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军事天地>>军事史林>>历史战例>>二战回眸>>简评库尔斯克会战

主题:简评库尔斯克会战
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only(2000-10-19 11:43:53), 站内信件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Mar 12 17:12:01 1999)  
  
    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德军在苏德战场南线的局势危机到了极点,                    
     
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经过激烈交战夺取了沃罗涅日,苏军西南方面军                    
     
也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展开了攻势。德军各集团军疲惫不堪,被                    
     
苏军紧紧咬住,缓慢而艰难的撤退。                                                
     
    由于苏军的巨大胜利,轻敌思想也在南方苏军各方面军中蔓延,                    
     
实际上德军虽然失败,可是仍然有实力。而苏军从上到下都没有清醒                    
     
的认识,这是苏军日后失败的更本原因。                                            
     
                                                                                
     
    基于上述的错误认识,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制定了代号为“星”                    
     
的战役计划,目标在于夺取乌克兰第二大工业城市哈尔科夫,西南方                    
     
面军也制定了代号为“跳跃”的计划,进攻目标直指顿巴斯,这个计                    
     
划在当时无疑是无法实现的,它要求苏军合围比斯大林格勒德军还要                    
     
多的军队,以当时苏军的兵力兵器无法做到这一点。根据最高统帅部                    
     
的指示,沃罗涅日方面军又补领了攻取库尔斯克的任务,这样出现了                    
     
一个方面军向两个方向进攻,这也犯了一个大错。                                    
     
                                                                                
     
    不久,两个方面军开始进攻。苏军第六十集团军攻克库尔斯克,                    
     
可是在哈尔科夫方向,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伤亡惨重却进展缓慢。                    
     
在西南方面军地区,组建了以方面军副司令员为首的,辖几个步兵师和                  
     
坦克军的快速集群,紧追德军。在进攻过程中,西南方面军也犯了沃罗                  
     
涅日方面军同样的错误,各个集团军成一个梯队展开,没有战役纵深,                  
     
相互之间无法有效的支援,整个方面军向离心方向发展。苏军离后勤基                  
     
地也越来越远了。                                                                
     
                                                                                
     
    苏军的失误很快被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曼施坦因元帅抓住了。              
     
他指示德军放弃了哈尔科夫,节节抵抗,既拖住苏军,有设法避开了苏军                
     
的合围。同时,德军紧缩战线,抽调大批部队撤往后方,苏军认为这一举动              
     
是德军准备撤过第聂伯河,实际上德军不仅不准备撤过该河,甚至顿巴斯                
     
地区也不准备放弃,德军的预备队正在加速组建。                                    
     
    紧张的准备之后,德军在苏军进攻的突出部两侧建立了两个突击集群,              
     
一个由数个党卫军坦克师组成,一个由坦克第四集团军所属部队组成,相向              
     
发动了进攻。苏军的快速集群很快被切断了。  
  
 直到此时,苏军仍然认为德军是为了掩护其主力撤向第聂伯河而发动的                  
     
牵制性进攻。西南方面军快速集群很快遭到没顶之灾。其契入德军阵地                  
     
的三个步兵师全军覆没,残余人员丢弃了重装备,从德军坦克部队的空                  
     
隙中逃了出来,德军宣称苏军遗尸23000具,被俘9000人。西南方面军                   
     
各集团军在德军的猛攻下,均遭重创,整个方面军向后败退了100-200                   
     
公里。                                                                          
     
    此时,北面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尚未醒悟过来。几天之后,德军调整                  
     
部署,再次以精锐的党卫军坦克师为先导,向哈尔科夫发动凶猛反攻。                  
     
苏军近卫坦克第三集团军和第69集团军早在攻打哈尔科夫的战斗中                      
     
就伤亡惨重,疲惫不堪,无力阻止德军的推进,被迫匆匆放弃该市。德军                
     
重新夺回哈尔科夫。两天之后德军重占别尔哥诺德,并数处嵌入沃罗涅日                
     
方面军的防线,苏军形势顿时危急起来。沃罗涅日方面军防线有被德军突                
     
破的危险,如果德军企图得逞,德军突击集团将前出至苏军中央方面军的                
     
后方!                                                                          
     
    面对这样危险的局势,苏军最高统帅部从中央方面军抽调第21集团军                
     
掩护其南翼,并紧急出动最高统帅部战略预备队,在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              
     
的率领下,兼程南下,与德军展开浴血激战,同时也纠正了沃罗涅日方面军              
     
指挥上的一些重大失误。在苏军的艰苦努力下,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防线终于              
     
稳定下来,德军也停止了反攻,不久,双方均转入防御。                              
     
                                                                                
     
    通过这次交战,苏军在苏德战场战线中央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          
     
出部,其南部的轮廓大致如此形成。这次战役使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苏军              
     
占据优势的南部战场形势再次高度复杂化。德军暂时稳定了南部战场                    
     
摇摇欲坠的局势,堵住了斯大林格勒惨败后防线中的大缺口,制止了苏军向              
     
米乌斯河地区的迂回,德军南方集团军群重新建立了连亘而绵密的防线,重              
     
创了苏军两个方面军,兴高采烈的希特勒将其称之为“伟大的哈尔科夫反攻”。          
     
这也为惨败之后的德军挽回了一点面子。                                            
     
    对于苏军来说,德军的这次反攻有些“突然”,造成苏军上下一片慌乱。            
     
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上将,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中将都没有              
     
清醒认识到德军的实力,制定的战役计划不切实际,在进攻中犯了大错。由              
     
于瓦杜丁本人在莫斯科会战,斯大龄格勒会战中均有良好表现,所以他的意              
     
见在总参谋部很受重视。苏军作战部长什捷缅科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不明              
     
白瓦杜丁,这个一贯重视对敌侦察的指挥员,为什么长时间的陷在对敌人的              
     
错觉中而不能自拔“,斯大林也生气的指出,今后“最高统帅部干预方面军              
     
的指挥”。                                                                      
     
     德军哈尔科夫反攻之后,春季的泥泞期到来,双方都没有大的                      
     
军事行动,苏德战场出现了短暂的平静,这一时期的焦点集中在库                      
     
尔斯克的突出部上,双方均调集大批兵力作了充分的准备,经过5,                     
     
6两个月份的力量积聚,1943年7月初,爆发了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外                      
     
另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战----库尔斯克会战。                                    
     
    会战前双方的态势如下:德军在库尔斯克南北两侧建立了两个                      
     
突击集团,一个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第九集团军为主,总                      
     
兵力约46万人,一个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所属坦克第四集团军                      
     
为主,兵力约44万人,包括几个德军的党卫军坦克师。两个突击集                      
     
群均配属了大量的坦克,自行火炮,共计由270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                    
     
两千余架飞机,德军最新型的“虎”式,“豹”式坦克,“斐迪南”                    
     
自行火炮也投入了战场。其战役企图是通过南北两个集群的对进,                      
     
切断这个突出部,围歼苏军主力,从而一举夺回战略主动权。                          
     
    苏军的具体部署为:以罗科索夫斯基上将的中央方面军防守突出                    
     
部的北面,兵力约71万人。从西南方面军调来的瓦杜丁上将担任沃罗                    
     
涅日方面军司令员,负责防守突出部的南面,兵力约62万人。仅这两                    
     
个方面军的兵力就达到了133万人。苏军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两个方                   
     
面军的中间,又组建了科涅夫上将为首的草原方面军,总兵力达57万人。                
     
这个方面军还负责掩护突出部的西面。苏军在人数,坦克飞机数量方面                  
     
均占有一定的优势。                                                              
     
                                                                                
     
    7月5日,大战爆发。                                                          
     
    德军一开始就发觉形势不妙。苏军阵地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地雷场,                
     
一眼望不到头的反坦克壕,铁丝网,所有的防御都得到了占据较高地势的                
     
苏军坦克的支援。苏军显然有了充分的准备,德军陷入了苦战。                        
     
    在北部,德军基本上没有什么希望。只突入苏军阵地9-12公里,第九                
     
集团军几乎投入了所有兵力,仍然无法突破苏军的第二道防线。不久,苏军              
     
西方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联合向德军重要据点奥廖尔发动进攻,德军被              
     
迫从突击集团中抽调若干步兵师解围,这样一来,严重削弱了攻击力量,德              
     
军北部集群被迫转入了防御。                                                      
     
    在南部,形势比较复杂。德军的装甲部队突入阵地12-35公里,艰苦的战             
     
斗在第二道防线展开。为了反击德军,苏军出动近卫坦克第一集团军与德国装            
     
甲部队展开了大规模的交战。激战一天,苏军发现T-34型坦克正面对抗远远不            
     
是“虎”,“豹”坦克的对手,苏军飞行员也只顾和德军飞机交战,没有对地            
     
面部队进行有效的掩护,苏军的损失远大于德军,于是主动撤出了战斗。                
     
 
)  
  
    几天之后,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德军从西线抽调大量预备队,        
     
源源不断的投入战场。有些地段德军突破了第二道防线。苏联空军也遭到了一次战        
     
术上的惨败,苏军企图先发制人,偷袭德军在哈尔科夫附近的机场,由于装备了先        
     
进的雷达,德国空军挫败了这次行动。一天之内击落苏机420架,一度控制了库尔斯       
     
克南部战场的制空权。曼施坦因也在其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一书中称,和德军“南方”  
     
集团军群交战的苏军伤亡,失踪,被俘人数均在德军的4倍以上。                       
     
                                                                                
     
    尽管苏军进行了猛烈的抵抗,德军各突击兵团仍然前出至奥博扬。苏德两军在奥      
     
博扬方向再次展开激战。顷刻之间,双方大量的飞机,坦克,火炮变成了一堆堆废铁。    
     
沃罗涅日方面军几乎集中了全部预备队,终于阻止了德军从这里冲向库尔斯克的企图。    
     
                                                                                
     
    7月11日,曼施坦因元帅调整部署,转向普罗霍夫卡方向进攻。此时,沃罗涅日方面   
     
军已经消耗了所有的预备队,而德军仍然在疯狂进攻。面对瓦杜丁的求援,最高统帅部    
     
紧急从草原方面军编成内抽出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和第五集团军增援。7月12日,苏联近   
     
卫坦克第五集团军和德军党卫军坦克军,第三坦克军等部在普罗霍夫卡相遇,爆发了被    
     
普遍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坦克交战。有些书中称,双方共投入1200辆坦克,其中德国人  
     
损失400辆。在我看来,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夸大。因为苏军坦克数量在800辆左右,德军    
     
坦克也不会少于500-600辆,一般认为苏军的损失不在德军以下,德军损失虽然不会少,   
     
400辆好象也太多了。                                                             
     
                                                                                
     
    经过这次交战,德军被迫向后败退。但是苏军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德军在这次    
     
大战后,仍然在继续进攻。德军还拥有一定数量的预备队,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局势依旧    
     
不容乐观。就在会战打到关键阶段,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这一下打乱了希特勒的战略    
     
部署。为了援救盟友,希特勒召集“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克鲁格元帅曼施    
     
坦因元帅,准备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几个步兵师,从南方集团军群抽调几个党卫军坦克    
     
师增援意大利。对希特勒这样的决定,曼施坦因首先表示反对,他认为会战已经打到高    
     
潮,南方德军已经歼灭或击溃苏军10个坦克或机诫化军,胜利在望,一旦抽调突击兵力,  
     
将会导致战役的失败,克鲁格元帅也表示赞同。可是希特勒此时已听不进任何意见,坚持  
     
己见,两位元帅只好服从命令。作为妥协,希特勒同意南方集团军群继续进攻,直到粉碎  
     
苏军全部坦克预备队。                                                            
    由于精锐的突击兵力被调走,南方集团军群失去了进攻的锐势,继续进攻            
     
已经成为一句空话。不久,在苏军的反击下,德军退回了原出发阵地。会战的            
     
第一阶段结束。苏军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苏军期盼的战略转机终于到来。              
     
    经过精心的准备,北部的苏军----西方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中央方            
     
面军率先发起对德军奥廖尔突出部的围攻。南方的苏军经过十几天的调整部署            
     
和补充兵力,也对南方集团军群发起进攻。8月4日和5日,南北两面的苏军几乎           
     
同时展开对奥廖尔和别尔哥诺德的围攻。经过激烈战斗,布良斯克方面军,草原          
     
方面军先后攻克这两个重镇。苏军取得胜利之后,继续扩大战果,草原,沃罗涅          
     
日两个方面军再次向哈尔科夫挺进,渐渐逼近该城。可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再次          
     
犯错,所属部队迅速向前推进,忽视了对侧翼的保护。曼施坦因又一次调集兵力对        
     
突出的苏军进行了猛烈的反击,经过三天激战,该地域的苏军遭到巨大损失。斯          
     
大林严厉斥责瓦杜丁“只顾夺占土地,而不注意巩固所占的土地“。所幸的是,          
     
苏军经过调整部署,终于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使德军前出至沃罗涅日方面军各突击        
     
兵团后方的意图未能实现。8月23日,草原方面军攻克了数次易手的哈尔科夫。至此       
     
规模宏大的会战基本结束。                                                        
     
                                                                                
     
    有关这次会战双方的损失,德军为50万人。苏联的损失一直没有公布,普遍的猜      
     
测是其损失不比德军少。有些资料中称,根据近年俄罗斯公布的数据,苏军付出了86      
     
万人的巨大代价。                                                                
     
    从双方的战略运用来看,苏联最高统帅部无疑比德国统帅部高出一筹。苏军对        
     
形势判断非常准确。前面提到,苏军对会战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构筑了大量的反        
     
坦克壕,地雷场,部署了严密的反坦克火力。德军往往为了避开地雷区,而陷入苏军      
     
密集的反坦克火力的打击。苏军采取的策略无疑也是明智的-----即后发制人。先通       
     
过坚固的防御阵地消耗和疲惫德军,然后再集结强大的预备队反攻。事实证明,这个      
     
战略决策非常正确。开战前一个小时,苏军还对德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反炮火准备,      
     
打乱了敌军的部署,有人事后指出,如果红军的炮击在推迟一些,等更多的德军进入      
     
出发阵地,效果会更好。由此可见,苏军的情报工作也做的非常好。                    
     
    而德军呢?它最致命的错误是不该一再拖延战役发起时间。起先,苏军在库尔斯      
     
克突出部的兵力不多,大约30万人左右。如果此时进攻,还是很有希望的。可惜的是,    
     
德军并没有这样做。苏联的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德国的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在这      
     
场会战中都表现了杰出的战略家所具有的优秀素质。以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为首的      
     
苏军统帅部经过严密的论证,否决了瓦杜丁等人提出的抢先发动进攻的建议。而当时      
     
德国的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早就预料到德军的进攻不会成功,坚决反对把精锐的装甲      
     
部队投入到没有希望取胜的战役中去。曼施坦因同样指出,要么尽快动手发起进攻,      
     
要么干脆取消这次行动。然而希特勒对新式的“虎”,“豹”式坦克给予了太多的希      
     
望,坚持等待到新式武器大批量的装备部队,白白错过了时机。                        
     
    在实战中,“虎”式坦克确实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可是它能够弥补由于时      
     
间的延误而造成的战略时机的损失吗?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Mar 20 21:44:00 1999)  
  
    按照曼施坦因元帅的计划,进攻应该在5月初进行。德军统帅部却拖  
到了7月份。这两个月中,德军的力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长。自从古德  
里安出任装甲兵总监后,军需生产也大大加强,残破不堪的装甲部队也渐  
渐恢复了元气。不过,另一个方面苏军的力量增长的更快。苏军工事的修筑一刻  
也没有停止,在可能受威胁的方向都构筑了两道,三道防线。德军在7月初  
进攻之时形势已和曼施坦因当初的设想大大不同,苏军的防御阵地到处布  
满了陷阱,擅长野战的德军难以发挥优势。  
    就会战的进程来看,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从头至终都没有取胜的  
可能,虽然在波内里德军曾发动了5次进攻,战斗非常惨烈。故此笔者没有  
多加评述。不过南方集团军群的攻势还是比较猛烈的。战争打到1943年,德  
国步兵部队已经损失相当惨重,此次战役的突击主要依靠装甲兵和航空兵。  
德军精锐的党卫军坦克师也大多编在南方德军建制中,像“骷髅”师,“阿道夫  
·希特勒”师,“帝国”师等。  
    自从中央集团军群转入防御以后,南方德军的进攻已没有多大意义了,因  
为南北对进的计划已经不可能实现。除非南方集团军群占领库尔斯克,直接威胁  
苏联中央方面军的后路,迫使其抽调兵力对付南方,给中央集团军群的德军创造  
转守为攻的机会。但是,从实际的兵力来看,南方集团军群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同  
时对付苏军三个方面军的地步。这种可能性可以说是完全不存在的。  
    不过在南部局部战场,苏军打得比较艰苦。如果希特勒允许曼施坦因全力一博,  
或许德军能够打开一条通路,抵达库尔斯克。不过,这种可能也随着盟军在西西里  
岛登陆而灰飞烟灭了。  
    在“虎”式坦克的运用上,德军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单纯的把虎式坦克  
摆在战斗队形的前排,利用重装甲突破苏军阵地,而未能充分发挥88毫米远程火炮  
的作用。坦克的装甲防护力和火力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机动性和冲击力也  
 是另一个重要指标,所以笨重的重型坦克和防护力差的轻型坦克始终未能成为坦克  
发展的主流。在普罗霍洛夫卡坦克大战中,近战之中的虎式坦克火力强(炮弹可达  
到1500米以外),装甲厚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反而不如T-34中型坦克灵便。  
    除此之外,德军的防御也是可圈可点的。北部德军前线指挥官莫德尔上将  
巧妙的将奥廖尔突出部的大部分德军撤离出来,使苏军未能完成围歼该部德军的意  
图,直到8月3日才攻克奥廖尔。南部的德军对进攻的苏军进行了两次反冲击,  
虽然给苏军一些严重打击,但终究没有守住哈尔科夫。  
  
    为了配合库尔斯克战役的进行,苏联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也对顿巴斯和  
米乌斯河地区的德军坦克第一集团军,野战第六集团军(被歼灭后重建的)发动了  
进攻。根据希特勒的指示,曼施坦因从哈尔科夫方向抽出了6个师,其中5个是拥有  
加强兵器的坦克师,增援顿巴斯,从而挡住了苏军的攻势(见崔可夫将军回忆录),  
这样一来,给苏军攻打哈尔科夫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德军不这样做,哈尔科夫  
也许未必会轻易失守,但是顿巴斯肯定保不住,苏军夺回顿巴斯的煤矿等战略资源,  
这是希特勒无论如何也不愿看到的。在南方方面军地带内,进展也不顺,苏军在米  
乌斯河西岸曾建立过一个登陆场,但是德军集中兵力反攻,将苏军赶回对岸,并俘  
获苏军18000余人。不过,苏军的上述行动牵制了德军的预备队兵力,使他们不能  
增援库尔斯科战场,从这个方面讲,苏军获得了成功。  
  
  
    库尔斯克战役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德军在此役集中  
了全部力量,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但是惨遭失败。从此以后,德军已经没有实力  
进行类似的进攻,只能被动防御,直到灭亡。虽然苏军的损失更高,但是其补充却  
是源源不断的;德军精锐的装甲部队在这里遭到重创,却再也没有可能恢复元气了。  
如果德军一开始就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让苏军先进攻并在坚固阵地前大量消耗他们  
(有时其损失可能几倍,十几倍于德军),在大举反攻,也许结局可能不同,因为  
德军数量虽然不如苏军,但是质量上却占据优势。  
    一位外国评论家在谈到苏联第一次在战争期间为取得胜利的各方面军鸣放礼炮祝  
捷时,认为决非偶然,“俄国人深深的懂得,打赢了这次战役就等于赢得了整个战争“  
。最后,让笔者以科涅夫元帅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这次战役是德国装甲兵这只白  
天鹅临终前美妙的哀鸣“。  
  
                                                            (完)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修改:.only 于 Apr  9 00:40:49 修改本文.[FROM: bbs.huizhou.gd.cn]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bbs.huizhou.gd.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