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jjjjjkkkkkk()
整理人: only(2000-09-25 17:07:13), 站内信件
|
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
——希特勒攻败垂成 王 磊/文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 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 地域 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 争史上最大的一 次坦 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 将领的一封 信中 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克会战的 结 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 胜利, 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 些 史 学家不久前根据最新解密的史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军 在那 场 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 相 反,德军 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这些专家认为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
——希特勒攻败垂成 王 磊/文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 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 地域 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 争史上最大的一 次坦 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 将领的一封 信中 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克会战的 结 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 胜利, 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 些 史 学家不久前根据最新解密的史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军 在那 场 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 相 反,德军 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这些专家认为, 真正 使德军最终丧 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 战役 中的失利,而是希 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两军对峙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 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 为了 挽回败局,振作士气,夺回战略主 动,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 动大 规模夏季攻势。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 突出部虎踞,给德军的防线造 成了 很大的威胁,于是,希特勒决定拔掉这颗眼 中钉、肉中刺。德军力图 通过 库尔斯克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进而占领顿河、伏尔 加河 流域,攻占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竞之业。 为 了取得战役的胜利,德军统帅部从1943年4月起就开始了大规 模的准 备,并制订 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同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 克地区 的南北两侧,即 别尔哥罗德地段和奥廖尔区域,以“中央集团军群” 和 “南方集团军群”为主 ,共集结了1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和18个 步兵师, 配有2700辆坦克、2050架 作战飞机,约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总兵力 达90余 万人。此外,德军还大量装备 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虎”式、 “豹” 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 。“虎”式坦克装有88毫米的大口径 火炮, 火力十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 甲厚达100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 能力。 显然,同苏军的T-34坦克相比,德军 坦克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型攻势,从南北双方同时 夹攻库尔斯 克。在 战区南线,由德军第4装甲师和肯布夫集团组成的南方集团军 16个师 的兵力, 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由南向北进攻;在北线,克卢格元 帅指挥 中央 集团军15个师的兵力,由北向南进攻。此外,德军还准备了20 个师 为战略 预备部队。按照其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将在库尔斯克以东会合,完成 合 围。 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 敌人 对抗。苏军的战略部署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率领中央方面军6个 集团军 防 守北线;巴什钦大将率领沃罗涅什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南线;以 草原 方面军为 战略预备队。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133.6万人,配备3600辆 坦克 和强击火炮,2 万门大炮和3130架飞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帅担任。 惨烈血战 1943年7月, 双方完成了战略集结,200万大军对垒,一场血腥厮 杀一 触即发。也就在这时, 苏军从捕获的战俘口中得知,德军将在7月5日 拂晓开 始进攻。于是,苏军最高 统帅部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 1943年7月5 日凌晨2时,库尔斯克会战 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 告开 始。面对这一形势,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 坦克为先锋,大量步 兵紧 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型,以每平方公里10 0辆的密度实施 冲击。 与此同时,120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苏军阵 地展开了疯 狂的轰 炸。 坚守在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了敌众我寡的激烈 战斗, 他们凭 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汽油的燃烧瓶给德军以迎头痛击。 一时 间,整 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 自动武 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经过两 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7月6 日傍晚,南北两 方面的德 军均突破了苏 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 军连 续发动猛烈进攻, 仍未达到完成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7月11日, 德军南 线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 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于12日在南线对苏军发 起新的 攻势。至此,库尔斯克会 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是目前众 多二战 史学家们存在争议的一个阶 段。 为了取得第二阶段战役的胜利,曼施泰因将德SS装甲军和第48装 甲军 等 (即党卫队装甲军) 主力部队投入了战斗。德SS装甲军是德军的一支精锐摩 托化装甲部 队,由希 特勒近卫师(又译警卫元首师)、达斯?赖希装甲师和托坦 科普夫装 甲师 等3支装甲师组成,是曼施泰因手中的一张王牌。 7月12日, 以SS装甲军为核心的德军在普罗赫洛夫卡附近同赶来 增援的苏 草原方面军的第 5坦克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 例的坦 克遭遇战。这一天 ,苏军出动约850辆坦克,德军则投入了约650 辆 坦克, 双方在15平方公里的战 场上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战”。 这场战斗是二次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 克战。在几乎所有有关 苏德战 场东线战役的文献史料中,人们都可以很容易地 找到“普罗霍洛夫卡 战役” 的记载。这些文献有关1943年7月12日那场战斗的记 载通常是这样 的:当 时,德军SS装甲军的3个师齐头并进,“虎”式重型坦克在 前,马 克—5型坦 克在后,以每平方公里150辆坦克的密度向苏军展开了冲锋。 尽管虎 式坦克 攻击力极强,但其行驶速度每小时不过20公里,加之德军战线狭 长, 500至 700辆德军坦克拥挤在一起,难以发挥优势。苏军抓住这一机会,决 定以快 制慢。战斗一开始,苏军坦克就开足马力冲入敌阵,利用其T—34坦 克 的灵 活性,以近战消灭“虎”式坦克。这一大胆的战略令德军始料不及, 顿时 阵 脚大乱。最终,在一片混乱中,德SS装甲军遭到重创,在尸横遍野的 战场上 扔下了大约400辆东倒西歪的坦克残骸,其中包括70至100辆“虎”式 坦克。 这 次战斗彻底摧毁了德SS装甲军的战斗力,完全扭转了库尔斯克南线 战局, 使南 线德军的进攻计划以失败告终。 重写历史 然而,根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 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 秘密文 件,一些专家认为,以前对这场战斗的 描述并不准确。这份资料显 示,首 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 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 在战役 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完全 战斗力的坦克。其 次,在12日 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 失惨重。根据一份德 军 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 163辆可以战 斗的坦 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 小得多。 另据 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 仅 需要大 修的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 量 ,但这一 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些苏联时 期的原 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 约6 50辆 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 根据 这些解密的材料,史学家们对那场发生在55年前的战斗进行 了重新 描述:7月1 2日凌晨,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 震耳欲 聋的坦克马达轰 鸣声,这表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 早晨 5点钟左右,数百辆苏 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 坦克 和T-70坦克,分成40至50 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 载着步 兵。见此情景,德军立即投入 了战斗。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 地中 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战斗 一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 向敌 阵。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径火炮 在远距离无法击中德军坦 克,因 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德 “虎”式坦克击毁。战 斗结 束后,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181坦克 团在战斗中全体 阵亡。 如果当时的情景的确如此,那么有关东线作战的历史应 该重新撰写, 7月 12日的战斗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个战役的分水岭, 更不是 德军 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实上,12日的战斗后,德军依然拥有 较 强的 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 几 个 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 德军 最 终在南线放弃进攻,全军撤退的呢?专家们认为,导致德军溃败的 原因 恰恰是 希特勒本人。 1943年,二次大战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7月初,就在苏德 战 场上的 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 将军 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 后, 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 力, 为防 御做准备。 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 坚持 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 略要 地 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 议,而是 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7月17日至18日, 这些部 队 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 德军撤 退的 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 联红军 作战的 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 最后一 次争取战 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史学家们指出,最新披露的档案使人们 对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 那场 战役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 了德国法西斯在二次 大战中 注定失败的命运。历时50余天的库尔斯克会战最终 于1943年8月23日 以苏军 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这场会战后,苏军完全掌握了 战略主动权, 转入 了战略进攻。斯大林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苏 军在库尔 斯克 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 , 真正 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 战役 中的 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两军对峙 在1942年7月 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 为了 挽回败局,振作士气, 夺回战略主动,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 动大 规模夏季攻势。由于苏军在 库尔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给德军的防线造 成了 很大的威胁,于是,希特勒决定 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德军力图 通过 库尔斯克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 勒战役”,进而占领顿河、伏尔 加河 流域,攻占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竞之 业。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德军统帅部从1943年4月起就开始了大规 模的准 备,并制订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同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 克地区 的 南北两侧,即别尔哥罗德地段和奥廖尔区域,以“中央集团军群” 和 “南方集 团军群”为主,共集结了1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和18个 步兵师, 配有2700辆 坦克、2050架作战飞机,约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总兵力 达90余 万人。此外,德 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虎”式、 “豹” 式坦克和“斐迪南 ”式强击火炮。“虎”式坦克装有88毫米的大口径 火炮, 火力十分猛烈,同时 ,由于其前装甲厚达100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 能力。 显然,同苏军的T-34坦 克相比,德军坦克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型攻势,从 南北双方同时夹攻库尔斯 克。在 战区南线,由德军第4装甲师和肯布夫集团组成 的南方集团军16个师 的兵力, 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由南向北进攻;在北 线,克卢格元帅指挥 中央 集团军15个师的兵力,由北向南进攻。此外,德军还 准备了20 个师 为战略 预备部队。按照其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将在库尔斯克以东 会合,完成 合围。 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 倾全力与 敌人 对抗。苏军的战略部署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率领中央方面军 6个 集团军 防守北线;巴什钦大将率领沃罗涅什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南线;以 草原 方面军为战略预备队。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133.6万人,配备3600辆 坦克 和强击火炮,2万门大炮和3130架飞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帅担任。 惨烈血战 1943年7月,双方完成了战略集结,200万大军对垒,一场血腥厮 杀一 触即 发。也就在这时,苏军从捕获的战俘口中得知,德军将在7月5日 拂晓开 始进攻 。于是,苏军最高统帅部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 1943年7月5 日凌晨 2时,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 告开 始。面对这一形势,德军决定 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 兵紧 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型 ,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 冲击。 与此同时,120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 的掩护下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 狂的轰 炸。 坚守在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 了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 他们凭 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汽油的燃烧瓶给 德军以迎头痛击。一时 间,整 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声,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自动武 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 动魄。 经过两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7月6 日傍晚,南北两 方面 的德 军均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 军连 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到完成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7月11日, 德军南 线 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于12日在南线对苏军发 起新的 攻势 。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是目前众 多二战 史学家 们存在争议的一个阶段。 为了取得第二阶段战役的胜利,曼施泰因将德SS装 甲军和第48装 甲军等 (即党卫队装甲军) 主力部队投入了战斗。德SS装甲军是 德军的一支精锐摩托化装甲部 队,由希 特勒近卫师(又译警卫元首师)、达斯 ?赖希装甲师和托坦科普夫装 甲师 等3支装甲师组成,是曼施泰因手中的一张王 牌。 7月12日,以SS装甲军为核心的德军在普罗赫洛夫卡附近同赶来 增援的 苏 草原方面军的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 例的坦 克遭遇战。这一天,苏军出动约850辆坦克,德军则投入了约650 辆 坦克, 双 方在15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战”。 这场战斗是二次大战 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在几乎所有有关 苏德战 场东线战役的文献史料中, 人们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普罗霍洛夫卡 战役” 的记载。这些文献有关1943年 7月12日那场战斗的记载通常是这样 的:当 时,德军SS装甲军的3个师齐头并进 ,“虎”式重型坦克在前,马 克—5型坦 克在后,以每平方公里150辆坦克的密 度向苏军展开了冲锋。尽管虎 式坦克 攻击力极强,但其行驶速度每小时不过20 公里,加之德军战线狭长, 500至 700辆德军坦克拥挤在一起,难以发挥优势。 苏军抓住这一机会,决 定以快 制慢。战斗一开始,苏军坦克就开足马力冲入敌 阵,利用其T—34坦 克的灵 活性,以近战消灭“虎”式坦克。这一大胆的战略令 德军始料不及, 顿时阵 脚大乱。最终,在一片混乱中,德SS装甲军遭到重创, 在尸横遍野的 战场上 扔下了大约400辆东倒西歪的坦克残骸,其中包括70至100 辆“虎”式 坦克。 这次战斗彻底摧毁了德SS装甲军的战斗力,完全扭转了库尔 斯克南线 战局, 使南线德军的进攻计划以失败告终。 重写历史 然而,根 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 秘密文 件,一些专家认 为,以前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并不准确。这份资料显 示,首 先,德SS装甲军并非 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 在战役 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 过只有211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其 次,在12日 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 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德 军 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 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 斗的坦 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 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另据 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 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 需要大 修的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 军损失的坦克数 量,但这一 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 代价。一些苏联时 期的原 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 遭遇战中损失 约650辆 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 队。” 根据这些解密的材料,史学家们对那场发生在55年前的战斗进行 了 重新 描述:7月12日凌晨,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 震耳欲 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这表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 早晨 5点 钟左右,数百辆苏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 坦克 和T-70 坦克,分成40至50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 载着步 兵。见此情 景,德军立即投入了战斗。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 地中 爆炸,硝烟笼罩 了整个大地。战斗一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 向敌 阵。然而,T-34坦克 的76毫米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法击中德军坦 克,因 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 人之前就已经被德“虎”式坦克击毁。战 斗结 束后,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数 以百计,苏181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 阵亡。 如果当时的情景的确如此,那么有关 东线作战的历史应该重新撰写, 7月 12日的战斗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 个战役的分水岭,更不是 德军 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实上,12日的战斗 后,德军依然拥有较 强的 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包围了苏军的 几个 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那么,是什 么原因导致 德军 最终在南线放弃进攻,全军撤退的呢?专家们认为,导致德军 溃败的 原因 恰恰是希特勒本人。 1943年,二次大战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 。7月初,就在苏德战 场上的 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 第八集团军和巴顿 将军 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 接到这个消息 后, 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 以保存实 力, 为防御做准备。 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 为不满,他认为如果 坚持 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 并最终占领战 略要地 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 泰因的建 议,而是 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7月17日至 18日, 这些部 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 利。 德军撤 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 苏 联红军 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 最后一 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史学家们指出,最新 披露的档案使人们对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 那场 战役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但 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德国法西斯在二次 大战中 注定失败的命运。历时50余天的 库尔斯克会战最终于1943年8月23日 以苏军 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这场会战后 ,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转入 了战略进攻。斯大林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 的胜利时说:“苏军在库尔 斯克 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 边缘。”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37.182.1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