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only(1999-11-19 18:41:05), 站内信件
|
《帷幄与决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决定性会战述评》,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95出的二 战丛书中的一本,由华东理工大学的倪乐雄先生撰写,该书对波兰会战、法兰西会战、莫 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阿拉曼会战、 中途岛会战和诺曼底会战从纯军事的角度进行了剖析,许多见解是比较独到的,在国内的 二战史读物中算是不错的,现推荐给众网友欣赏。
波兰会战
在东面,一支毫无希望的陆军被一支小型战车部队迅速地打垮了,这支战车部队,又是和优 势空军合作,并且把一种新奇的技术付之实践.
利德尔.哈特 1.波兰,不幸的民族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攫取了德国政权,这是波兰民族大祸临头的第一个不详征兆。 希特勒的奋斗目标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恢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旧有的领土; 第二,恢复历史上日耳曼民族的故土; 第三、向东扩张到斯拉夫人的地区,为未来日耳曼民族的发展开拓生存空间。 他在短短的数年内进军莱茵河西岸、吞并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不言而喻,下一个
目标就要轮到波兰了。 这时,波兰的国家命运掌握在一群眼光短浅,毫无远见的“上校们”的手中,头脑僵化, 冥顽不灵使他们在复杂的欧洲局势里陷于被动。当德国吞并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时 ,鼠目寸光的波兰政府竟趁火打劫,乘机参与瓜分,殊不知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 等到德国正式提出收回但泽时,方才如梦初醒,而此时占领捷克的德军已从北、西、南三 方面将波兰包围了起来。 如果德国收回但泽,波兰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将被封死,波兰不但丧失最重要的地区,而 且成为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这是波兰万万不能接受的,它将不惜为此而战。而希 特勒也许最初不打算彻底消灭波兰,他至少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不打算这样做,只需波兰 肯在但泽问题上让步,那样,具有长期反俄倾向的波兰人在对苏战争中就可以成为德国的 合作伙伴。但困波兰政府态度强硬,丝毫不肯退让,希特勒决定干脆联络波兰的宿敌俄国 共同肢解波兰。希特勒主意打定后,频频向俄国人发出外交信息。 苏联自有打算,它预感德国的侵略扩张势头迟早要同自己碰撞。于是,一直建议英、法、 波、苏签定一个协定,共同对付咄咄逼人的希特勒德国。但开头英、法、波并不重视苏联 的提议,原因一是意识形态的对立,二是波兰人对自己的军事能力的估计太高。直到后来 战争迫在眉睫,英、法才一改慕尼黑协定时的对德妥协态度,提出军事代表团同苏联协商 一旦波兰受到人侵如何协调军事行动的问题。在会谈中,英、法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和建议 ,又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希望苏联单方面承诺对波兰的军事援助义务,而波兰又坚持在任 何情况下,苏联军队不能进入波兰领土,尽管英、法后来向波兰施加了压力,但波兰政府 执意不肯。就在苏联军事代表团同英、法军事馆表团会谈的同时,德苏两国在东欧重新确 定利益范围的秘密谈判也在迅速进行。斯大林权衡再三,根据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的 原则,决定中止与英、法的谈判,转而与德国签定“互不侵犯协定”。双方并另签了一项 秘密协议: “值此德国和苏俄互不侵犯条约签字之际,在下面签字的全权代表在严守机密的会谈中讨 论了在东欧划分他们各自的利益范围的问题。 (1)在一旦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所属的领土上发生领 土上发生领土的或政治的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应为德国和苏联两国利益范围的边界。 (2)在一旦波兰国家所属的领土上发生领土的或政治的变动时,德国和苏联两国的利益范围 将大体上以那累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 缔约双方的利益是否需要维持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边界应该如何划定的问 题,只有在今后政治局势的发展中方能予以明确规定。 在任何情况下,两国政府都将以友好的谅解来解决这个问题。 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上述秘密协定书的时间是1939年8月23日,这也是历史上德国人 和俄国人第四次瓜分波兰。协定签定后,波兰立即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它再一次面对两 个强邻的压力。 虽然1939年3月3日,英法两国单方面保证,一旦波兰受到入侵,将予以全力支援。但英 法实际上只能在西线作战,远水不解近渴。一旦入侵发生,波兰只能孤军奋斗。更危险 的是,它将对付一支用机械化战争思想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军队。
2.机械化战争思想和德国军事改革 19世纪后半期,关于火力和防护相结合并加以运动的军事思想开始萌芽。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时,出现了坦克这一全新的作战兵器并应用于实战,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真正参战的坦克虽然只有18辆,却使得进攻部队在5小时内, 就在10公里宽的正面上向前推进4至5公里,而这种效果在以往需要耗费几千吨炮弹、牺 牲几万人才能获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两次坦克作战是康布雷战役和亚眠战役, 当时把坦克配属给步兵部队,由坦克在前开路,步兵在后跟随,这种步坦协同产生了极 大的战术效果,打破了由堑壕、铁丝网带来的战场僵持。德军在亚眠会战中遭到惨败, 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后来回忆到: "8月8日清晨,英国和法国以强大的坦克兵力在阿尔贝和莫勒伊尔之间发动进攻,在那 场战斗中,一直是英,法军队占优势,他们深深地突破了我们的前线。我们在那里的一 些师被彻底冲垮,敌军的坦克使这些师的司令部大吃一惊,并被攻克......我们所拥有 的最精锐的师中有6、7个师全部被歼灭。形势变得极端严重......事实证明大量使用 坦克的战术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8月8日这一天结束了我们继续战斗的可能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军界人士纷纷对坦克作战的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当时所 形成的普遍看法是: (1)坦克是一种战术性突破兵器,只能在战术范围内使用。 (2)坦克是步兵,骑兵进攻的辅助性工具,而非独立的兵种。 (3)坦克使用的原则是分散到各个步,骑兵单位。 这就是区别于富勒、利德尔.哈特、埃蒂安纳、马特尔、戴高乐等人的"机械化战争观念 "的"传统战车观念"。法国军事当局由此得出一个轻松的结论:20世纪战争的全部教训 ,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学到手了。 但是英国的军事天才,英军第一支坦克部队的创始人富勒在研究亚眠会战时发现一个常 常被人忽略的细节,并得出结论:英军第3.第6战车营如有摩托化步兵团跟进,就可 以不费劲地占领控制着德军第2、第18军团补给铁路线的里豪斯和巧尔尼斯附近的高 地。这样,面对法国第1军团的全部德军将被迫后撤。因为单凭战车无法占领高地,同 样,步兵不实行摩托化则不能迅速随战车到达纵深。他还注意到另外两件事,这对他产 生灵感,形成后来的"机械化战争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一队装甲战车(实际上是装甲 汽车)脱离了步兵的联系,单独进到了德军纵深后方,突袭了两个德军司令部,攻击了 一支庞大的运输队,还破坏了敌战线内的一段铁路,致使一列德军火车被后续的骑兵俘 获。最后攻击了一支正在就餐的德军部队。第二个事件同样具有戏剧性,一辆与骑兵失 去联系的英军战车,独自渗透到德军防区,先从背后摧毁了一个德军炮兵阵地,继而协 同两个骑兵巡逻队消灭了几个德军运输队。 富勒认为这两个事件给对方所造成的混乱是十分惊人的。他想,如果8月8日这一天, 所有中型坦克不为骑兵所牵制,单独集中在巧尔尼斯附近,则从亚尔培特到蒙特狄地尔 和从蒙特狄地尔到罗荣之间,共约50英里长的正面上,德军的全部指挥和行政体系都 可能会被一扫而光。富勒正是通过对这些细节的一连串的思 考和想象,发现坦克在大规模突破后,若跟进大量摩托化的步兵则可扩大和巩固坦克突 破的成果,将坦克大规模集中使用,可作战略性的突破。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世是本 世纪最重要的"机械化战争思想"。它包括三个主要内容: (1) 坦克是未来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独立的陆军兵种; (2) 坦克应作集中的使用,以它为核心加上摩托化的其他诸兵种组成的机械化部队, 可用于战略性的作战,进行战略性突破,迂回包抄; (3) 机械化部队突击与战术空军的配合是未来主要的陆战形式。 在差不多时间里,法国的埃蒂安纳也确信:坦克是未来陆战中的主要武器,当有飞机的 配合时尤其是这样。他在巴黎对一群年轻的军官作了一次大胆的并且带有预言性的演说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坦克不仅会动摇战术的基础,而且将动摇战略的基础,而在这之 后,便会动摇一切现代军队的组织基础。" 接着他又提出一个假设:一支独立的装甲部队,配备10万人,4千辆坦克和8千辆卡 车,一天或者一夜可前进50英里,迅速突破或冲垮敌人,并将其击溃。埃蒂安纳和富 勒简直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战争领域的先知,他们十分精确地预先描绘了1940年5月 德国装甲部队势如破竹地横扫比利时、法国的情景。 然而,富勒和埃蒂安纳的观点在英、迭本国的军界,只是保守主义大合唱中几个很不协 调的音符,被军事当局现为天方夜谭,或视为哗众取笼而遭受抨击和嘲笑。就在英、法 军事当局对自己的军事天才嗤之以鼻时,德国参谋总部运输总监部的一个上尉却对他们 的机械化战争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位年轻的军官曾在1918年8月的亚眠会战 时,亲眼目睹了法军坦克在空军的支援下冲溃了德军防线,这种雪崩似的情景使他久久 不能忘怀。这位就是德国后来的装甲兵创始人,西方公认的"现代坦克战之父"海茵兹· 古德里安将军。 古德里安原是一位通信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调参谋本部运输兵总监部。他从利德尔 ·哈特等人的著作中学会了装甲兵的集中使用,并在多年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看法,1 937年他出版了《注意!装甲兵》一书,"在一个盲人的国家里,一只眼睛也就有资格 做国王了"。不久,他居然成了军中的装甲问题专家。他还撰写了多篇文章,在军内鼓吹 建立独立的装甲部队,但遭到早期军内保守势力的反对。他的上司运输兵总监纳兹美尔 上校曾粗鲁地对他说:"见鬼!什么战斗部队,它们只配装运面粉!"后任总监斯徒普纲 格也禁止在理论上使用超过1个团以上的装甲部队,他把装甲师的构想看成是一个纯粹的 乌托邦式的幻想。在同军内保守派的长期拉锯战中,主德里安终于获胜,成立了2个装 甲师,但他要求一定要同时成立3个师时,参谋总长贝克将军却说:"不,不,我不想和 你们发生任何关系。你们对于我而言,实在是走得太快了。" 右德里安的军事改革得到了希特勒的支持。因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战后只允许保持 10万人的小型军队。希特勒极欲挣脱这种束缚,扩大军队,同欧洲各大国在军事上相 抗衡,所以想尽量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新型军队以弥补数量之劣势。当他检阅了一支由古 德里安亲自训练而成的坦克分队后,不禁心花怒放,连声说道:"这就是我所希望的东西 !这就是我所想要的东西!"海因兹·古德里安的主要功绩在于:把机械化战争观念付诸 实施,首次建立了师一级的独立的装甲作战部队,并使传统的炮兵、步兵、侦察兵、工 程兵、通讯兵、高射炮兵采用摩托化运输,围绕坦克部队进行编组。在通讯联络上来取 了当时最先进的无线电通讯技术,进而又成功地解决了地空协同的现代化陆战问题。以 后的事实证明:正 是由于古德里安的大力倡导和不懈的努力,德国装甲兵的建设走在了各国的前列。富勒 后来评价道:"战略性瘫痪理论找到了它的实际代表,那就是古德里安将军。" 1939年9月初,波兰将与之对抗的,就是这样一支由机械化战争思想指导下建立起 来的德国防军。波兰人对付得了吗?
3.波兰人的"骑兵心灵" 由于波兰夹在苏联和德国两大强邻中间,波兰一向以两个假想敌人来确定自己的军事和 外交方针。鉴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它把苏联当作主要敌人。为此,波兰总 参谋部早在1935年便制定了"东方方案"。直到1939年3月,才因德国在但泽问 题上的强硬态度而着手制定"西方方案"。 1920年波兰对苏作战的胜利,使波兰军方得出进攻是达到战略目的的有效作战形式 的结论,认为防御不是合理的作战方法。另外,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征服者们在波兰平原 上来去匆匆的骑兵的威力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而对机械化战争所使用的坦克兵、空军 、无线电联络等极少关心。波兰人认为骑兵是达到决定性目标的机动手段,骑兵可以填 补陆军中技术运动工具的缺乏。显然,波军统帅部被一颗"骑兵的心灵"所占据。基于这 种无知的自信,波兰人把大部分兵力沿边境线展开,犹如一把打开的纸扇。波德原有的 边界线长1250英里,后来德国并吞捷克后,又增加1750英里,差不多共350 0英里左右。并且西部国土成一片舌形状,夹在德国中间,战略态势十分糟糕。波兰统 帅部想"御敌于国门之外",主力基本临国境线靠近部署。波军总参谋部对德军作战总的 指导思想是:"要促使西方国家在战争一开始时即自动地行动起来,从而从一开始就变波 德战争为德国同西方国家和波兰同盟之间的战争。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方能期望取得完全 和彻底的胜利。" 根据这一指导方队波军的具体作战部署是:临边境线展开由6个集团军和1个独立战役 群组成的战略第一梯队,后面留有1个集团军和若干个战役集群作总预备队。主要集团 军有:莫德林集团军,司令为普谢齐米尔斯基·克鲁科维奇将军,辖2个步兵师和2个 骑兵旅,负责抗击东普鲁士方向的德军。如莫德林集团军作 战失利,应向维斯托拉河和那累夫河方向退却,并在此地区设防固守。维什科夫集团军 的3个步兵师作为总预备队之一部,负责加强它。由5个步师兵和1个骑兵旅组成波莫瑞 集团军,博尔特诺夫斯基将军任司令,阻挡来自波美拉尼亚的德军进攻。在向西突出的 波兹南西部地区,配置由库特谢巴将军指挥的波兹南集团军,共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 旅。任务是对德军南北集团造成威胁,如可能的话,对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之敌进行 侧击。鲁梅尔将军指挥的罗兹集团军部署在瓦尔塔河和维达夫卡对地区,共4个步兵师 、2个骑兵旅,掩护通往罗兹和华沙的方向,席林将军指挥克拉科夫集团军,布置在琴 希托霍瓦、卡托维兹和克拉科夫地区,有7个步兵师、1个装甲摩托化旅、1个山地步 兵师、1个骑兵旅。任务是保卫西里西亚工业区,并协助罗兹集团军掩护华沙方向。在 克拉科夫和罗兹集团军后面配置顿布·别尔纳茨基将军的普鲁士集团军,共8个步兵师 和1个骑兵旅。这个集团军是主要战役方向上的第二战略梯队,对由腊多姆斯科向皮沃 特勒库夫进攻之敌进行侧击,并保证击溃之。法布里奇将军指挥的喀尔巴阡集团军,共 2个步兵师、2个山地骑兵旅、1个装甲摩托化旅。任务是保卫波兰南部边界。 德国人的作战计划是根据1939年4月5日希特勒颁布的"白色方案"制定的。"白色方 案"的要点如下: "...... (三)国防军的任务: 国防军的任务是歼灭波兰的军事力量。为达到此目的,必须作好准备,为求达成进攻的 突然性,秘密的或公开的总动员,将尽可能推迟到进攻前一天才下令进行。…… (四)国防军各军种的任务。 1.陆军 在东线的作战目标是歼灭波兰陆军。为此,在南翼,可进入斯洛伐克地区。在北翼应迅 速在波莫瑞和东普鲁士之间建立联系。 ...... 3,空军 空军必须对波兰实施突袭,而在西线则可只保留必不可少的兵力。 空军应在极短时间内歼灭波兰空军,此外,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1)干扰波兰的动员,阻止波兰陆军按计划进行。 (2)直接支援陆军,首先是支援已经越过边界的先头部队。 开战之前航空部队可能要向东普鲁士转场,这不可危及达成突然性。 第一次飞越边界时,在时间上应与陆军的作战行动协调一致。" 根据上述这些指令,德军在德波边境作如下部署: 由伦德斯特上将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包括第14、第10、第8军团,共23个步兵 师、4个坦克师、4个轻装师和2个摩托化师。它从德国的西里西亚地区向华沙这一后 方向实施进攻,首先击溃边境地区展开的波兰军队,进至维斯托拉河,尔后协同北方集 团军群,消灭波兰西部的波军。勒尔将军的第4航空队给予支援。 由波克上将指挥北方集团军群,包括第3、第4集团军,共17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 和2个摩托化师,它将从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向华沙这一总方向上实施进攻。并同南 方策团军群协作,歼灭维斯托拉河以北的波军。凯塞琳将军的第一航空队给予空中支援。 从双方战略部署来看,波兰人沿漫长、成大圆弧形的边境平均分配了兵力,企图守住一 切。德军则将主力集中于南北两翼,奥得河和瓦尔塔河的弧形地带几乎是个空档,只投 下少数兵力以迷惑波军,使之产生进攻主要来自西面的错觉,而真正的打击却在南、北 两侧,德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特给陆军的圳令要求以装甲部队和空军为主要打击力量,从 南北两翼对波军后方作深远包围,以华沙为两路会师目标。
4.闪电战的奇迹 1939年8月31日夜晚,一群身着波兰军装的德军党卫队人员闯进德国边境城市格 莱维茨的广播大楼,在播音器前开了几枪后,用波兰语广播了一篇事先准备好的讲话稿 ,声称"波兰对德开战的时候到了"。接着又枪毙了一些身着波兰军服的刑事犯,制造了 一个德国军队被迫自卫反击的"现场"。演完了这幕贼喊捉贼的过场戏后,第二天希特勒 在广播里声称:德国己遭波兰的入侵,德军已开始自卫反击,"从现在起,我们将以炸弹 回敬炸弹"。 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军按预定方案从几个方向上同时发起进攻。德军机械化部 队中的坦克师和摩托化师,迅速打垮了波兰在边境地区的抵抗,从几个方面切入波兰腹 地,德国空军对波兰的行政中心、交通枢纽、部队营房、军事指挥中心、空军机场进行 了摧毁性的轰炸,完全夺得波兰上空的制空权。地面上,由古德里安首创的现代化装甲 部队大显神威,在波兰平原上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9月5日,北方集团军群中的 克鲁格第4军团协同库希勒的第3军团,切断了"波兰走廊",波军的波莫瑞集团军被会 围。隶属第4军团的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成为主攻的矛头,他挥动他的装甲军从边境 跃出,波过布拉希河、维斯托拉河,在歼灭了波军波莫瑞集团军后,强渡那累夫河,沿 布格河东岸推进,向波兰首都华沙后方攻击前进。南方集团军群也在宽大正面上作深远 突破。所属赖希瑙第10军团的霍斯第15摩托化军和霍普纳第16装甲军,在波兰罗 兹集团军和克拉科夫集团军的接合部实施快速突破,迅速将其击溃,深入追击。9月8 日傍晚,该军第4装甲师以惊人的速度抵达华沙郊外。接着,机械化装甲部队又抢在溃 退的波军前面抵达维斯托拉河,然后向北旋转,沿该河建立一道封锁线,进行反正面作 战,9月18日,合围歼灭了逃避而至的波军溃败之师。此刻,波兰会战达到了高潮, 德军进攻已发展成内外两大钳型包围。北方集团军群的第3军团一部和南方集团军群的 第10军团形成内钳,在华抄合拢,外钳包围进行得蔚为壮观,北面一支为古德里安第 19装甲军,南面为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军。克莱斯特从喀尔巴阡山脉的贾布伦卡隘 道附近跃出,一路猛冲,连续渡过拜拉河、杜拉杰克柯、维斯洛卡河、桑河,然后在著 名的普瑟密士要塞附近向北旋转,乘势渡过布格河,在华沙后方的布列斯待一里多夫斯 克同由北向南汹涌而来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达成会师。除极少部分在俄波边境的波军外 ,波兰其余部队全在德军内外两层围圈中,波军已经被打得晕头转向,支肉离破碎,波 军总司令史米格 里·黎兹元帅已失去对部队的控制,波军已崩溃,陷于一片混乱中,只在华沙等少数地 区作单独的奋斗。9月28日,华沙守军12万人投降。个别地区的波军抵抗直至10 月5日方才完全停止。 9月17已正当波军被打得焦头烂额之际,苏联军队从东面越过俄波边境进入波兰,而 此时波兰已无力再对付来自苏联的入侵,成了令人宰割的羔羊。苏联完全没有料到德军 进展如此迅速,波兰人竟然这般不堪一击,致使苏联竟一时找不到入侵波兰的借口。9 月10日,苏外长莫洛托夫询问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是否同意以德国威胁"波兰境内" 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苏军进入波兰的理由。德外长里宾特洛甫回答:欢迎苏联现 在来取军事行动,至于想找个借口把罪名推在德国身上是绝对不行的。于是,苏联政府 发表声明:鉴于波兰已经不复存在,因而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也就不再有效,苏联必须保 护它自己的利益以及波兰境内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决定派兵进入波 兰。9月18日,苏联红军与德军在布格河的布列斯特--里多夫斯克会师,双方军队互 致敬意。 原来希特勒和斯大林一度打算以拿破仑时期的华沙大公国为蓝本,保留一个残存的波兰 国家,但斯大林改变初衷,对德国人表示:留下一个独立的残存的波兰国家是错误的, 德苏两国应将所有波兰领土悉数瓜分掉。
5.双方作战艺术评价 克劳塞维茨曾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对波兰而言,这句格言再 贴切不过了。从大战略角度而言,波兰的重建是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俄两个强邻暂 时削弱之际完成的。它向西、向东扩大了很大一部分领土,而这些领土虽在历史上曾属 于自己,但德苏亦认为这些领土自古以来也曾属于过自己,追根寻溯源的话,这是个谁 也说不清楚的事。所以,当德苏两国者目认为波兰人夺取他们的领土后,波兰人应时刻 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危险。它应密切注视这两个强邻的政治和军事动态。似乎波兰领导人 在政治外交上意识到了这些,开始奉行联德制苏的外交方针,但波兰人的外交政策缺乏 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当认清德国已迅速成为头等重要的敌人时,应迅速调整其外交政策 ,与苏联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共同对付德国。 然而,波兰人没有这样做,大概出于这样的考虑,苏联曾是自己的手下败将,军事力量 上无足轻重,以波兰民族的强悍和自尊,依靠手下败将来保护自己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波兰人深知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领土是苏联兵败被迫割让的,决不会善罢甘休。苏联援 助波兰,条件是一旦德波交战,苏军要通过波兰领土而同德军交战。这在波兰人看来无 疑是引狼拒虎,更怀疑苏联是黄鼠狼给鸡拜年,用心叵测,一旦同意俄军进入波兰,恐 怕请神容易送神难了。所以波兰外交部长贝克曾对英、法代表团说:"在任何情况下也不 能允许苏军进入波兰境内。" 但波兰人显然过分自信,又无远见,既不知彼、又不知己,只是把宝押在西方英法两国 身上。以为西线胳牵制和吸引住绝大部分德军兵力,而自己的军事力量足以同德军周旋 到底,甚至还以为可以攻人德国本土,进而产生了远征柏林的幻觉。但是法国甘末林将 军的无能和法军在西线的表现足切说明波兰人又一次押错了宝。在整个波兰会战期间, 西线法军83个师面对德军23个师,其中德军只有11个师较精良,其余都是预备役 部队。9月10日后德国又添了约9个后备师,装甲、摩托化部队和空军已悉数调往波 兰。但甘末林只是在西线做了一个援助波兰的姿态,以搪塞世界舆论。9月7日至8日 夜间,他发动了一个所谓的"萨尔攻势"。德军按预定方案迅速退入边境后面的"齐格菲防 线"。法军9月12日 在15英里长的战线上向前推进了约5英里,占领了大约20个空无一人的村庄。之后, 甘末林命令他们停止前进,并指示了前线部队,一遇德军反攻,就立即退回马奇诺防线 。当波军总司令和参谋总部要求紧急支援时,甘末林还欺骗说法军一半以上兵力已投入 作战。实际上萨尔攻势中法军只动用了15个师。 许多纸面上的东西看上去使人感到很踏实,很实在,但真正落到实处便成了子虚乌有的 东西。波兰人轻信了英法两国的空头支票,而不考虑同苏联结盟。由于敌对情绪的强烈 干扰,它又投能设法稳住背后的苏嵌人,把苏联推向德国人一边,导致了战争一开始就 单独与德国交战的困境。事实证明这一失策造成了军事机器的迅速瓦解。 从纯粹的军事角度而论,波兰的迅速崩溃又与军事观念的落后和战略方针的失误有关。 军事观念上,如前所述,他们对机械化战争和德国迅速发展的机械化军队的改革和作战 样式,在理论上、实践上几乎一无所知。德军第19装甲军军长古德里安在回忆中写到 :"波兰骑兵,因为不懂得我们战牢的性能,居然用他们的长矛和刀剑向战车冲锋,结果 遭受了极大的损失。"长矛马刀与装甲坦克对抗,是愚昧和鲁莽嫁接的苦果,用这种中世 纪的作战方式对付现代坦克,若发生在原始部落那儿,并不感到奇怪,但发生在生活于 现代社会中的波兰人身上,实在是一种可悲的现象,一个由无知导演出来的悲剧。由于 被军统帅部对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缺乏清楚的认识,因而直接导致战略布署上的重大错误 ,他们把主力沿漫长 的边境靠近配置。如前所述,战略态势上,德军已三面包围波兰西部地区,打个比喻, 波兰西部像一块已悬在德国张开的大嘴中的肉,波军统帅部却还把主力部队往里面送, 结果让德国轻而易举地切割成几大块,被分而聚歼。从事后来看,波军应考虑放弃西部 一些有价值的地区,如西里西亚工业区,而在那累夫河、维斯托拉河和桑河一线重点设 防,作有步骤的防御,拖延时间,等待英、法在西 线发动进攻,那么不致于败得这样快,这样惨。拖延时间对波兰总是有利的。但波兰人 想守住一切,结果反倒丢了一切。这又验证了一条军事经验:弱小的一方若想守住一切 地区,势必一败涂地。 不过,主力靠前配置,波兰似乎还另有打算,那就是一旦英、法在西线作战成功,德军 主力西调,他们就马上转入攻势,波兹南地区的主力取最短路程,直取柏林。但事后证 明,这一企图完全脱离现实,等到他们醒悟过来时,想迅速东撤已不可能了,德国空军 已使本来不怎么发达的交通线陷于瘫痪,步行军的速度又远跟不上德军机械化速度。 即使波军以战略防御为主,放弃西部地区,在那累夫河、维斯托拉河、桑河重点设防, 其意义也只能是作争取时间的努力,一切取决于英、法在西线作战的结果如何。波兰能 坚持多久?其间苏联会不会同德国前后夹击?还是未定之数,谁也无法预料。一个国家 若把自己的命运系于大国身上是何等的危险?所以,波兰为但泽而战,不惜以亡国为代 价在策略上是否明智便成了问题。这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启示。 从军事史角度而言,波兰会战是机械化战争思想的首次实践,也是对古德里安军事改革 后的德国机械化部队的第一次考验。事实证明,德国人完全成功了。由于成功时间之短 ,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相信,人们称之为"闷电战"。其特点是,在坦克集群和战术空军集 中轰炸支援下,在防线的一点或数点上实施突破,在扩大突破口之后,摩托化步兵和炮 兵紧随坦克部队之后,向敌纵深发展进攻,扫荡其后方指挥中心和交通要点,然后在达 到一定深度后旋转迂回,会同正面的步兵集团合围歼灭陷入包围之敌。其间,空军集团 对敌前方后方实施持续不断的轰炸,使对方战斗意志发生瘫痪,造成心理上的和土气上 的崩溃。 波兰士兵虽然英勇作战,但在这种崭新的机械化立休作战方式面前,终究不免土崩瓦解 。德军进攻如此顺手连希特勒都感到吃惊。古德里安在其回忆录《一个士兵的回忆》中 记载道: "当地看到那些被毁的波兰炮兵团的时候,希特勒就向我问道:"这是我们的俯冲轰炸机 所干的吗?"我回答道:不,这是我们的战车干的!他不禁吃了一惊。在希维兹与格劳顿 兹之间,凡是不必参加包围作战的第3师装甲部队,都调齐了让希特勒亲自视察一番。 之后我们又去视察第23师和第2师的各单位。一边走,我们一边谈论到这一次我军作 战经验。希特勒问我死伤了多少人,我把最近所得的数字告诉他:在全部走廊战役中, 我所指挥的3个师大概死了150人,伤了700人。他对于这样小的死伤数字,不免 感到很奇怪,把他在第一次大战中的经验作比:他那一团在作战的第一天就死伤了20 00人以上,我告诉他这一次敌大固然也很坚强勇敢,但是我们的损失却能这样的小, 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战车能够发挥高度威力的缘故。战车实在是一个救命的武器 。" 德军对波兰的闪击效果可以从下列数字对比获得一个结论。双方开战前兵力对比是:德 军160万人、47个步兵师、7个坦克师、4个轻装师、4个摩托化师、2800辆 坦克、6000门火炮迫击炮、2000架作战飞机。波兰100万人、39个步兵师 、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3个山地步兵旅、220辆轻型坦克、650辆超轻 型坦克、4300门火炮迫击炮、407架作战飞机。 作战结果是,波军66300人战死,133700人负伤,420000人 被俘。德军10600人战死,30300人负伤,3400人失踪。 这些数字责明:在人类战争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即机械化战争时代已经降临,从波兰 会战起直到今天,这种作战方式一直在陆战中占支配性地位。而以步兵、炮兵、骑兵为 主的传统作战方式已退居次要地位。特别是雄踞战争舞台数千年之久的骑兵,结束了过 去的辉煌,无可奈何地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下一部请看:法兰西会战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bbs.huizhou.gd.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