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duanshun(2004-02-09 09:06:10), 站内信件
|
回顾在察隅印俘收容所的工作
察隅印俘收容所共有印俘429名,其中军官25名、士官98名,士兵306名。 印度国籍354名,尼泊尔国籍75名(郭尔喀兵?)。他们的语言有英语、印地语、 乌尔都语和尼泊尔语四种。 这里150多名工作人员和外文翻译都是第一次做外俘工作,作者(周老伯)和 黄老伯到后就向他们介绍了朝鲜战场外俘工作的情况和经验教训。着重强调了 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做好外俘工作的重要意义,它具有配合军事斗争、外交斗争和扩大我政治 影响的作用,政策性很强。二是必须做好调查研究,掌握外俘的特点,按其发 展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三是必须考虑外俘释放回国的情况,使他们回 国后扩大我政治影响。四是要把宽俘政策 贯彻始终。五是要充分发挥外文翻译的作用,这是做好外俘工作的重要条件。 我在朝鲜战场也是一次做外俘工作,经验是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只要根 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实际去干,深入下去,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一定能把工作 做好。大家听后,提高了做好印俘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在调查登记基础上,对印俘的特点作了分析。除了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外,还 有一些不同特点:一是老兵多、出身贫苦劳动人民多。这有利于从阶级教育人 手,进行分化瓦解争取工作。二是中印两国人民都受过帝国主义侵略压迫,进 行过抵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对 中印人民友好交往有一定认识。他们对中印边境冲突真相不清楚,是受政府欺 骗来打仗的。这个特点有利于从中印友好团结反帝方面打开教育突破口。三是 印军士兵文化低,民族、宗教和语言复杂多样,生活习惯差异很大,这就要求 我们做过细工作,在编队、生活供应等方面要区别对待。四是等级森严、官兵 极不平等。低级委任军官一辈子只能当连排职务。所谓“贱民”出身的无衔兵 只能一辈子当炊事兵、清洁兵。这个特点容易接受我宽俘政策和我军官兵平等 的影响。 我们针对这些特点将印俘编为五个队,第一队为锡克族士兵,第二队为印度族 士兵,第三队为士官,第四队为军官,第五队为尼泊尔籍士兵。开始曾将印度 族锡克族士兵编在一个队,因此发生打架吵闹,而且语言不同教育管理也很不 方便。 管教印俘的第一阶段是落实我军的宽俘政策。搞好这项政策首先从做好印俘吃 、穿、用等生活方面工作人手。因冬季天寒,发给棉衣、大衣、棉帽穿着,伙 食供应和我们工作人员同样待遇,而且照顾不吃肉类的教徒发给蛋类,不吃牛 肉的教徒发给猪肉。对抽烟的发给香烟,不抽烟的发糖果。尊重他们的宗教信 仰和风俗习惯,允许信教的做祷告。他们有天天洗澡的习惯,供给热水洗澡。 有的锡克族印俘包头布、包胡须的须囊布丢失了给补发。他们受到这些意料 不到的宽待,情绪很快稳定下来,对我们逐渐产生好感。 同时做好医治伤病俘工作。我仍的医务入员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负伤的、 患病的印俘悉心治疗,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尼泊尔籍士兵阿尔,巴哈杜尔 和戈乃斯,巴哈杜尔被打散后,在山上盲目地走了十几天,没有水喝,没有东 西吃,心想这下完蛋了。后来被我部队发现从山上背下来,经过抢救恢复了健 康。他们感激地说,这条命是伟大的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给的。这样的照顾在 父母跟前都没有受到过。一等上士吉巴尔·辛格被俘后一直对我们怀有敌对情绪 ,在释放前半个月他因病住院治疗,在我医务人员的服务精神感化下转变了。 他说:“我现在才看清楚你们中国人对我们真好。我为印度政府卖了十多年命 ,也住过医院,却从来没有碰到过像你们这样好的医生和护士。中国人对我的 关心,至死不会忘记。”他有一天在医院里遇见了印俘上尉军医巧拨拉,就指 着他的鼻子说:“你应该学习中国的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回国后还应该告诉 其他医生,要他们也向中国医生学习。” 我们的宽俘政策还允许他们与家人通信,校官还可以发电报。他们家人来信和 包裹及时转交。这项工作虽复杂费力,但其影响很大,不但使印俘高兴,而且 把我军的宽俘政策传播到国外去。中校营长马迪亚被俘后,印度官方曾通知他 远在非洲尼日利亚的妻子,说他已经阵亡了。当他的妻子收到他从收容所发出 的信后,得知他不但没有死,还一切都很好,使她喜出望外,连忙写信向中国 政府表示感谢。印俘在收容所共发出信1218封,电报27份,收到亲属来信共 696封,电报5份。 印俘情绪基本稳定,秩序正常后,我们就按总政指示逐步进行政治教育。根据 印俘的思想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针对性地进行,收到 了较好的效果。以《周总理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为基本教材。这信摆事实 讲道理,很有说服力。同时,向他们播放了新闻报道,为我国政府主动在瓦弄 地区释放伤俘、归还缴获印军的武器弹药。印俘听后大部分高兴地说:这是中 国政府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有诚意的表现,希望印度政府能早日和中国谈判,使 他们能早日释放回国。当再听到印度政府提出无理要求,不与我谈判的消息时 ,他们非常恼火气愤。我们在教育告一段落时,对印俘士兵摸了一次底,明确 承认印度侵略中国的占半数以上,不敢明确表态的占三分之一。几名印俘校官 表示赞同我国的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主张和三项建议。 我们对印俘的教育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寓教育于文体活动中。不搞硬灌和 “洗脑”方式,除重要内容以长官身份讲课外,多采用广播、出黑板报、设阅 览室自由阅读等方式。我们把毛选和有关中国革命历史的书籍,中印边界问题 有关材料放在阅览室,由印自己管理自由阅 读。不少印俘拿去阅读,甚至晚上 十点还有人看。在释放时自动带走了一千多本。通过放映电影片教育也是好方 式。他们看了《柯山红日》明白了西藏很早就是中国的一个省,达赖喇嘛跑到 印度去挑动反华闹独立,是为了恢复农奴制度。看了《友谊长青》了解我国真 诚与亚非国家和平共处友好来往的历史,希望中印边界问题也能像中缅、中尼 那样得到圆满解决。 周老伯从两次外俘工作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充分发挥外文翻译的重要作用, 是做好外俘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不仅是沟通语言的桥梁也是政策攻心的 斗士。这次总政向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借调了48名外语学员和教师来充任外文 翻译。总政联络部指示,外文翻译是 干部,要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工作, 不要单纯当翻译使用,非常正确。 1963年3月我国政府宣布释放全部印俘,3月14日我们接到关于释放的通知, 把我们收容所列为释放的第一批。17日我们召开全体印俘大会,我以司令官 身份宣读了释放命令并讲话。印俘听后,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先后三次热 烈鼓掌。会议结束,印俘就把我工作人员 围起来,抬起来,跳啊,蹦啊。“中国政府万岁!”“中印人民友好万岁!” “中尼人民友好万岁!”的喊声展耳欲聋。 紧接着我们召开运动会、欢送会、各种座谈会来增进友谊,活跃情绪,加深教 育。激起印俘纷纷写感谢信和诗,在座谈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尼泪尔籍 印悍布地曼古龙在信中写道:“只要太阳与月亮还存在于太空之中,我们就不 会忘记中国人民的高贵品质。”军官普来姆,辛格向我们朗诵了他写的一首诗 :“朋友!您的友爱、尊重、宽待,嵌在我心上,像玉石上的彩纹。当我还没 有报答您的思情,我将一日不宁。我要永不停息地奋斗,这就是我的誓言!” 印浮对我们表达的友好激情多种多样,写感谢信的69人,留通讯地址的299人 ,送纪念物的49人,在大小会上讲话感谢的32人,还有检讨认错的55人,告别 时洒泪的323人,尼泊尔籍的个个洒泪。 释放时我们赠送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纪念品,他们爱不释手,说这是最珍贵的宝贝, 拿回去摆在家里天天看,传给子孙后代让他们记住这是中国的友谊,中印人民要 世代友好下去。 在边境线上,我方红十字会向印方红十字会交接时,印俘对我们的热情友好和对 印方的冷若冰霜态度形成了强烈的鲜明对比。印俘在离开时紧紧地拥抱我工作人 员,有的献上亲手编制的花环,有的依依不舍,满脸热泪向我们道谢。过了边境 线还一步一回头挥手告别。而 对印方红十字会人员则视若无人,不理不睬。印方人员走过去与他们握手问好, 他们不伸手不理他们。他们问印俘:“在中国收容所生活好不好?”印俘齐声回答 :“很好!”在接收点名时印俘不吭声,印方红十字会头头气愤地说:“你们到底 想不想回印度?!”话语一落,印俘不但不害怕,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弄得印方十 分灰心丧气。只好把点名改为念姓名,念完了就走。 这次历时五个月的印俘工作胜利结束后,我和一部分同志到北京参加总结。中央 军委、总部首长对印俘工作十分重视,并给了很好评价。6月30日贺龙元帅和总 部首长接见我们并合影留念。贺帅说:“这次印俘工作做得好!希望好好总结经验 ,以后还用得着。”甘泗淇副主 任说:(这次印俘工作)主席、总理也是满意的。这些评价和指示给我们很大激励 ,使我们认识到这项工作十分重要。它会把我党我军的光辉形象和社会主义的优 越性传播到国外,在这些国家人民的心目中播下友好的种子。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96.134.1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