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军事天地>>兵法韬略>>中日战争(1937-1945)的军事战略总评

主题:中日战争(1937-1945)的军事战略总评
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only(1999-12-05 11:20:22), 站内信件
·Young Gung的战争历史世界

中国的战争
中日战争(1937-1945)的军事战略总评

第一部分:中日战争(1937-1945)

军事战略总评

    1937年爆发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其战略战术水平没有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范围,
通常人们对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的游击战术津津乐道,然而,这些战术并非由中共发明,
早在布匿战争期间,这种战术就被罗马的执政官费边用来对付当时似乎不可战胜的汉尼拔
,一次大战中,“阿拉伯的劳伦斯”更是将此道发扬光大,中共军队的游击战术是根据中
国当时的国情和自己的实力不得已而为之,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共产党在中日战争中汲取
的经验要比国民党多,因此在接下来的内战中他们成功的进行了一系列运动战,轻而易举
地击败了对手,夺取了政权。

    战争中的日本军队,师从一次大战以前的德国,而中国正规军的将领,则多半是日本
人的门徒,这就是为什么战争开始时双方大搞正面进攻和单纯防御的原因,日本人的进攻
完全乏善可陈,一上来就是三件套:飞机、大炮加毒气,相比较之下,中国军队由于装备
太差,似乎除了败退之外别无他途。事实上,中国人的最大失利是他们过于注重一城一地
的得失,而忘记了战争的最有利武器不是大炮而是“运动”。然而有趣的是,战争之初中
国军队的几次战术性胜利,都得益于不正常的“运动”,如平型关战役,最初战役企图是
国共军队的五路合击,结果其中两路放弃阵地、两路来得太晚,一一五师到得较早,林彪
只好对敌人的后卫部队动手;又如台儿庄大捷,如果韩复榘不是为了保存实力向南飞跑,
引得日军两个旅团贪功冒进,让在周围机动的大批国民军围而歼之,而是如以往那样节节
抵抗,李宗仁纵使四十万大军在手,又如何抵敌得住?所以韩复榘死得不免冤枉。至于
兰封和万家岭战役的胜利,也是由于日军过于轻敌勇往直前所致,结果让周围没有被击溃
而只是被“击退”的国民军围了起来。

    这样看来,中国军队并非不能通过会战取得胜利,只是战略战术制定得不恰当而已。
淞沪会战的打法就很有问题,非常类似凡尔登绞肉机,中国人前前后后往这个大炉子里丢
了差不多七十万军队,而日本人也送进去二十多万,如果中方聪明一点,放弃上海的争夺
战,而将主要会战场所西移至既设的防御阵地,有“中国的马其诺防线”之称的南京至苏
锡常一线的阵地,则日本人后来在金山卫的登陆战未免扑空。而且七十万军队中以部分兵
力纵深配置,大部分人马在周围机动,相形之下,日本人由于兵力太少,当地的地形又多
以河汊为主,不利于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日本人机动,则战役的胜负就很难说了,当时在上
海的蕴藻浜一线的防御战就很能说明问题。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武汉会战,本来日本人已再衰三竭,而中国军队在武汉周围的战场
上却尚有七八十万人马,却因为遥远的广州被日本人攻占而乱了手脚,自己放弃了武汉,
可是即便如此,蒋中正也并未能将多少部队转用于南方,这一口气没有挺过来,战争就多
打了好些年:因为日本当时的国力已无法继续支撑大规模的进攻战所带来的消耗,而其号
称世界第三的海军则在陆战方面无计可施,如果中国军队当时不放弃努力,单单因为补给
问题,日本人就无以为继了,这种情况与甲午战争的情形非常相似,那时的满清政府如果
挺过威海卫北洋水师的覆灭和朝鲜战场的失利,凭当时日本的国力,也是没办法再打下去
的,所以中国人不争气往往就在关键时刻。

    国民军中以勇猛闻名的将领着实不在少数,如张自忠、宋希濂、胡宗南等人,然而过
刚易折;而以谋将来说,就不免凤毛麟角了,李宗仁自诩智计多端,白崇禧被誉为
“小诸葛”,都是言过其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计谋仍未离开中国古代的计谋传
统,很难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日本人后来高度评价了两位将领,一位是张自忠,这位攻击
力在国民军中首屈一指的猛将,当然如何赞誉都不过份,但是另一个却是战功平平的汤恩
伯,实在让人费解,汤恩伯在开战初也曾以勇武著称,指挥他的第二十军团在南口奉命抵
御日军进攻一个星期,他却坚守了一个多月,终因援军不继而撤退,从此他就变成了一个
兔子精,跑的时候比打的时候要多,因此在台儿庄战役中因为一直悬军观望而被李宗仁反
复警告——他是很少被日军击败的国民军将领之一(也可说是很少被日军碰着的将领),
日本人老是逮不到他,可能因此而觉得这家伙够精才加以佩服——事实上,汤恩伯并不是
一个战略上的机动至上者,他只不过老是想为他的校长”蒋中正保存一点有生力量而已。

    就一九四一年底中国正式对日本宣战(这也是一个国际笑话,跟人家打了四年才宣战)
前的各次会战的情形来看,国民军的战略一般都比较被动,其基础都是建立在单纯防御上
的,缺乏积极的进攻思想,实际上,只有第三次长沙会战才真正称得上是有一点机动战略
的味道。

    至于机械化战争的概念,对于中日两军来说,都是如此之遥远。日军虽然拥有大批机
械化设备,包括坦克、装甲车等,但在运用上还未脱离康布雷战役的窠臼,这一点在哈拉哈
河战役中体现无遗:关东军两个装备精良的师团被兵力并不占优的苏联红军轻轻松松打垮,
主要原因就是朱可夫更精于坦克战。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更差了,开战初只有一个团的
装甲部队(即南京装甲团),其主要装备是由蒋中正的意大利独裁者朋友墨索里尼提供的
“菲亚特”型轻坦克,这些东西在东非和北非与英联邦的军队作战时已被证明是废物——
这支部队隶属于邱清泉的200师, 团长杜聿明,淞沪会战中使用了两个连,基本损失殆尽
,后来陆陆续续由苏联购入部分轻型坦克,成立第五军,曾在广西昆仑关和滇缅作战中重
创日军,不过他们后来的老师是当时很差劲的美国人和英国人,由他们教出来的这些弟子
对付日本人还行,可是一回到国内战场,就被战略高超的中共野战军一一歼灭了。

    在战争初期由正规军进行的几次战役,充分展示了中日两军低能的战略战术,并且
“血总是在白流”,特别是在高层军官中,几乎没有人去思考和汲取经验教训,以至于由
他们来主持的战役看起来总是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灵气。相对来说,日本人在迂回上倒是
着实讨了几回便宜,但是从地图上看一下这些便宜的由来,就明白无非是国民军自己脑筋
太笨送的。而且,在节约兵力的原则方面,双方都没有什么出色表现,几乎是无限制地浪
费着人力。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bbs.huizhou.gd.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