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aa234(
)
整理人: aaa234(2003-09-25 10:12:31), 站内信件
|
★原文转载自chinafinance版coolbull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的实施,西方经济学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理论不仅广为人知,而且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也被广泛应用。这样,无形中就产生了一种误解:似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已经过时,它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也已失去指导意义。事实上,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包涵着西文经济学社会总供求均衡理论远不能比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内容,它是绝不可替代的。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当今的宏观经济运行,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思想
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范畴,但他的确提出了总量平衡的思想。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以国民经济总量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总量均衡问题。
首先,从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I(V+M)=IIC来看,它表明,要使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第I部类生产资料的供给必须等于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第II部类对第I部类生活资料的供给必须等于第I部类对生活资料的需求,两个部类相互供给和需求必须保持均衡。进而还可以推算出,第I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数量和品种必须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适应,第II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数量同样要与两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保持平衡,从而得出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实际就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
其次,从扩大再生产角度看,上述再生产的平衡公式就变形为:I(V+@V+M/X)=II(C+@C),以该公式为基础,同样可以推算出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结果。可见,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已经包含着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思想。
二、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结构均衡思想
马克思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的。因此,马克思的总供求均衡理论,既包括总量均衡,各种价值形式的供求均衡,也包括结构均衡,各种物质产品的供求均衡,即各个社会生产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结构均衡实际上是总量均衡的基础。因为价值是无差别的,而使用价值则是有性能差别的,一定量的供给或需求,总是特定使用价值的供求,只有满足了对特定使用价值的需求,价值才能实现。因此,马克思才把不同产品,按照最终用途归类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又把消费资料分为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消费资料两个分类,推论出不同部类之间或部类内部都必须保持一定的生产比例,从而论证了结构均衡是总量均衡的基础。
三、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固定资本更新与价值折旧均衡思想
在考察宏观经济运行时,不能剔除中间产品,这是因为:第一,最终产品的供求均衡,并不意味中间产品供求的均衡;第二,中间产品供求均衡与否,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供求均衡。因此,要准确地考察社会总求均衡问题,就必须研究中间产品的供求均衡问题。
四、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面临内需不足的状况,不少商品供大于求,家用电器(像彩电、空调、VCD机等)滞销而产生的价格大战就是明显的例子,这并不是说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高到可以在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甚至超出人们的需求水平,相反,不少商品还是稀缺的(像高技术含量农业产品),内需不足,是由于我们生产的产品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像家电产品,各地区不顾国情,一窝蜂地上马,结果产品一推出,市场就饱和了,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显然是当务之急。
---- Copy Without Permission. COOLBULL's 1999-2002
游移的眼神
像鲜花穿越长廊
捕捉、停留、守望
这个叫无印良品的名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