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zlion()
整理人: only(2000-01-11 18:53:30), 站内信件
|
艰难的抉择—— 下个世纪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现代军事战略发展轨迹 作者:Young Gung 中国现代军事历史,实际上主要是由国共两军争雄和中国对外自卫战争两个大块 组成,当然其中还杂有新军阀混战争霸的背景。当我研究从1921年到1949年之间 在中国发生的一系列战争时,对于共产党最终获胜的结果,我最初的念头是觉得 有些不可思议,好象除了运气特别好之外,很难理解国民党军在占有那么大的优 势的情况下居然输掉了一场全世界都认为他们一定会赢的战争,如果非要在历史 上找出相似的例子,那么可能只有明末的李自成可有一比,不过李自成的运气比 共产党要好得多——因为那时清兵尚在关外,对明朝政府施以重压;而到了1945 年时,因为日本人已经投降,国民党可以集中全力对付共产党,所以共产党军队 的胜利就更显得了不起。
因为我不太喜欢政治经济的东西,主要是那些数字实在过于枯躁无味,所以一直 在军事领域里面打转,而且沉缅于各次会战中,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想到要将两 军的军事传统进行一番比较,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根本原因就是国民党和共产党 起家的本钱不同。当年孙中山和黄兴虽然搞了很多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可是他 们的经费一直比较充裕(相比较共产党而言),武器装备实际上不差,所以喜欢 硬上,这一传统保持下来,到了蒋中正的时代,他在历次军阀混战中,凭借的也 主要是金钱而非大炮,唯一不用金钱收买就获得的胜利,是东北张学良的易帜入 关;反过来说,当他对共产党用兵的时候,因为把他们视为土匪,就过于掉以轻 心,不太重视政治手段,所以居然搞了五次围剿,到最后据说动用了百万大军, 还是让红军跑掉了。这样看来,有时钱太多了也并非好事,因为这会让人不思进 取,而共产党就不一样,起家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本钱,没枪没炮,弹药补给也 很成问题,所以就只好靠钻研更符合他们实际的战略和战术来对付强大的敌人, 而且共产党在政治手段的运用上,也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对手,他们后来说服张学 良兵变西安的结果,如果靠军事手段,可能一百万军队都难以凑效。正是因为一 直很“穷”,所以共产党军队在作战时就没什么特别需要加以防守的东西,他们 可以随时放弃一切,扭头就走,不过他们也可以随时展开反击作战,只要他们认 为适合进行反击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还可以随时随地地建 立根据地或者说是武装割据政权。
事实上共产党也并非一开始就擅长机动作战,他们搞了很多次起义,失败的多, 成功的少,不过正是因为失败得多,才使他们得以从自己的失败中总结教训,特 别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从根本上扭转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思想,使他们从此坚定 地走向机动之路。而蒋中正呢?似乎什么也没学到,一直到了第二次国共内战时 期,他的学生们怀揣的,还是他在二三十年代制定的《剿匪手册》。
***
抗日战争是一个比三十年代群雄混战的大时代更为残酷的时期。无论是过去的胜 利者、失败者还是坐山观虎斗者,几乎都投身到这场民族战争中,扮演着各自不 同的角色。因为战争空前惨烈,日本人继承甚至发扬了中国历史上那些野蛮民族 的特点,凭借当时在亚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一度侵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中国 领土,而且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在早期,国民政府的军事战略是“焦土抗 战”,说明他们对敌我之间的差距是有一定认识的,可是到了执行时,就全然不 对头了,他们还是想坚守一些大城市,结果无一例外都遭到失败,如北平、上海 和南京的保卫战,都是得不偿失的,如果不是靠了国土辽阔,以空间换取时间, 很有可能一败涂地。
利德尔-哈特在总结波兰战役时对波军的战略部署作评论说,除非说波兰的战略意 图就是想要掩护一切它想要掩护的东西,否则就无法理解他们的作战意图。中国 在战争之初实际上也是这种心理在作怪,想要保住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没有 坚决地以机动战略对付敌人,而是凭借单纯防御逐次抵抗,再寻找战机,一看就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军队的翻版,可是国民军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凡尔登来让 日本人把血流光,因为与欧洲的情况不同,日本人在兵器装备方面占的优势实在 是太大了,结果是自己的血差不多要先流光了,这才开始研究新的战术方法,一 个比较突出的成就是“逐次抵抗,保持两翼”,这当然要比单纯的逐次抵抗要先 进一些,特别是注意到两翼齐飞的战术意义(注:此处指明是战术意义,因为国 民军在战略上实在没有什么创新),抗战八年,国民军正规部队几次主要的战术 胜利基本上都是靠这种战术获得的。
相比较而言,如果说共产党的军队此时还不能算是成熟的话,那么他们的军事将 领却已经渐臻一流境界了。当然并不是说,共产党的将领就不犯错误,只不过比 起他们的成就来,这些错误要小得多。比方说忻口会战,当时由于卫立煌的坚守 ,日军第五师团已经再衰三竭,仅靠马料维生,这时只要在他们的后方轻轻一击 ,这个号称日本陆军现代化楷模的师团只怕就此消失,可是这时在他们后方的偏 偏是第十八集团军的三个师,他们早已化整为零,分散开来大打游击,收复了好 些个刚被日本人放弃的县城,并且伏击敌人的辎重车队,截断敌人的交通线,打 得的确有声有色,可是就是没有集中起来,对准第五师团的后背猛劈一刀,以至 于娘子关一失守,反被日本人两翼齐飞,卫立煌只好先弃忻口,再丢太原,一路 跑进中条山。但在这一时期,第十八集团军却成了国内唯一专打胜仗的部队,平 型关、七亘村等地的伏击战,鲜明地说明了机动作战至少在大战术方面的所具有 的优势。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有先见之明,我个人的看法是,与其说 这本书预言了中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倒不如说是因为毛泽东看透了国民政府必然 采取的军事战略。实际上,开战之初中国军队并非没有战胜敌人的机会,只不过 自己没有把握好而已,比如前面提到的第五师团,好几次都可以形容为死里逃生 ,除了忻口会战,他们在长城南口也有被歼灭的机会,结果一方面因为卫立煌的 第14集团军跚跚来迟,另一方面因为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单独与日本人签署了一 个互不侵犯协议,然后被敌人偷袭得手,以致东条英机带着关东军两个旅团长驱 直入,汤恩伯孤掌难鸣,只好一撤了之。再比如台儿庄一战得手,只不过歼灭了 两万日军,却滋长了国民军部分将领的自满情绪,竟然在敌人两北两路夹攻的情 形下还坚持要再进行一次徐州会战,数十万大军险些被敌人合围,要不是靠花园 口决堤挡了一下,结果肯定很惨。可是,很多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个结果,就认 为国民军根本没有取胜的机会,不过他们有一点没有弄清楚,就是国民军的失利 不是因为他们要进行会战,而是因为会战的地点选错了。事实上国民军当时拥有 内线作战的一切优势,他们错就错在选择徐州作为主要战场,这是一个过于明显 的目标,好比一个天然的磁石,吸引着敌人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进攻。相反,如果 他们集中全力先向下扑击日军第十三师团,而在徐州仅以少量兵力牵制敌人,是 大有可能获得一次比台儿庄之战更漂亮的胜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南路日军相对 较弱,而且背后有淮河为砧板,成了一道天然的封锁线,如果三面围攻,将敌人 压迫于淮河岸边,以四十万人对敌人不到两个师团,获胜的机会极大,而且西面 就是山地,利于退却和防守,一击不胜还可全身而退——后来内战中的淮海会战 ,虽然方向不同,但国民军犯的实际上是同样的错误,就是没有利用自己所处的 战略地位采取相应的作战原则,而是十分勉强地去追逐虚幻的胜利,最终当然就 无法避免失败的结果了。
1939年以后,中日两军呈现相持状态,在其后的两年间,中国军队基本算是成功 地进行了几次防御作战,并且展开了一些很成功的反击作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就在于共产党根据地的崛起和国民军在山地防御战方面逐渐占了上风,日本军队 由于在火力和制空两方面的明显优势,因此善于野战和攻击坚城,但山地战却并 非所长,从他们当初在山西的作战和武汉会战中就看得出来,后来在昆仑关战役 和滇缅会战中,他们的这一缺点更是暴露无疑。在三次长沙会战和上高等战役中 ,之所以日军最后不得不放弃最初的战略企图,一个很显著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山 地攻击中消耗过大,人力和火力均显不足,顶多只是将国民军迫退,却无法将他 们围歼。共产党根据地的崛起,实际上与国民军在南方的防御是息息相关的,如 果国民政府被消灭了,则共产党的根据地能否继续存在下去,就不得而知了,而 共产党根据地的存在,又打击了日本人在华北的交通线和补给线,迫使他们不得 不在华北保持一支与当地共产党军队的实力很不相称的规模庞大的兵力,因为在 这里,日本人成了防御者,而且他们必须守住“一切”,包括城镇、道路、桥梁 、厂矿、机场、军用设施等等,这样一来,对军队数量的需求就大大增加了,然 而,共产党在这时也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搞了一个“百团大战”,把本来日本人 眼中的小股“土匪”的真面目暴露出来了。结果日军把中国战场上60%以上的兵力 都调到华北,一下子就将根据地势力压了下去。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将大批军队调往太平洋和东南亚,本来战事对中国军 队有利,然而国民军不思进取,偏安一隅,而根据地部队则将主要精力置于根据 的恢复和开拓,这样就将打败日本人的主要担子交到美军手里,除了在滇缅地区 继续保持着进取精神之外,其它就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了,特别是1944年在抵 御日本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两个战役中,更是一败涂地,除了国民军不思进 取的偏安思想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当时的国民党军,实际上已经 非常腐败,战斗力大打折扣,在许多地区甚至一触即溃,在战争初期那种视死如 归的战斗意志,只是在方先觉坚守衡阳之时才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
接下来的第二次国共战争,无论其规模或激烈程度,也许除了蒙古人的战争之外 ,在整个中国战争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而最不可思议的就是,国民党政权只支持 了不到三年时间,就突然象长堤决口一般,一下子就垮掉了,一个更惊人的事实 就是,国民军的装备之优良,即使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可以相 提并论,而且由于共产党军队基本上就没有飞机,所以他们还拥有制空权。比实 际情形看起来还要糟糕的是,共产党基本上把这支装备精良的军队的武器都缴获 过来,反过来更新了自己的装备,这也是一个历史奇迹。
蒋中正及其军事将领在一开始就犯了几个重大错误,第一是在重庆谈判时没有将 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两位共产党的首脑加以扣押,因为既然蒋中正打心眼里就是要 干掉共产党,那么不如一开始就狠下心来翻脸;他们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当他 们已经在东北获得了决定性的优势之后,没有一鼓作气把林彪赶过中苏边境,而 是认为共产党在东北已经难成气候,于是放任林彪在黑吉两省发展,终于酿成大 患;他们所犯的第三个也是最要命的错误,就是忽略了集中兵力的原则,又象当 初日本人一样,既想守住“一切”,又想一口将共产党军队吞掉,结果是两个想 法都没有实现。
不过在内战开始阶段,共产党军队也不是一味退避三舍,以林彪为例,他虽然以 指导游击战著称,骨子里却是一个热衷于正规会战的人,这从他当年在江西根据 地和红军长征中指挥的各次作战中都有鲜明的表现,特别是他在苏联将养了几年 ,据说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还是由于他在幕后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就在东 北初期的作战中很给国民军的几个主力师吃了很多苦头,若非实力太过悬殊,想 来他也不愿意担上“逃跑将军”的臭名,因为在此之前,他被认为是常胜将军, 斯诺就说他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但是接下来他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新操起了 机动作战这把利刃,并最终将东北全境的敌军都肃清了。
林彪在东北作战的过程,与拿破仑远征意大利十分相似,都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 环境中作战,与最高军事领袖的联系基本上没有,而且都是以要塞(曼图亚)或 城市(长春、沈阳)作为诱饵,依次打败独自行动的敌军,逐渐积累出惊人的战 果。只不过,林彪在东北的作战地域和作战规模,都要比拿破仑大得多。
国民军在中日战场上没有学到什么新东西,尤其是对比自己弱小但更精明的对手 ,更是似乎一筹莫展,如果说林彪在东北还打了几次硬仗的话,那么在华东、华 中和西北等地的共产党军队,在开始阶段则无一例外首先进行的就是撤退。在连 续扑空并占领了一些原来由共产党控制的地域以后,他们马上沾沾自满,这也是 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通病,似乎真正的胜利是以军队攻占了多少地域而不是以消 灭多少敌军来衡量的。不过说起来,城池的丢失(当然不包括战略要地),与其 说在军事上有什么意义,倒不如说是对民众心理的影响更深远一些,而政治领导 人在这方面的担心,可能远远超出了他对军事形势的估计,结果以攻城掠地为主 要指导思想的战略,显然就成了以机动战略为前提的野地运动战略的俘虏。事实 上,战争初期国民军虽然气势很惊人,可是他们没有获得一次有意义的或者说是 决定性的胜利,如果他们在一开始就能够把林彪打得翻不过身来,那才可以称得 上是有价值的胜利,因为只有那样,他们才能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就是“真正” 围住了共产党的根据地(而东北是一个大缺口),第二是截断了中苏共产党政权 之间的一个主要通道,那么要想在后面的战事中获得外部援助,共产党就只有通 过穿越差不多整个西北直到新疆的那条困难的道路了。
***
三大战役其实只有两个具有决定意义,平津战役打不打,结果都差不多,主要是 让东北和华中的两大根据地连成一片,因为当时傅作义实际上已被压迫在海岸边 上,三面遭到包围,除非来一次敦刻尔克似的撤退(而当时似乎还没有这样大的 能力),早晚都是会被歼灭的。
东北会战进行得最早,其战役核心就是攻占锦州,然后在沈阳-长春和锦州-沈阳 之间歼灭分批来源的国民军部队,正是因为攻占了锦州,东北野战军就完全拥有 了内线优势,可以随时将部队向南北两个方向机动,不过国民军在塔山、黑山、 大虎山等地的攻坚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而高级将领所犯 下的低级错误,简直让人不敢相信。一个最明显的事实就是,如果南北两线国民 军倾巢而出,对中央地域的东北野战军形成夹击之势,林彪即使攻下了锦州,也 未见得就必操胜券,而国民军或者说是蒋中正的战略,既不象全攻,也不是全守 ,不伦不类,又想守住长春和沈阳,又想干掉林彪,结果又是一个想法都没实现 。如果兵行险着,置之死地,弃守长春和沈阳,全军向南夹击,虽然林彪在兵力 上占有优势,但国民军却有装备和空中优势,在南线甚至有海军舰炮助威,即使 不胜,至少也可以打个平手,退守南线,而如果能够再从华北调入一到两个军, 则局面有可能大大扭转。当然战争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很多,以国民军当时的状态 ,即使想在东北立足,恐怕也非易事。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军不擅机动作战, 战术过于单调,而许多高级将领又太死板,虽有机械化的装备,却没有机械化战 争的概念,不敢进行大纵深的穿插攻击,一句话,太中庸、太保守了。
至于淮海会战的结果,直到今天还是有人不敢相信,因为当时好运气似乎全部在 国民军一边,他们不仅装备占优,而且在兵力上也占有优势,他们还有一个优势 ,就是占住了“内线”,可以按照集中兵力的原则,全力向东或向西先行打垮华 中或中原两支野战军中的一支,再回过头来对付另一支。可是,他们没有汲取过 去的教训,依然奉行中庸之道,还是兵分数路,而且徐州又是一个过于明显的目 标,当共产党的两个野战军集中于徐州周围寻找战机时,国民军却不能协调前进 ,而是逐次地将兵力投入进来,结果因为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指挥者粟裕的判断, 一开始就围住并歼灭了黄伯韬的兵团,接下来又以同样的手法歼灭了黄维的兵团 ,而这时,国民军的战略依然很软弱,他们又陷入矛盾之中,不知道是去解救友 军,还是去消灭共产党军队的主力,或者是守住徐州,结果是对这三个目标都进 行了努力,不过最后还是一个目标都实现不了,非但如此,而且还被共产党军队 趁机腾出手来,把整个徐州周围的国民军都歼灭了。
在这两个战役中,国民军都拥有空中支援和装甲兵部队,而很多号称精锐或主力 的部队基本上是机械化的,然而,他们显然不明白机械化战争的内涵,以淮海战 役来说,国民军如果不将徐州作为防御重点,而是倾力向南攻击,他们可能不会 击败华东野战军,但因为淮河的阻隔作用,他们又可以此作为砧板,华东野战军 要避免被优势敌军合围,唯一出路就是西退,虽然这样他们有可能与中原野战军 会合到一起,不过对于国民军来说,迎面对决可能比两面作战更适合于他们,而 后,即使他们不能战胜对方或者被击败,还可以有秩序地退过长江,因为基本上 抱成一团,使共产党军队失去了各个击破的机会,那么即使打败仗,也会象抗日 战争时那样,只是被击退,而不会被围歼。过于注重一城一地的丢失,可说是国 民军在中日战争和国内战争中老是打败仗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反,共产党军队则是该丢就丢,连他们原来的临时首都延安都丢了,甚至没有 认真地打一个保卫战。也许,这就是我们开始所说的“穷”党和“富”党之间的 一个重大差别吧。
***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新中国延缓了对台湾的攻击,而是投身到一场原来没有准备 的现代化战争中,在那里,中国人才真正领教了空中攻击和机械化装备的威力, 不过说老实话,美国人也并非机械化战争的高手,他们太过重视武器装备,直到 今天,从美国人进行的多次战争中都可以看出,他们对现代战争的理解似乎应该 这样归纳:高技术兵器+强大火力+多兵种合同作战,如此而已。美国人值得一提 的胜利都是在海上取得的,唯一一个例外是仁川登陆战,不过这也主要是由海军 及其陆战队(陆战一师)来实施的。在机械化战争的造诣方面,他们既不如以色 列人,也比不上前苏联,而在历次战争中,美国人都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 撑的军火工业作为其胜利基础,他们所面对的基本上都是较弱的对手。美国人更 多地将精力放在新式武器的开发方面,对于陆军军事战略的发展,美国人事实上 是在阻挠其发展而不是相反。但是由于他们在火力上占有的优势实在太大,以至 于其它国家不得不亦步亦趋紧跟其后发展武器装备。
正是面对这样一支武器至上的军队,中国军队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这也 说明中国军队在山地战方面其实要更胜一筹。不过,中国人为了对抗敌人的强大 火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与当年的国民军相比,这支军队才真正可以称得 上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而且朝鲜战争也给中国军队走向现代化开了绿灯,新中国 军队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空军和装甲兵部队并付诸实战,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而且,这次战争也说明,在山地同一个火力不占优势的对手作战时,火力可能无 法成为决定因素。这在中越边境战争中也得到了体现。在科索沃,美国人之所以 迟迟不愿派遣地面部队,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在朝鲜战场的教训。
但是,朝鲜战争给中国军事战略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为中国人突然觉得世界 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值得自己畏惧的了,这或多或少滋生了一种自满的情绪,导致 了不久以后中国在军事装备发展方面,特别是常规兵器发展方面的迟滞不前。
至于中印战争和中越战争,中国军队保持了机动作战的优良传统,都获得了预期 的胜利,但是,由于装备发展的滞后,相应的军事学术也没有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而真正使中国军队猛醒和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重新评估的事件,是海湾战争带来 的影响。
最初,由于对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并非正确的研究,在中国军界似乎形成了一种观 点,就是反坦克导弹在未来战争中将使防御者获得决定性的优势,而坦克则过时 了。这就是有一段时间,中国军工企业大力发展防御性导弹的原因,这也是在很 长时期内,中国的主战坦克一直是59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原因。而在空军方面,防 御性的战斗机也成了主流,虽然很努力,但在开发方面收效甚微,加上与前苏联 的关系恶化,得不到技术支持,而且,战术或战略轰炸机的发展也被迟滞了。
艰难的抉择—— 下个世纪中国的军事战略 火力·机动·制空 作者:Young Gung 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给世界军事理论界带来一缕新空气,但却并非新 鲜空气。最为奇特的是,人们是从失败者而不是从胜利者身上学习经验。因为在 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装备的“萨姆”曾经成功地阻止了以色列空军的攻击,并 为地面进攻提供了“制空权”,所以很多国家因此开始大力发展防空导弹;同时 ,由于反坦克导弹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一片赞誉声,中国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 对这两类导弹的研制行列中,从而忽略了在主战坦克和主力战机方面的进一步研 究。
然而,人们并非没有注意到,决定性的战果还是由坦克和飞机取得的,防御能力 的增强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彻底瓦解进攻力量的水平,没有达到象机关枪出现时对 进攻一方呈现的毁灭性的打击力度。也就是说,步兵不可能抱着一堆反坦克导弹 和防空导弹就能获得胜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军在装备方面的差距是明显的 ,以色列陆军的主战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百人队长”式坦克,而对方 装备的是号称当时最先进坦克之一的“T-62”,而空军方面正相反,以色列装备 的F-15和F-16要比对方进口型的“米格-21”要先进。然而首先在反坦克导弹方面 ,阿拉伯军队至少可以说是不善使用,所取得的战果也不大,只是在以色列军队 正面强攻“中国农场”时才遭到一些杀伤;其次,对于地空导弹的运用,虽然取 得了一些战绩,可是一旦以色列人重新获得地面优势并相继击毁了敌人的地空导 弹发射营后,制空权就又属于他们了。
下一个被人们学习的失败者是阿根廷空军。他们在英阿马岛之战中用“超级军旗 ”攻击机发射的“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国人的多艘战舰,使英国遭到了严重损失 。因此人们议论的话题就是,如果阿根廷空军的“飞鱼”导弹存货比较充足的话 (据说当时该型导弹已所剩无已,而法国人又不肯供货),那么战争的胜负实在 很难说。是的,如果战争仅限于马岛的话,那么情形确实对英国人不利,因为他 们奉命不得攻击阿根廷本土,如此一来,阿根廷空军就可以肆无忌惮地从本土机 场起飞去攻击英国舰队,而英国人的预警时间却不足以使他们的战斗机或防空系 统作出反应,而一旦情况相反,则英国人有足够的打击力量可以压制阿根廷空军 ,攻击包括机场在内的空军设施,可以预料得到的是,战争局面肯定会呈现一面 倒的情形。
最坏的例子是由美国人提供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亲身参加了多次局 部战争,而且自以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忙着将这些经验变成理论出版发行, 让他们的追随者们学习和领悟。
很少有人能够正确归纳美国民族的特点,实际上美国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种族, 如果非要找出这些民族的共通之处的话,那就是物质生活的充足。正是由于这样 ,美国人几乎没有不会开车的,把玩机械对于他们来说有如家常便饭,当他们参 加战争时,这一特点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非常重视个人生命 却不愿意节省弹药的原因,他们真正是靠“钱”而不是“人”进行战争。所以在 外界或他们自己承认失败的时候,多半是他们无法承受某种程度上的损失,而这 种程度的损失对于其他国家的军队来说,很多时候简直就不值一提。
美国人损失最严重的战争是在越南的冒险,而对他们后来军事理论影响最大的也 正是这场战争。他们第一次面对捉摸不定的游击战对手,虽然装备了当时非常先 进的武器,可是对于看不见的敌人却空有一身力气没处使,然而美国人得出的结 论与其说是有趣,不如说是可怕,他们一个最主要的论点就是,美国人没有在一 开始就把后来陆陆续续丢进去的部队作一次性的投入,火力不是太强了,而是远 远不够。可是,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只要是正规战,美军在 越南几乎没有输过,前苏联在阿富汗的经验也是相同的——火力并非不够,主要 是因为他们都犯了用拳头打蚂蚁的错误。
* * *
在二十世纪,军事学术取得了长足进展,而这一切主要是基于武器装备的长足发 展,不过话又说回来,形形色色的军事理论归纳起来,还是只有两个大类,即火 力制胜和机动制胜(主要是指装甲战),至于航空兵的发展至今仍未能有一个比 较确定的说法,所以可以将其另归一个大类,即空中制胜。
从本世纪的战争历史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机动制胜学说的优势显而易见,不过 取得领导地位的还是火力制胜学说,其顶点就是苏联人炮制的核突击战略,也就 是广泛使用战术核武器为后续部队开路的进攻学说,这种学说曾将北约军队威慑 得老老实实地在柏林墙后面呆了四十多年。
我们经常在历史书籍中找到这样的字眼:XXX部队集中了上千门各式大炮,向敌人 盘踞的XX地点进行了长达X小时的火力准备等等,这种炮战苏联人最拿手,他们想 方设法搞来各种大炮,“集中”起来对准进攻地带猛轰,而美国人因为海空军比 较厉害,常常还加上舰炮和空中“饱和”轰炸来瘫痪敌人。这种火力准备轰炸几 乎可以在他们每次进攻作战中找到,这样干的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国家,如英国、 法国、日本、一战时的德国等等。
然而,对于机动制胜学说的代表们来说,火炮主要是用来防御而不是用于进攻— —当然这种“防御”的涵义可能广泛了一点,因为即使在进攻中,防御也是必不 可少的一环,我们所指的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防御——他们进攻时所用的火炮,就 是坦克炮或自行火炮,他们也不做火力准备,只是在接近目标时,对准了开一炮 就够了,如果说他们使用了火力准备的话,这种准备也是来自天上的俯冲轰炸而 不是地面的火炮。这与那种几乎是无限制地浪费火力的做法实在是有天壤之别。
早期的新中国军队禀承了红军时代和八路军时代的机动战略特点,比如说在入朝 作战初期,由于秘密地穿插,所以部队几乎未携带重装备,基本上凭轻武器就将 美军陆战一师从鸭绿江边一直赶过了三七线,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火力准备。而 到后来成为相持战后,重武器也出现了,也装备了飞机和坦克,火力准备也够了 ,却很难在进攻方面奏效,因为我们面对的敌人在火力方面占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结果进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也是放弃机动作战原理的一个教训。
不过在中印边境战争时,中国军队又重拾机动作战法宝,在火力并不占越的情形 下非常迅速地打垮了喜马拉雅山一线的印度军队,而对手中有很多部队是参加过 北非战役的老兵,他们从英国人蒙哥马利等人那里学来了火力制胜学说,可是一 到高原地区就傻了眼,碰上了擅长机动作战的中国军队,顿时觉得施展不开,一 下子就被击溃了。
阿拉伯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的表现很让人心仪,特别是他们用各种防御型导 弹给敌人造成的杀伤,使中国军界萌生了大搞导弹的念头,前不久很多导弹专家 声称他们能够搞出世界上任何一种类型的导弹,估计绝不是吹牛。不过,光是有 导弹是不够的,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教训是深刻而惨痛的,就是说,面对一个火 力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如果靠单纯防御和拚火力的方法,其结果往往是以失 败而告终。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象这样的例子就多得很,比如日本人在太 平洋列岛上不断“玉碎”,希特勒在战争后期的顽固防守等,都带来了非常沉重 的后果,其原因都是与火力占优的敌人死拚的结果。
如果注意到以色列军队在苏伊士运河和戈兰高地进行的战斗,可以理解一下什么 是现代的机动作战。实际上以色列人并不是在一开始就转入进攻的,他们在初期 的静态防御战中由于遭到突然袭击而付出了严重的伤亡,不过在回过神来以后, 以色列军队的传统才表露出来,他们首先是转入机动防御,看一下中东地区的地 图就可以知道以色列的国土面积有多么小,然而他们除了坚守可以让敌人长驱直 入的赫尔蒙尼特山等少数几个高地以外,在北部战线上的坦克部队都开始进行机 动防御,他们用一个第七旅在山谷中挡住了叙利亚人惊涛骇浪般的冲击,其它部 队在四周机动歼敌,在将敌人的攻击力量消耗得差不多以后,全线转入反攻,一 下子就打进了叙利亚境内,直逼首都大马士革;在南线,他们并不与优势敌军缠 战,而是适时将预备部队转入外线进攻,渡过了苏伊士运河,包抄了埃及第三集 团军的后路,将这支敌军围住,使得战局朝有利于自己一方倾斜过来。
* * *
比较一下火力制胜和机动制胜两种学说的不同,有利于我们研究中国未来军事理 论发展应有的趋势。历史上最强盛的民族或国家,往往为蛮族所灭,这令许多历 史学家困惑,他们在经济和政治的圈子里转悠,试图发掘那些伟大民族衰落的轨 迹,当时并没有“火力”这一说法,我们不妨用“杀伤力”来代替,一个显而易 见的事实是,文明比较发达的一方,也拥有比较强大的杀伤武器,但结果多半是 文明比较落后的一方毁灭了对手,如希腊、埃及、印度、巴比伦、迦太基、东西 罗马以及中国覆亡于蛮族的那些王朝等,当然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衰落和腐朽总归 是伴随着一个末落帝国的象征,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肯定一点,最主要的还是对手 的军事学术更先进一些,换句话说,就是蛮族的军队,是以骑兵为主体、以机动 作战为前提指导作战的。反过来,那些文明古国的军队,却主要是以步兵为主体 ,以火力或者说是杀伤力制胜学说指导作战的。
上述现象的发生绝非偶然,事实上,这就是农业民族(大陆民族)和商业民族( 海洋民族)面对游牧民族(内陆民族)时所必然出现的情形,游牧民族从小在马 背上长大,这使得骑兵成为这些民族军事力量的主角,而在火枪发明以前,骑兵 的冲击力和机动性都是步兵所远远不能比拟的,最出色的例子当然是蒙古骑兵。 所以,当利德尔-哈特和J·S·富勒等人面对全新的坦克时,他们的第一个念头就 是,骑兵复活了,这也是他们在自己的著述中反复提到各个历史时期骑兵作战战 例的原因,他们就是想将骑兵思想灌输给军事理论界,不过他们力图浇灌的鲜花 并没有在自己的国度开放,而是为别人做嫁衣裳,成就了古德里安等德军名将。
德国人的失败与其说是军事战略选择不当,不如说是国家战略(大战略)出了差 错造成的,不能因此就说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功败垂成是他们军事思想落 后的结果,恰恰相反,如果德国人一开始就象大多数德军高级将领所主张的那样 以火力制胜学说指导战争的话,可能战争刚打响他们就输了,那样对于世界来说 ,也许要算是一件好事。
那么,中国的国防军事力量,今后应该以何种军事学说指导作战,就成了一个值 得探讨的话题。我们注意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现在人们更多地谈论军事科技和 武器的日新月异,在很多军事网站上,罗列了外军和中国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武器 装备以及它们的最新动向,而探索军事理论的内容则廖若晨星,这是因为,人们 更容易接受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军事理论的研究成果,只有到了下一次武装 冲突时,才能检验出其真正的价值。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反对军事科技的进步 ,恰恰相反,我们用惊喜的心情迎接中国每一项军事科技的成长和进步,因为先 进的装备,是可以让先进的军事理论如虎添翼的,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先进的军 事理论可以让先进的军事装备如虎添翼。可以想象,如果二战时的德军没有装备 坦克,那么他们即使有先进的机动战略指导,也不可能取得那样大的成就。
中国军队有优良的机动作战传统,这是不应轻易抛弃的,不应该死抱外军的军事 理论,大谈什么“空地一体战”、“多兵种协同作战”这样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 理论,因为你有什么样的装备,才能谈什么样的理论,只有大的方向不出差错, 理论才经得起考验,这才是硬道理。说句不中听的话,中国现在有什么空地一体 战的基础呢?以前说中国人可以设计出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只是没有相应的原 材料制造罢了,这也是很荒谬的,氢弹都搞出来了,卫星也上天了,制造飞机的 原材料反倒研制不出来,说出去谁会相信?搞了这么多年,到头来还是不得不买 SU-27,而原来跟西方国家关系比较好的时候,也想过买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这 么多年过去了,原材料还是没有研究出来,而俄罗斯已经出了SU-37,美国用上了 F-22,法国有阵风,英国有欧洲战斗机,连日本也搞出了自己的第四代战机,我 们却还在买SU-27,自己设计的歼10,据说跟以色列当年的幼狮差不多,还谈什么 “空地一体战”?歼7改来改去,到今天还在服役,有改造的资金,不如拿去搞研 究,说不定一发狠,什么飞机都搞出来了。
* * *
目前,中国军队的装备处于更新换代的大转折时期,正是在这种特殊时期,有无 先进的军事理论引导装备的更新,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古德里安是在先开 创了坦克战的理论性工作之后才指导德国军火工业制造当时比较适用的马克IV型 坦克的,这种坦克虽然在装备和火力方面均不及英法等国的坦克,但在速度方面 却是一流,这使它具有了较高的机动性,而且不易在行进中被击中起火,更适合 德军的机动战略。
那么,研制一些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可以使中国军队的装备更适合于机动作战呢? 陆军方面,一个起码的前提是全军的机械化和摩托化,这一点做不到,首先丧失 了机动力,机动作战就更加无从谈起。在此前提下,加大主战坦克的研究力度。
当今世界各型主战坦克的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是防护性,无论装甲多么厚实,也 无论加装了什么反应装甲,几乎所有的坦克都无法逃避这样一个现实,就是它们 都能被已经发明的攻击手段洞穿,即使是号称最先进的M1A2坦克也是如此,因为 最好的贫铀穿甲弹可以击穿T-72,也一样能击穿M1A2,不顾一切地追求坦克的防 护性能,不是说没有必要,而是说过于钻牛角尖了。这方面,来自空中的经验可 以帮助解决问题。以F-22为例,如果与第三代战斗机进行空中炮战,它也没有必 胜的把握,它的优势实际上来自于超音速巡航能力、隐身性能和高性能追踪系统 ,而放到陆地上,坦克同样可以朝这些方向努力,我们可称之为数字化坦克,其 特点是,火炮不再是单一的坦克武器,应该加装部分反坦克导弹和小型数控雷达 ,可以同时捕捉数个目标进行攻击,由于反坦克导弹的射程可以大大提高,在同 等距离上击穿对方装甲的可能性更高,而且导弹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可以改变方 向,从上方向下攻击坦克最薄弱的顶部装甲;与此同时,提高坦克的灵活性,包 括速度、转向和制动系统等,能够从容躲避对方的攻击,这就好比原来的轻骑兵 ,虽不如重装骑兵的冲击力强,却符合现代的散兵作战原理,更适应现代化战争 ,这比片面追求提高坦克火炮口径和装甲强度更为有效。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后的战争,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即进行作战的任何一方如 果拥有制空权,则已方部队至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拥有的是压倒性的制空 权,则战局也很可能呈现一面倒的态势,这一点,与杜黑等老一派战略家的空中 炮兵观念实际上是不谋而合的。制空权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战略性的,另一种是 战术性的,或称之为局部制空。美国在这方面是集大成者,但是它的空军也有一 个重大缺陷,就是飞机越来越先进,而战术却越来越呆板,为什么这么说呢?原 因可能就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空军甚至缺少一个真正的对手让他们来检验自 己的飞机倒底有多么强,更谈不上战术的较量了。可以列举一长串美国参加的战 争来说明我们的这个观点——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制空权和他们的制 海权一样,几乎没有遇到象样的挑战,朝鲜战争中的中国空军虽然很善战,数量 却实在太少,不能构成重大威胁,至于其它战争,就更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空中 力量参加较量了——击落他们飞机的武器,绝大多数来自地面而不是空中。所以 美国空军现在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因为它是领导者, 又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帮助,最多只能靠计算机模拟模拟,因此搞不出什么响亮的 名堂,它所能炫耀的,主要还是它的飞机性能。
现在,由于第四代战斗机和B-2的出现,美国空军在装备上又一次领先世界,那么 同样的话题对于中国空军而言,恐怕就很难说了。但是,真正的机动战争的战场 是在空中,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战争工具能够拥有象飞机这样的机动性能,想象一 下这样的场面:一千架战斗机掩护一千架轰炸机和强击机的攻击,为一千架运输 机着陆提供保护,与此同时,一千架直升机负责担任空中机动部队,以这样的力 量,攻占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可能都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这种想象的情 形非常夸张,但这就是未来的趋势!
所以,中国军队现在必须大力发展的,主要是空军,空军强大了,有了制空权, 同样也就有了制海权,以中国的军事发展趋势来看,并不是以侵略他国为目标, 而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为主要假想,那么,只要发展出必要的中程轰炸机和先进 战斗机,覆盖中国领土和领海的制空优势还是可以获得的,关键在于空军的发展 不能亦步亦趋,老是跟在别人后面搞装备,而是必须设计出真正的由中国人自己 研制的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战机。
-- <<狮子王>>中de歌曲是那么的迷人 慕法沙.辛巴 LIONKING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