
好是大型远程运输机。新时期强化空降战力首先从提升空运能力着手。

首先加速从俄罗斯买进伊尔-76大型运输机,取得团级规模的运送能力;其
次大量换装国产运八中型运输机,提高连级规模运送能力,使空降兵部队的每个
班都能配备重型武器,迅速提升远程攻击作战的能力。现在,第15军的运输飞机
已由过去以运七和运五中小型运输机为主,发展成以伊尔一76和运八大中型运输
机为主,随着国产动力伞的研制成功,使用机动伞的技术伞兵将会成为空降兵的
主力。此外,专门为空降兵研制的轻型坦克、自行火炮、伞兵战车、通讯指挥车
等也已投入使用。

为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国空降兵特别强化了C3系统,其通信保障分队每
人都精通多种通信技术,会使用国内外先进通信装备;每人都有100次以上跳伞经
验,能使用多种机型伞型空降,人人都会驾驶车辆,每人都会使用四种以上武器,
具备恶劣条件下的野外生存能力。

  中国空降兵的伞兵供氧装置,使他们具备了在5000米以上高度空降的能力。
这种装置原来是用于中国西部高原空降的,但在未来跨海空降行动中,也具有重
大价值。空降兵从高空跳伞,借用新型滑翔伞就能在空中飞翔十几公里,无声无
息地突然给目标以猛烈打击。采用这种新的战术,运送伞兵的运输机就可以不再
接近目标,从而避免了损失。当前台湾军队对付旧式空降的办法甚多,也颇为自
信,但新的空降战术将使台湾军队无技可施。 


五、空中雄狮:旧貌变新颜

第15空降军下属第43、第44、第45三个空降旅(师),一个航空运输
团和一个直升机团,军属机场七个。

现装备运输机有:
1、波音737-200四架。这是军队停止经商后,空军办的联航并入民航
前划拨过来的飞机,将来可能还有几架入役。受中美两国协议的约束,该
机不得直接作为战斗使用。所以,该机型现在主要用于空中指挥、战时伤
员运送、物资运输等,在1999年进行的青藏高原、大西北等高寒地带的伞
兵训练中也有两架波音飞机参加。

2、伊尔-76十六架。该机的最大速度85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6500公
里,一次可空投1200名伞兵或40辆伞兵战车,是目前空降兵拥有运输能力
最大的运输机,是投送团级规模兵力的主力机型。囿于我国不能制造大型
飞机,我军空降兵配置团级规模运输机很受限制,重新启动运-10飞机,无
论从国防,还是民用,都是当务之急。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干线飞机
全部要进口,总不是长远之计。

3、运-8六十八架。该机是An-12的仿制品,装有4具涡桨六型甲发动机,
最大平飞速度650公里/时,最大航程650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近11小时。运
八由5人操纵,最大散货运载量20吨,集装货运载量16吨,可空运全副武装
的士兵96名或空降伞兵82名,也可载运2辆中型卡车及随车装备与物资,或
载运2辆伞兵战车。是连级兵力投送的主要机种。

4、运-7三十七架。运-7属排级规模运输机,尾部开有供人员进出和装卸
货物的落地舱门,最大起飞重量24吨,可在泥土跑道的野战机场起降,最高巡
航速度440公里/时,装载3.3顿货物时的最大航程之2000公里,最大负载航程
1040公里。可装运38名全副武装士兵或29名伞兵,也可装载24副担架和1名医
护人员,还可外挂2吨货物或武器。

此外,还有运-5、Z-9直升机等飞机。第15军目前的运力,一次可投送全
副武装(携带作战用轻重武器)的士兵13000余人,如果考虑战时损耗,保留
预备飞机,一次只可投送80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就攻打台湾而言,运力显然
还不足。

六、天安门前受检阅:如鹰如虎空降兵

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由第15空降军组成的徒步第十一方队那身以白为底
色的迷彩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影响。第二天出版的《解放军报》是这样描述他
们的:

  “在天为雄鹰,落地成猛虎。当身着蓝白迷彩服的空降兵方队通过天安门
广场时,人们感到了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

在现代战争的舞台上,空降兵是一支重要的作战力量。他们似神兵天降,
奇袭敌后。这种特殊使命,使他们练出特殊的作战技能。在中原进行的一场重
要演练中,人们看到了他们降龙伏虎的技能。当新型运载机进入空降空域时,
随机飘出朵朵伞花快速着地,战士如猛虎一般抢占了附近的山头,开辟空降场。
在他们的指挥引导下,大批运载机群临空而至,刹那间,大小伞花布满天空,
一辆辆野战加油车、一箱箱物资从天而降。这次重装实投演练的成功,标志着
空降兵又填补了一项空降作战的“空白”。

  为适应高技术条件下作战需要,他们积极开展新机型、新伞型训练,很快
使4种机型、7种伞型、新的离机编组形式等空降技术在部队迅速普及。目前,
空降兵部队90%的团队成建制地形成新机新伞空降的能力。

  在实现跳伞技能更新换代的同时,他们对新的作战样式进行积极探索,使
300多项体现高技术作战特点的新科目走进了训练场。空降兵还配合其他军兵
种实施海岛登陆、山地进攻、城市作战、空中进攻演练。我军第一部空降兵战
役学、战术学、作战条令也先后问世,促使空降兵战斗力实现新飞跃。从东北
雪原、南海岛屿到十万大山、世界屋脊,从平原湖泊到山区森林,他们在各种
复杂地区进行空降作战演练,使部队已具备了到处能飞、到处能降、到处能打
的特殊作战本领。

  孤军远投,敌后作战。为适应恶劣的作战环境,空降兵把野战生存训练作
为部队每年必须进行的“传统课”。在海拔4600多米的昆仑山脉,空降兵进行
了高原跳伞和野战生存训练,空降战士在这“生命禁区”整整生存训练了51天。
寒冷的冬季,他们将万人千车拉出去,实施“兵撒大别山”战役机动和野战生
存演练。20个专业兵种,数十种轻重火器连续15天在大山里进行真枪实弹的
“作战”。特殊的训练使这支部队的鹰姿虎威更可畏。”

为了给台独有足够的战略威慑力量,也为了适应现代局部战争突发性和快
速部署的需要,1998年底举行的中央军委第24次会议决定,在2001年底前在第
14、21、38、54军组建空降旅或团;2005年前,再为四个集团军组建空降兵。
也就是说在二十一世纪,第15空降军不再一枝独秀,空降兵将成为陆军合成作
战的常规兵种。

第15空降军属空军序列,但作为我军唯一的空降军,是直接受中央军委节
制的全军快速部署部队,同时担当广州军区战略预备队。现任军长马殿圣空军
少将,军部驻湖北省孝感市。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105.185.168]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