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duanshun(2004-02-08 09:40:39), 站内信件
|
十帅十将授衔评述 常长赞 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 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 由此确立。 从那时起,人们对这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题。人们谈论最多 的一点就是,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否具备享有这种殊荣的功绩和能力。 从这些风云显赫的人物的履历和当时各自担任的职务,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授衔的决策受 到了几个因素的制约: 一、名额有限; 二、各人当时的职务。 三、各人资历在党内军内的深浅。 四、各人的军事业绩。 五、领袖人物对各人的好恶。 六、军内各个派系的平衡。 这六个因素中,第一点是数量因素,没有变通的余地,从双“十”这个数字就可看出这 一点了;第五点的作用最小,毛泽东不会把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军衔完全表现在公众面 前;第二、三、四点主要体现在排名坐次上。而作用最大的是第六点。 中国军队的山头派系是历史上形成的,虽比不上老蒋的国军那么根深蒂固和明目张胆, 但也总是一块心病,在中国传统的背景下,共产党人也难以免俗。 军内大的派系基本上是红军时期的三个方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加上陕北方面;抗战中 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中的五个野战军,这几大派系直接影响到了元帅和大将的 授予与否。至于其他几个小的派系,对最高级的军衔授予不起作用,加上历史、人员种 种因素错综复杂,在授上、中、少将时都顾不上平衡了。 在此先将几个小派系略作交代,算是主题之外的一点逸事。 海南岛琼崖纵队。历史最长,几起几落,最高指挥员几易其人。幸存的最高指挥员冯白 驹授中将军衔。 东江纵队。抗战时中共在华南的唯一武装,四六年从深圳大鹏湾北撤,改编成为华东野 战军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是学生出身,三六年入党,资历太浅,仅获少将军衔。 黔桂川滇边区纵队。解放战争时中共在西南的唯一武装,曾是首先直接支援卢汉发动云 南起义的共军部队。这支部队历史最短,默默无闻,没有产生将军,今天很少有人知道 在军史上有过这样一支孤军。 东北抗日联军。名声最大,结局却最惨,退到苏联的各支游击队只能编成一个旅。幸存 的第二军军长周保中解放战争时任辽东军区副司令,授中将军衔。 新四军第五师。名义是新四军,实际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长期“孤悬敌后”。抗战胜 利后曾改编为中原野战军,是几支独立部队中最大的一支。“中原突围”后分别编入西 北、晋冀鲁豫、华东各野战军。授衔时原五师的旅级指挥员有两名中将,团级指挥员有 几名少将。师长兼政委李先念脱离军界,师级指挥员仅参谋长刘少卿授衔时有军职,而 他由于别的因素只获少将军衔。 决定元帅和大将人选时,还有一个很少有人想到的干扰因素,即国军的“投共”将领。 当时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廖运周等人都有军职,必须授衔。而比他们地位更高的 国军将领如何安排?当时曾有动议授傅作义大将军衔,但比傅地位更高的程潜、龙云、 卫立煌等人这时候都在人大国防委员会里。最后实在无法平衡,只好“一刀切”,这几 位国军的高级将领均未授衔。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人选的决定过程拖了很久。五三年贺龙率祖国慰问团赴朝, 在对志愿军高级将领的一次讲话中评论过军衔制,并以诙谐的口气透露:“军委已内定 兄弟我为一名元帅了。”可见那时对人选已酝酿了一段时期了。而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了 两年之后,人选才最后确定。 在几大派系中,原红一方面军和八路军的势力最大,二十个人选中有三分之二属于这一 派系或有极深渊源。陕北方面最弱,仅有大将一人。 分别看看显赫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就可明了其中的微妙所在了。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 特殊,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要说明这一点,因内容太多,本文的篇幅不够,当 另外写一篇专论。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 代表。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 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他的军事造诣并不出色,但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 使他傲视群雄,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但他在十人中 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 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而毛泽东对 他则别有看法。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 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三是毛泽东不会将他对刘的看法公开化。 贺龙,借助南昌暴动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 教育,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他创建红二军团时有很强的封建宗族色彩, 在十年间洪湖苏区仅能自保,谈不上发展。后人往往将此归罪于夏曦洪湖肃反,其实鄂 豫皖苏区的肃反比洪湖苏区更为严重。抗战时一二零师是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力量最弱、 战绩最小的,长期担任预备队的角色。贺龙解放战争时仅任晋绥军区司令这一兵团级的 职务,建国后任体委主任。但如仅就表象认为贺龙一无是处也不客观,授衔时他在军委 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庐山会议后他更担任了军委第二副主席,成为毛泽东牵制 林彪的首要人物,六五年取消军衔制就出自他的手笔。 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他是半路出家从军 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 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而使得这 三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 中国特色。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 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徐向前,同贺龙类似,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 罗荣桓,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 过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四方面军。但自从指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后,再不曾 有过值得一提的战绩。解放战争时他仅任兵团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攻克了太原。 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 是最佳人选了。 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曾在黄埔军校任职,但实际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 教育。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同傅作义对峙三年,没有出色的战绩。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 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红军时期他是红一军团政委;抗战开始时他担任一一五师 副师长;平津战役又是东野与华野联合作战,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 说过:“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 叶剑英,没有派系背景,没有实际战绩。由于在十人中名列最后,容易诱发人们揣测。 实际上,因上述几个因素的制约,除他之外找不出别人能平衡这个位置了。确定叶剑英 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中共军方在政坛上 的代表”这一角色,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而在资历方面,他 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 的职务,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长征中 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解放战争三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在重大 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二七年七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 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三五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分裂。且不说他 在以后的岁月中,对粉碎“四人帮”和华、邓之争所起的微妙作用了。至于他本人军事 造诣与指挥能力如何,历史没给他机会证明。 从十大元帅的各人背景看,哪一个都动不得,十大将换谁上来都会引发新的不平衡。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bbs.szptt.net.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