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oke()
整理人: only(2000-07-16 11:22:22), 站内信件
|
列宁格勒,这座被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称之为“欧洲之窗”的古都,始建于17 03年5月16
日,原名彼得格勒,200多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就 是从这里打响
的,它从此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1924年列宁逝世后,当时的苏维埃政府为 了永远纪念这位全
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下令将列宁曾经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这座英 雄城市命名为列宁
格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卫国战争中,这座英雄的城市,曾经在长达900天的时间 里依靠神话般的
“生命之路”,粉碎了法西斯德军野蛮的围困和封锁,取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 重大胜利。
“巴巴罗萨”计划
1940年5月10日,当轻纱般的薄雾从法兰西的江河上向着碧绿的草地和鲜花盛开的 果园弥漫开
来,预示着这是一个景色宜人的春天的时候,法西斯德军的钢铁洪流隆隆驶进法 国领土,从此,西
欧诸国就被置于希特勒德国闪击战的狂飙之中。不可一世的德军从巴黎杀向巴尔 干半岛、从日兰德
半岛杀进纳维亚,并将大不列颠困在英伦三岛不能动弹……希特勒可以说几乎不 费吹灰之力便征服
了整个欧洲。
1940年12月8日,在帝国大厦,面对着墙壁上高悬的世界地图,希特勒又将他 那一双贪婪的目
光投向了广阔的苏联领土,将部队前进的目标指向了克里姆林宫……就在这一天 ,希特勒正式发布
了进攻苏联的第21号指令,并以“巴巴罗萨”作为这份作战计划的代号。“巴巴 罗萨”是12世纪神
圣罗马帝国皇帝菲特烈大帝的名字。希特勒用这位800年前大皇帝的名字为他的侵 苏战争计划命
名,他期待着这个名字能够为他的战争计划增添一丝神秘之光。
希特勒对“巴巴罗萨”计划颇为得意,他曾经睥睨一切地狂叫“当‘巴巴罗 萨’开始时,全世
界都将会大惊失色,难置一言!”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具体部署,辽阔的苏 德战场被划分为北
方、中央和南方三个战区,每个战区都配备一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的 任务是,从东普鲁
士的苏伐乌基出发,迅速驰越涅曼河,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联军队,目标 是攻占列宁格勒,
并切断它和摩尔曼斯克之间的交通线。
列宁格勒这座英雄的城市,不仅在政治上有“苏联第二首都”之称,在经济 上是苏联最大的工
业中心,而且在军事上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它是苏联第二大运输枢纽,共有十条 铁路线通过这里,
特别是十月铁路线把列宁格勒与莫斯科和苏联的其他地区联结在一起,因此在国 防上具有极为重要
的意义。希特勒认为,只有在保证完成占领列宁格勒之后,“才能继而打好占领 莫斯科这个重要交
通枢纽和国防工业中心这场进攻战”。因此,在希特勒的对苏战争中,他是把占 领列宁格勒这一战
略要地看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为了确保能够一举拿下列宁格勒,希特勒任命曾经指挥德军突破法国“马其 诺防线”的陆军元
帅冯·莱布为“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统率的兵员达70万人,配备了1200架飞 机、1500辆坦克、
12000门火炮,并限令莱布务必根据“巴巴罗萨”计划的规定日期,在1941年7月 21日之前拿下列宁
格勒。希特勒甚至狂妄宣称,届时他不仅要前往列宁格勒“皇宫广场”检阅军队 ,而且还要在列宁
格勒“阿斯托里亚”饭店举行盛大的“祝捷”宴会。
强敌压境
1941年6月22日拂晓,遥远的苏联西部天际,在经过了短暂的夏夜而逐渐变得 暗淡无光的群星
中,闪现出一种从未见过的“新星”。这是一些亮得非同寻常的星星,它们色彩 纷呈,并且快速地
向东飘来。与此同时,还伴随有阵阵发动机的轰鸣声。不一会儿,发动机的噪声 骤然加大。终于,
五颜六色的星光越过无形的空中国境线,一千多架机翼上涂有纳粹标志的飞机闪 电般地闯入苏联领
空,对苏联腹地的机场、军事指挥部和交通中心泻下瀑布般的弹雨。紧接着,七 千多门各种口径的
火炮同时对准早已瞄好的目标开火。一时之间,苏联西部边境炮声隆隆,硝烟弥 漫,火光冲天。
大地在颤抖,山河在震荡,战火在燃烧,腥风血雨席卷整个苏联大地……希 特勒的“巴巴罗
萨”计划开始了。
其中,莱布统率下的“北方”集团军群,6月22日在大量航空兵的支援下,从 东普鲁士的哥尼
斯堡向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发起进攻。战斗一打响,德军就轻而易举渡过涅曼 河这一水上天堑,
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
在辽阔的北方战线上,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第56摩托化军,在 开战后的24小时内
就深入苏联境内40多公里。6月25日,德军坦克部队推进到离陶格夫匹尔斯只有7 0公里的乌提那。6
月26日,德军装甲集团的先头部队离维尔纽斯和列宁格勒之间的主要铁路中心陶 格夫匹尔斯几乎不
到8公里的路程了。至此为止,在短短的4天内,德军装甲部队就翻山越岭、攻城 占地,向苏联腹地
推进达300公里。
为了完好无损地一举拿下陶格夫匹尔斯市内的一座大型公路桥和一座铁路桥 ,便于后续部队能
够迅速越过西德维纳河,德军“勃兰登堡800”特种部队一部,驾驶着缴获来的4 辆苏制军用汽车,
身穿苏军军服,口操流利的俄语,混进陶格夫匹尔斯市内,出其不意地占领了这 两座桥梁,使德军
的机械化部队顺利渡过了宽阔的西德维纳河。陶格夫匹尔斯的失守,使得奥斯特 洛夫—普斯科夫—
卢加—列宁格勒一线因失去了天然屏障而完全暴露在德军面前。
7月1日,随着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首都里加的失守,列宁格 勒的形势越发险恶
了。7月4日,德军又突破奥斯特洛夫—普斯科夫防区内的防线。7月9日,防守普 斯科夫的苏军在经
过一场血战后不得不放弃该城,退往诺夫哥罗德。于是,希特勒法西斯的铁蹄终 于在闯入俄罗斯大
地之后踏上了列宁格勒州的地界。
就在“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全力推进的时候,部署在列宁格勒北面芬 兰一侧的两个芬兰
集团军,为了配合德“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也于6月底分别在彼德罗扎 沃茨克和维堡方
向,对苏军“北方”方面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企图从北、东两个方向与德军一起 完成对列宁格勒的
合围。
在这种情况下,进展顺利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赫普纳上将得意忘形地宣 称,现在只要一
举突破卢加河,他就拿到了打开通往列宁格勒大门的钥匙。然而,列宁格勒的英 勇保卫者们,是绝
对不会轻易交出这把金光闪闪的大门“钥匙”的。
兵临城下
就在列宁格勒面临三面受敌的危急时刻,苏军统帅部于7月10日任命伏罗希洛 夫元帅为“西
北”方向指挥部最高军事负责人,日丹诺夫为军事委员会委员(政委),并责成他 们两人统一指挥
“西北”方面军和“北方”方面军的作战行动。与此同时,指挥部紧急动员百万 列宁格勒居民夜以
继日地沿着卢加河畔,构筑一条以卢加城为中心,南起希姆斯克,经卢加,北到 金吉谢普全长约
300公里的卢加防线,并在这条防线上部署了由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组成的卢加 作战集群。其主
要任务就是阻滞德军前进,以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在列宁格勒附近周围再构筑第 二、第三条防线,
也就是为列宁格勒争取尽可能多的准备时间。
7月11日,德军坦克部队突破卢加防线外围据点波尔霍夫,朝着希姆斯克猛扑 过来。就在卢加
作战集群与优势的德军拼死作战的同时,苏军统帅部为减轻卢加作战集群的压力 ,命令“西北”方
面军所属的第11集团军从旧鲁萨到希姆斯克西南方向的索耳策地区,对德第4装甲 集团军的翼侧实
施强有力的反突击。使德军损失飞机400多架,坦克120多辆,伤亡一万余人,迫 使德“北方”集团
军群司令莱布于7月19日下令暂停进攻,并不得不在卢加河畔据守待援达一个多月 ,从而为列宁格
勒军民赢得了极为宝贵的准备时间。
经过双方的紧急调兵遣将,8月8日上午10时,德军首先从卢加河下游向苏军 发起猛攻,德军的
大炮在滂沱大雨中一齐瞄准苏军阵地轰击,顿时卢加河上弹雨如注,恶浪排空。 德第41摩托化军所
属第1、第6两个坦克师不顾恶劣的天气,向着列宁格勒—金吉谢普—纳尔瓦铁路 线以南的一片开阔
地疾驰而来。
8月9日凌晨,经过一天激战,德第1坦克师占领伊兹沃兹。10日,德军以第1 坦克师为先导,继
续推进到列宁格勒的莫洛斯科维策车站附近,这就使得德军随时都有可能切断加 特契纳至纳尔瓦的
铁路交通,使苏军纳尔瓦、金吉谢普、爱沙尼亚3个作战集群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为此,苏军
“北方”方面军紧急命令新组建的列宁格勒第1近卫民兵师开赴这一地区投入战斗 。8月12日凌晨,
这支民兵部队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尚未来得及休整即与德军展开激战。后来,由于 缺乏重装备,无法
抵抗德军重型坦克的凌厉攻势,该民兵师才在给德军以重大杀伤后撤往金吉谢普 。8月13日,金吉
谢普防区的激战继续进行,德军在遭受重大损失后,于当天下午3时突破第1近卫 民兵师据守的防
线,占领了莫洛斯科维策车站,切断了金吉谢普至列宁格勒的铁路和公路线。
在卢加河上游的苏军防线左侧,德军于8月11日开始向希姆斯克地区发起进攻 。
12日,德军沿着伊尔门湖西岸猛攻苏军“西北”方面军指挥部所在地——诺 夫哥罗德。
经3天激战,苏军开始后撤,卢加至诺夫哥罗德的铁路线也被德军切断。德军 这时用肉眼就能
隐隐约约地望见诺夫哥罗德市内的许多建筑物的顶了。8月15日下午6时左右,德 步兵在坦克的掩护
下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推进到该市市郊。16日清晨,苏军被迫从诺夫哥罗德撤 出。诺夫哥罗德的
失守,不仅使防守卢加弧形地带的苏军部队处于腹背受敌的困难境地,而且也使 德军有可能前进到
楚多沃,从而切断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德军占领诺夫哥罗德后,就立即向东北方向的楚多沃挺 进。
同时,以部分兵力准备越过沃尔霍夫河,占领提赫文,切断列宁格勒同苏联 内地的铁路交通联
系。
在卢加河中游防区内,虽然德军用2个师的兵力,于8月10日凌晨4时向卢加发 起攻击,但在当
地苏军的顽强抗击下,多次进攻均以失败而告终。曼施坦因在德军一再失利的情 况下,建议把第3
摩托化师调往卢加河下游,以增强那里的进攻能力,加快向列宁格勒的进军速度 。这一建议被批准
后,曼施坦因于15日挥师北上。与此同时,德军还以第50摩托化军继续在卢加牵 制苏军。
就在德军向卢加防线发起全线进攻的时候,列宁格勒北面的芬兰军队也以3个 师的兵力紧缩包
围圈,直逼拉多加湖,并在西南方向的克克斯戈利姆地区向防守卡累利地峡的苏 第23集团军的侧翼
频频发起攻击。这时,列宁格勒可以说已处于三面受敌的危急之中。在这种情况 下,为了减弱德军
的攻势,苏军统帅部命令“西北”方面军所属第34集团军利用德第16集团军因主 力北上而在旧鲁萨
和霍尔姆之间出现的一个宽达80多公里缺口的机会,从旧鲁萨沿铁路线前出到德 第16集团军司令部
所在地德诺地区实施强有力的反突击。德“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莱布对苏军这一 突如其来的凌厉攻
势感到十分意外,他不得不重新命令正在北上的曼施坦因掉头南下,前往旧鲁萨 地区为第16集团军
的被围部队解围。
8月21日,德军占领楚多沃,切断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22日, 德第16集团军在
曼施坦因第56摩托化军的增援下,不仅解除了几乎被苏军围歼的危险,而且还向 前推进到旧鲁萨东
南的洛瓦提河畔。8月25日,苏第34集团军终因力量悬殊而不得不撤出洛瓦提河沿 岸。8月底,德军
在卢加防线前遭受重大损失后进至距列宁格勒城南仅20公里的斯卢茨克—科尔平 诺地区。
希特勒虽然对“北方”集团军群未能如期拿下列宁格勒不太高兴,但对莱布 能在8月末挺进到
列宁格勒城下还是私心窃喜的,为了加强“北方”集团军群的力量,使其能一鼓 作气迅速攻下列宁
格勒,他命令正在莫斯科方向作战的第39摩托化军北上驰援攻打列宁格勒。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得到加强后,迅速以9个师的兵力向列宁格勒再次发 动进攻,而这时
盖世太保部队为了在德军占领列宁格勒后,能够“迅速恢复秩序”,也紧紧地尾 随大军后面,它们
甚至连供各种车辆进出列宁格勒用的特别通行证都印制好了。9月8日,德军占领 什利谢尔堡,这就
完全切断了列宁格勒与苏联各地联系的所有交通线,列宁格勒保卫者的处境更加 困难了,现在他们
只能经过拉多加湖和空中与外地保持着有限的联系。
9月16日,位于列宁格勒以南18公里,当年曾是老沙皇避暑胜地的普希金落入 德军之手;17
日,列宁格勒一条电车线路的终点站亚历山大罗夫卡失守。这时,德军离列宁格 勒市中心的皇宫广
场仅有14公里,德军的大炮已经能够直接轰击列宁格勒市区了。真可说是名副其 实的“兵临城下”
了。
形势异常危急!但英雄的列宁格勒人民没有屈服,“西北”方面军司令员伏 罗希洛夫元帅和军
事委员日丹诺夫向300万列宁格勒军民发出紧急动员令:“列宁格勒面临着危险, 法西斯匪军正向
我们光荣的城市——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逼近。我们的神圣职责是:在列宁格勒 大门口,用我们的
胸膛挡住敌人前进的道路!”“饥饿围困”兵临列宁格勒城下的德军,在苏军的 顽强抗击下,已成
了强弩之末。1941年9月25日,遭受重大损失的德军,在英勇的列宁格勒军民顽强 抗击下不得不转
入防御,德军以武力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落空。
希特勒看到他的ㄨ字旗已不可能挂到列宁格勒的城头,便决定严密封锁列宁 格勒,妄图以饥饿
和恐怖征服列宁格勒。他咬牙切齿地说,“要把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抹掉,即使列 宁格勒要求投降,
也绝不接受。应对列宁格勒实施大规模的空袭,特别是要炸毁那里的自来水工厂 ”,妄图以野蛮的
轰炸和炮击切断城市与外界的联系,将全城困死。希特勒的参谋长哈尔德在9月的 日记中对这一饥
饿战略作了形象的解释,他说,“列宁格勒周围的包围圈还没有收紧到期望的程 度……敌人在列宁
格勒集中了庞大的兵力和大量的物资,考虑到我们力量在列宁格勒前的消耗,局 势将继续紧张,直
到饥饿配合我们发挥作用的时候”。
1941年的9月、10月份,德军对列宁格勒进行了猛烈的空袭,仅10月4日这一 天,德军就持续空
袭9个多小时。应该说,希特勒的这一着棋是很毒辣的,特别是11月8日德军占领 了提赫文后,从苏
联内地向列宁格勒运送粮食的运输线完全被切断,它使300万列宁格勒军民陷入了 一场前所未有的
饥饿“大灾难”之中。
列宁格勒遭到陆上封锁导致粮食供应急剧恶化。9~11月,居民的面包定量先 后降低5次,11月
20日降至最低限量:高温车间工人每人每天375克,一般工人和技术人员250克, 职员和儿童仅125
克。为此列宁格勒付出了近百万人的宝贵生命。自从列宁格勒与苏联内地的铁路 交通被完全切断
后,拉多加湖就成了列宁格勒唯一能从外界获得粮食和其他一切必需品的水上生 命线,可现在拉多
加湖也仅仅剩下中间一段宽约65公里的水域不在德军炮火的射程之内。
拉多加湖,古时候称之为“涅沃湖”,面积184,000平方公里,是欧洲 最大的一个湖泊。
它的南北长200多公里,东西最宽处达124公里,湖的北岸和西北岸都是陡峭的悬 崖岩壁,湖深达
250米,而湖的南岸则是低平的砂土层和沙滩,湖岸也比较平整,湖深只有20多米 。
在9月8日列宁格勒被围困之前,拉多加湖的水上航运业务主要是客运,而不 是货运。湖的东西
两岸都未建有大型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和停泊码头,货物的吞吐量极其有限。再加 上秋天的拉多加湖
经常是大雾弥漫,狂风怒吼,而德军飞机又整天在湖面上空盘旋扫射,使许多满 载粮食的平底驳船
往往由于风大浪急和躲避空袭而触礁沉没。
因此,如何切实保证城内300万军民的生活必需,就成了列宁格勒方面军当时 所面临的一项头
等大事。因为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300万军民的吃饭问题,坚守列宁格勒就只能是 一句空话。
11月下旬,拉多加湖开始封冻,水上运输暂停,这使列宁格勒的粮食供应更 趋紧张。在这饥寒
交迫的日子里,死神随时随地都会夺走人的生命,列宁格勒城内每天都有数以千 计的人因饥饿而丧
生。正在生产的工人饿死在机床旁,指挥交通的民警饿死在岗亭里,正在抢救危 重病人的医生饿死
在手术台前,年老体弱的居民饿死在购粮途中……
对于自己一手造成的“杰作”,希特勒得意忘形地狂叫:“列宁格勒不久将 会出现人吃人!”
然而,英雄的列宁格勒人民是决不会坐以待毙的。在这面临被困死的危急关头, 列宁格勒军民的唯
一出路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牢牢地控制住拉多加湖南岸地带,并迅速采取果断措施 ,组织冰上运输。
“生命之路”早在1941年11月9日,德军占领提赫文的第2天,列宁格勒方面 军军事委员会就作
出决定,立即沿着靠近什利谢尔堡海湾那段已冰封的湖面,从西岸的鲍利索瓦— 格里瓦车站和拉多
加湖车站至东岸的列德涅沃修建一条冰上军用公路。
可是,要想在封冻的拉多加湖面上修筑一条运输公路真是谈何容易。列宁格 勒的科学工作者在
对拉多加湖结冰情况作了一次实地考察后,他们发现在靠近南岸风平浪静的浅水 区内,一般在10月
底至11月初就开始结冰了,而在什利谢尔堡海湾内打算修筑冰上汽车运输线的那 一段湖面,一般要
在12月中旬,个别地方甚至要在翌年元旦才能结冰。另外,拉多加湖的冰层表面 凹凸不平,坑坑洼
洼很多,特别是在浅水区内,叠积的大冰块有时会形成高达五米至十米的冰丘, 其周围堆着一层厚
厚的积雪,因而底下的冰层较薄,当载重汽车驶过这些地方时危险性很大,随时 都有可能因冰面裂
开而连车带人掉进冰窟窿里。
时间不等人!被围的列宁格勒军民每时每刻都有人由于饥饿而倒下,他们急 待从内地运进粮
食、燃料和武器弹药。但时至11月16日,拉多加湖冰层的厚度还仅有100毫米,这 顶多可以供不载
货的马拉雪橇勉强通过。而要组织大规模的冰上汽车运输,冰层厚度至少需要达 到200毫米以上。
根据水文工作者的测定,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时,湖面冰层厚度达到200毫米需要 6昼夜,300毫米
则需12昼夜;气温在零下15摄氏度时,冰层厚度达到200毫米需要4昼夜,300毫米 则需8昼夜。
11月18日清晨,拉多加湖面上刮起了期待已久的西北风,天气寒冷刺骨,至 黄昏时分,气温骤
然下降了12摄氏度。11月20日,湖面冰层的厚度已达到180毫米。这时,列宁格勒 方面军军事委员
会认为: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他们决定立即用马拉雪橇在筑路勘探队员冒着生 命危险以标杆标明
走向的冰道上开始试验性运输,把堆放在湖东岸列德涅沃转运站的大量粮食和其 他急需物资迅速运
往西岸的鲍利索瓦—格里瓦车站和拉多加湖车站。
尽管当时挑来赶马拉雪橇的都是从郊区集体农庄里精心挑出来的富有经验的 好驭手,但在第一
天的冰上运输中,还是有不少马拉的雪橇因冰面破裂而掉进了湖里。另外,考虑 到马拉雪橇不仅载
运货物少,而且还要耗费饲料,特别是在遇到暴风雪时,极易迷失方向而掉进冰 窟窿。所以,这种
运输方式不久就放弃了。
11月21日,修筑在离拉多加湖南岸12公里至13公里地方,也就是在什利谢尔 堡德军炮火射程内
的第一条冰上汽车运输干线,经过列宁格勒军民的忘我劳动,终于胜利通车了。 第二天晚上,由60
辆大卡车组成的第一列车队载着运往列宁格勒的货物从拉多加湖东岸的卡鲍纳出 发,经冰上公路驶
往西岸的奥西诺维茨。
就是这条后来昼夜通行的冰上公路在1941~1942年间冬季列宁格勒处于饥饿 围困最艰难的期
间,连接了拉多加湖东西两岸的运输线,成了列宁格勒赖以取得外界支援的唯一 通道,因而被列宁
格勒军民誉为他们的“生命之路”。
在“生命之路”刚通车时,拉多加湖的冰层还不是十分紧固,有些地段的冰 层厚度只有240毫
米。卡车驶过时,冰层发出嘎吱嘎吱响声,随时都有被压裂的危险。在寒冷中行 驶的司机不仅注意
力要高度集中,而且还得把驾驶室的车门打开,以防万一遇到冰裂时能够迅速跳 出驾驶室。
由于湖面冰层还没有达到安全运输所需要的300毫米的厚度,再加上司机又都 缺乏冰上驾车的
经验,因此每辆卡车开始时不仅载货少,而且速度慢。一辆载重量为2吨的卡车有 时仅拉3、4百公
斤,有的车队跑一个来回竟费时10个至12个昼夜。从11月23日至12月1日十天时间 ,虽然司机们历
经千难万苦,但车队总共才为列宁格勒运来了800吨面粉,还不敷两天之需,然而 在此期间,却有
40名司机陷入冰窟窿之中。
1941年12月9日,尽管列宁格勒方面军在沃尔霍夫方面军的配合下,一举收复 了提赫文,大大
缩短了汽车运输的路程,运输状况却仍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这是由于这年冬 天气候反常,大雪
弥漫,狂风呼啸,使湖面冰层经常断裂,而从裂开的冰缝里渗上来的湖水很快又 被冻住了,结果使
湖面平如玻璃,又光又滑,汽车在这样的冰面上行驶时不仅车轮经常会空转打滑 ,而且方向也极难
把握,有时狂风甚至会把满载货物的汽车刮离冰上车道5米、6米远。此外,德军 为了破坏冰上运
输,也不断派出飞机盘旋在拉多加湖上空,对车队进行疯狂的轰炸扫射;什利谢 尔堡的德军炮兵则
干脆集中瞄准一段宽达5公里至10公里的冰面一下子就送上数以千计的高爆炮弹, 造成冰面裂缝重
重,弹坑累累,车队一时无法安全通过。
为了提高冰上运输速度,确保行车安全,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决定立 即在什利谢尔堡德
军炮兵射程之外的安全地带另外开辟4条单向公路线:其中两条供满载货物的汽车 从湖东岸驶往西
岸;两条则供载着疏散到大后方去的列宁格勒居民的回程汽车驶回东岸。尽管这 样,当时经过这唯
一的“生命之路”运进列宁格勒的货物还不到最低限量的1/3,列宁格勒的困境仍 没有解脱。
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输速度,列宁格勒方面军一方面派出大量的高炮部队负责 保护“生命之路”
的安全,一方面派出大批得力的政工干部前往汽车司机和公路养护人员中间进行 宣传鼓动工作。
在这条被称之为“生命之路”的冰上运输线上,勇敢的司机们每增加一公斤 的货运量都得付出
大量的血汗甚至是宝贵的生命。隆冬季节,他们冒着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和 十级以上的狂风,
日日夜夜地行驶在百里冰封的湖面上,一面把粮食、燃料和其他急需物资运进被 围困的城市里,一
面又把妇女、儿童、伤员以及最重要的设备和文化珍品撤离该城。司机们为了多 装快跑,力争在一
昼夜内驾车跑两个来回,彼此之间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竞赛。他们24小时内连续4次 越过拉多加湖的
冰上运输线,行程达700多公里。他们不辞辛劳,吃、睡都在冰上的帐篷里,每天 驾车行驶长达16
个至18个小时。特别是当他们听到沿途各宣传站的鼓动员们高喊“司机同志们! 加-油!快-跑!你
每天多跑一个来回,一万名列宁格勒居民的生活就有了保障”时,更是精神振奋 ,干劲倍增。在这
种强大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有的司机争分夺秒,甚至一天一夜能够跑三个来回。
由于采取了各种强有力的措施,经拉多加湖“生命之路”运进列宁格勒的货 物量开始一天比一
天多起来了,货运的速度也一天比一天快起来了。随着运进列宁格勒的粮食日益 增多,市内的粮食
储备有所增加。1942年4月,日丹诺夫有一次很风趣地对人们说:“好啦!现在我 成为一个富人
了,因为我已有了十二天的粮食啦!”就这样,传奇般的拉多加湖“生命之路” ,终于使列宁格勒
军民战胜了饥饿的威胁,从而彻底挫败了希特勒妄图困死列宁格勒人的罪恶计划 。
最后的胜利
自从1941年9月德军兵临城下之后,尽管希特勒能够从望远镜里看见城里圣伊 萨克斯教堂的穹
形屋顶和海军部大厦的尖顶,但德军却再也不能越雷池一步。经过战斗炮火洗礼 的列宁格勒军民,
正时刻以一种老战士那惯有的镇静神情,警惕地盯着蓝色阴霾之中的德军前沿阵 地,时刻准备着击
退敌人的进攻。
1943年1月12日清晨,一尊尊威武雄壮的“马兰特”炮和“喀秋莎”火箭炮正 在瞄向涅瓦河对
岸的德军前沿阵地。当阳光刚刚穿过薄薄的云层,2000多门火炮和追击炮就一齐 发出了震天的怒
吼,打破了严冬的沉寂,向着敌人的阵地喷吐了万丈怒火。
这是为了突破德军围困,苏军所实施“火花”战役复仇的怒吼。
1943年1月18日夜晚,当列宁格勒人从莫斯科电台播送的最后新闻节目中突然 听到播音员以激
动的声调大声宣告:“封锁线突破了!”“列宁格勒解围了!”这一期待已久的 胜利喜讯使人们顿
时热泪盈眶,奔走相告,甚至不顾外面正在下着的鹅毛大雪,一个个都兴奋得像 个孩子一般跑出屋
外。“红军会师了!”“乌拉!列宁格勒!”“乌拉!斯大林!”的欢呼声响彻 云霄。每一幢房子
外面都被挂上镰刀锤子旗,以至到了第二天清晨,整个列宁格勒城到处都闪耀着 迎风招展的红旗,
显得格外夺目动人。
继“火花”战役突破德军围困之后,1944年1月14日,列宁格勒人民盼望已久 的大反攻又开始
了。经过二周的激烈作战,苏军取得了重大胜利。1944年1月27日,这是列宁格勒 人永远都不会忘
记的一天,尽管这一天是个三九严寒的阴冷日子。因为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 会正是在这一天晚
上的祝捷大会上庄严宣布:“列宁格勒城现在已经从敌人的包围中,从敌人的野 蛮炮击中获得了彻
底解放。”列宁格勒人民终于取得了保卫战的重大胜利。
历时长达900天之久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 重大的政治和军
事意义,虽因冻饿致死64万余人,被德军空袭和炮击致死2.1万人,但是这场保卫 战不仅坚定了苏
联人民抵抗德国法西斯的斗志,鼓舞了他们的胜利信心,而且还消耗了法西斯德 军大量的有生力
量,把兵力雄厚的“北方”集团军群始终紧紧地拖在西北战场上,从而为苏军取 得莫斯科、斯大林
格勒等地的辉煌胜利,为世界人民最终战胜法西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特 别是在被围困期间
列宁格勒军民所建树的英雄业绩,更是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甚至就连英国的《 旗帜晚报》也发出
这样的称颂:“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 的一个榜样。在世
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
列宁格勒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不仅是“生命之路”的奇迹,更是20世纪人类战争 史上的奇迹。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