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oke()
整理人: only(2000-07-25 17:26:17), 站内信件
|
此公名列共军将星录第一。十帅之下,大将之首。粟裕初在红七军团任参谋长( 司令寻淮洲,红军著名年轻将领之一。十八岁任军团司令,十九岁战死沙场), 随军转战闽赣。与红十军(方志敏部)会师之后,组成红十军团(司令方志敏) ,号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孤军深入京(宁)沪杭三角地区。旋遭国军围 追堵截,于皖南怀玉山区陷入重重包围,几近全军覆没。方志敏被俘。仅粟裕、 刘英部突围,孤军坚持数年。直到八一三凇沪战起,大江南北的红军游击队编为 新四军。粟裕方率部下山挺进江北,奔赴抗日战场。
皖南事变后,粟裕将军任新四军一师师长,转战大江南北,战功赫赫。
抗战胜利,内战烽烟又起。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与八路军山东兵团(抗战 时由罗荣桓指挥,罗率其精锐去东北后,由许世友任司令)组成华东野战军,由 陈毅统一指挥。粟裕将军旋任苏北兵团司令,率原新四军各部。先在苏中前线七 战七捷,威震全国。再在鲁南孟良崮围歼国军五大主力之首、头号王牌,蒋之御 林军整编七十四师三万二千余人,惊破敌胆。后来有个电影《南征北战》。“南 征”即记述这个著名战役。
孟良崮一战,华野军威大振。毛泽东兴奋之余,任命粟裕为中原野战军司令 。当时华东,中原战场上,共军有两大主力。刘伯承,邓小平之晋冀鲁豫野战军 ,及陈毅之华东野战军。刘邓野战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之后,遭优势国军重重 包围,损失惨重,被迫转战大别山区(其中曲折,容后详述)。但毛泽东逐鹿中 原之心不死。孟良崮捷报传来,毛泽东发现粟裕是个将才,便再组中原野战军, 以其为司令,统一指挥刘邓及华东两大主力。其中华东部队由粟裕直接指挥。为 避免临阵易帅,诸将不服,中央军委特将陈毅调离华东部队,去刘伯承处任第一 副司令,以便粟裕放手指挥。陈毅调离华东去刘伯承处之事在电影《大决战》一 笔带过。不明其中来龙去脉者,看到其间,会大有堕五里雾中之感。
此时乃粟裕军事生涯之颠峰。手握共军半数以上兵权,麾下两大主力,名将 如云,精兵数十万。其他各路统帅:西北彭德怀、东北林彪、华北聂荣臻,也不 过指挥一路大军而已。贺龙虽位居晋绥、陕甘宁两大军区联防司令,但手下只有 地方部队。若此时底定天下,论功排座次,元帅之中,粟裕当与朱、彭、林比肩 。
可惜粟裕在当时之中国,虽为将才第一,但帅才不足。出师豫东鲁南,前功 尽弃。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有一段。中央军委在西柏坡开会,粟裕 不敢讲话,朱德亲自去做“思想工作”。就是写的此事。
话说孟良崮一战,粟裕声满全国,如日中天。毛泽东乃命统率刘邓及华东 两大主力。刘伯承、陈毅亦屈居其下。然器满则溢,月盈则亏。粟裕就任该职, 即转入外线,出兵鲁南豫东。但鲁南豫东一带山区峰峦起伏,不利大兵团展开。 又逢阴雨绵绵,道路泥泞,粮草不继,伤病日多。辗转游击,无功而返。粟裕便 从此将星暗淡。
鲁南豫东原非英雄用武之地。以粟裕之将才,必不出此。为何兵困山区,无 功而返?说来话长。
河南史称中原,自殷商以来,便为历代建都之所,兵家必争之地。远至楚汉 相争,近至李闯灭明,无不在河南决胜。故兵家谓:“逐鹿中原”。毛泽东有志 于天下久矣。尝以朱元璋、李自成自命。当年李自成兵败陕南,仅率十三骑入河 南。旋用李岩之计,以“迎闯王,不纳粮”为号召。时河南大旱,饥民遍野,群 起响应。李自成一年之内,攻破汴、洛两京,擒杀周、福两王,得以据河南全省 ,天下震动。又大破孙传庭,尽歼明军主力,再得陕境。以豫陕为根据地,李自 成率百万大军渡黄河、破太原。军旗指处,望风而降,兵不血刃,攻入北京。明 亡之事不远,毛泽东熟读史书,必知其详。国共战起,毛泽东便知中原大地,在 所必争。
中共先以新四军五师李先念部组成中原军区。但国共冲突一起,该部首当其 冲,立即陷入国民党大军包围。多亏周恩来以军事调处为名,赢得时机,飞往该 部面授机宜,逐使中原军区突围成功。但河南一省,尽入国军之手。毛泽东志在 必得,又命刘伯承,邓小平之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除陈赓之太岳兵团留守晋南 ,牵制阎锡山),南渡黄河,再取中原。刘邓渡河之后,虽在汴、洛间打了几个 胜仗,但大兵团千里转战,无后方根据地为依托,粮草兵员难以补充。加上国民 党大军云集,一旦陷入重围,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刘伯承为中国顶尖的军事家 ,岂有履险而不知之理。然而几次试图北返,均未成功。看看当年的行军作战地 图便可看出,刘邓部队在黄河南岸兜来兜去,最后不得不调头向南,千里跃进大 别山。国军于路围堵,刘邓部伤亡惨重,损失过半,元气大伤。
刘邓虽最终在大别山建立了根据地,但仅能出入鄂豫皖边区,难对中原腹地 造成重大威胁。所以毛泽东仍耿耿不忘争夺中原之战略大计。粟裕就任中原野战 军司令之后,毛泽东即令其立即转入外线作战。或渡江进入京(宁)沪杭三角地 区,直捣国统区腹地。或率部攻取中原。粟裕一代名将,当然知道事有可为,有 不可为。自己虽身为两大主力之统帅,但刘邓部远在大别山,许世友部则难以调 动,手头只有自己的嫡系苏北兵团十余万人马。京(宁)沪杭三角地区乃蒋之命 脉所系。又有天堑长江阻隔。以十万兵力南下,无异自投罗网。毛泽东叫他在两 案之中择一,当然是叫他取中原。不然为何封他“中原”野战军司令。虽知此亦 非易事,只好勉力为之。于是才有三取中原,兵困豫东。粟裕回兵苏北之后,军 委即撤销“大”中原野战军建制,恢复原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并令陈毅重回 华东任司令,以粟裕副之。此后粟裕为豫东鲁南战役失利,多次检讨。军史中亦 有提及。后来粟裕写回忆录时才重翻此案。方知粟裕当时赌气不讲话(如电影《 大决战》所述),心中却几十年为之耿耿于怀。却也难怪。粟裕以一年轻后进, 一朝跃居诸帅之上,心怀不满者,忌贤妒能者,等着看笑话者必定不少。所以豫 东小挫,竟被几十年揪住不放。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凸于岸,流必湍 之。人心如斯,又复何言。
粟裕虽为一代名将,却不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仅此一点,便知他虽 为将才第一,但帅才毕竟不足。所以列位大将之首,却在十帅之下。命乎?运乎 ?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乃战场指挥官为将之道。电影《大决战》中 美军顾问团团长一语中的:“蒋先生有飞机,各战区飞来飞去。毛泽东没有飞机 ,只能在延安的窑洞里干着急。所以共军总打胜仗。”果然是顾问团团长,见识 不凡。统帅部只能掌握大的作战方略,却难以驾驭战场上的瞬息万变。蒋介石军 事才能上并不输毛泽东(笔者对此将进一步详述),为何三年内战,一败涂地? 个中奥秘,为这位美国将军一语道破。
毛泽东也常有瞎指挥的时候。最有名的就算内战之初对东北战场的指挥。看 过<雪白血红>的人大多知道。这里就不再详述。之所以没有闹成全军覆灭的惨 败,全仗着战场指挥官林彪头脑清醒,“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林彪为将,深 明其道,不愧为一代元戎。
毛泽东另一次瞎指挥险些铸成大错,是朝鲜战场上的第四次战役。中国志愿 军再占汉城,打到三七线,已成强弩之末。后方运输线太长,又遭美军昼夜轰炸 ,前方将士几近弹尽粮绝。毛泽东却坐镇京城之中,号令千里之外。命令彭德怀 打到三六线。彭德怀领兵在外,“不受君命”。不但不受,一怒之下,飞回北京 ,将毛泽东从被窝里喊出来,大吵一场,迫使他收回原定作战计划。中共诸将中 ,敢公然抗命,犯颜直谏者,仅此一人而已。
由此可见,十帅之中,朱总之后,即为彭、林,并非偶然。然而,同是“将 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林彪是阳奉阴违---四平保卫战,毛泽东下令死守,与杜聿 明硬拼。
林彪身为战场指挥官,当然十分清楚双方实力悬殊,只有“走为上计”,蓄 势待机,日后方能卷土重来。所以他一面打电报给毛泽东,表示“血战到底”, 一面下令部队全线撤退。方得以保存实力,发展壮大,最后席卷全国。 彭德怀则 是明火执仗---不仅对毛泽东如此,共产国际来的洋人李德他也不怕,大骂“崽儿 卖爷田不心疼!”二人一明一暗,性情使然,但也决定了二人日后的下场。彭德 怀庐山上公然与毛泽东作对,身败名在。林彪庐山上暗地与毛泽东较劲,身败名 裂。
呜呼!深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者,脑后必有反骨。所以自古“狡兔死 ,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却不知“功成身退”,取死之道也。粟裕虽不得为元帅,却得以善终。福兮?祸 兮?
二十年前,乘邓小平的“右倾翻案风”,北京部队战友文工团以纪念长征胜 利四十周年为名,重唱《长征组歌》,风靡一时。其中有一段:“战士双脚走天 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 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说的是遵义会议之后, 毛泽东重掌军权,四渡赤水、再占遵义、绕道云南、“巧渡”金沙一段历史。历 来党史、军史都称这一作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神来之笔”。听说后来还专门 拍了电影《四渡赤水》。《长征组歌》词作者肖华将军确有“儒将之风”,一气 呵成画龙,收尾之句点睛。但诗是诗,史是史,事实是事实。毛泽东真是“用兵 如神”吗?未必!别的先不讲,就说说“神来之笔”的四渡赤水吧。
赤水河只有一条,为何“四渡”?说来话长。
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离开江西根据地。开始只想“短征”一 下,去湖南与任弼时、贺龙之二、六军团(后编为红二方面军)会合。但国民党 大军围追堵截。湘江一战,红军损失大半。只好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计划,转 向边远贵州山区。会合二、六军团之战略目的没有实现,直接导致了遵义会议上 “王明路线派”下台,毛泽东重掌军权。
遵义会议制定的新的战略计划是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于是中央红 军由遵义向正北,一渡赤水河,直奔长江。谁知此举立即为蒋识破。蒋之嫡系中 央军大举入川,列阵江岸。毛泽东只好调头南下,二渡赤水河,虚晃一枪。渡河 之后,仍不甘心,又回兵北上,三渡赤水河,再寻时机北渡长江。但中央军与川 军严阵以待,毛泽东无计可施,只好再次调头,四渡赤水河。至此北渡长江,与 红四方面军会合之战略计划完全失败。虽然后来红军重渡乌江,再占遵义,大败 蒋之嫡系中央军吴奇伟纵队,歼灭地方军阀贵州省主席王家烈之主力,得以夺路 而出,算得一胜仗,但战略上却输给了蒋介石。譬如下棋,虽做活了一小块子, 但大势已失。从此主力红军被挤到西部边远山区。蒋之中原腹地则可高枕无忧了 。更兼千里转战,兵员损失过半(遵义会议时尚有三万人,过金沙江时仅剩万余 ),部队极其疲劳。故有会理会议上林彪提出撤换毛泽东,改由彭德怀指挥之议 。
待到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仅余一、三军团,兵不满万。(按:中央红军离 开江西时辖一、三、五、八、九军团,共八万余人)。陕北人烟稀少,土地贫瘠 ,难以养活大军。东征(“人民抗日红军”东渡黄河),西讨(徐向前,陈昌浩 之“西路军”)又连连失利。北有戈壁沙漠,南有国民党大军。实在是一“死地 ”。若无“西安事变”,鹿死谁手,亦未可知也。
若以围棋比战争,毛泽东还真不是占边角,捞实地的主儿。前面讲的逐鹿中 原,正好比抢占“中腹”(或是足球的“中路突破”)。毛泽东在三年内战中一 直致力于此。与之相反,蒋介石则是占边占角(或是中国足球队惯用的“两翼齐 飞”):“重点进攻”,兵分两路,一攻山东,一取陕北。所以说战略上蒋介石 不输毛泽东。但蒋比不得毛泽东帐下猛将如云。李先念,刘伯承,粟裕不成,毛 泽东又遣大将陈赓四取中原。四兵团(陈赓,谢富治)飞渡黄河,直叩潼关,吓 得胡宗南急调大军增援。陈赓却回马一枪,拿下洛阳。终于使毛泽东如愿。蒋的 将军们却一败孟良崮,再败沙家店。“两翼齐飞”成空,又被“中央突破”,大 势去矣!
凡用兵之道,有奇有正。以刘、邓,粟裕逐鹿中原,此正兵也。以林彪取东 北,此奇兵也。杜聿明当年曾密电蒋介石:“关外共军之战力及战术,为关内之 所未见。若东北一失,则大局土崩瓦解!”果然不出所料:正兵不济,得之于奇 。毛泽东得天下,非其战略之功也。将士用命,出“奇”制胜而已。
人如其诗。毛泽东指挥打仗也是七分浪漫,三分夸张,动不动就来两下“大 手笔”。比如武宫正树,好摆“大模样”,叫个“宇宙流”什么的。当年著名法 学家张奚若给毛泽东贴大字报,说他“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一针见血。
十年内战时,毛泽东本钱还小,经不起折腾,只能讲讲“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抗战胜利后,中共拥有百万大军,一亿人口。毛泽东“好大喜功,急功近 利”的劲就上来了。叫林彪守山海关,守锦州,守四平,完全是当年他所反对的 王明的“御敌于国门之外”那一套。令刘、邓,粟裕取中原,孤军犯险,一挫再 挫。
辽沈战役打锦州,实乃兵家大忌。蒋以杜聿明率“北进兵团”、廖耀湘率“ 西进兵团”两路夹击,棋高一招。此两路皆精锐善战之师,若将士用命,逼近锦 州,林彪将被夹在辽西走廊,腹背受敌,一败涂地。但廖耀湘十余万精锐之师( 内有五大主力之二。新一军、新六军两大王牌),却徘徊于新民、彰武地区,置 于无用武之地。假使廖兵团由新、彰长驱南下,以新一军、新六军以往之战绩, 当无人可敌。则顺逆之势急转,大功可成。廖耀湘一代名将,却临阵怯敌,贻误 战机在先;仓皇逃跑,束手就擒于后。实在是“党国”之第一罪人。辽沈战役, 实属侥幸。若非廖耀湘避战,使林彪无后顾之忧,锦州何能一鼓而下?论功行赏 ,当首推林彪指挥若定,次靠廖耀湘隔岸观火,三凭东野将士浴血奋战。毛泽东 行险取胜,不足为训。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