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oke()
整理人: only(2000-07-13 22:26:46), 站内信件
|
曾有人问“伏击战一次能网住多少人?”,这个问题很有趣,我想
举几个例子,再说一下自己的感想。无论例子或感想,都可能不完
全或不正确,欢迎批评指正。
就我的所知,在西方的军事史上,伏击——尤其是大规模的伏击战
——的战例很少(也许是我了解的少,希望有人能提出反证)。作
为人类与自然界和敌人斗争的手段,伏击战术应该是很早就为人类
所掌握了。早在希腊和波斯的战争中,就有希腊军队伏击波斯军的
辎重部队的战例。古罗马统帅凯撒在征服高卢时,也曾遭遇比尔吉
克人(belgic,大致在现在的比利时)的非预谋的伏击(萨比斯河
战役)。当时比尔吉克人埋伏在密林中,当罗马军团的步兵正占领
一高地,辎重和骑兵落在后面从而有些混乱的瞬间,比尔吉克人突
然由密林中冲出,先击退了罗马骑兵,又向着高地上聚集的罗马步
兵杀去。由于这一伏击的突然性,罗马军团几乎崩溃。高地上的罗
马军队被压迫在一起,军旗也聚在一起完全无法张开,士兵无法找
到自己的连队,十二军团一名最勇敢的首席百夫长阵亡,有的营甚
至所有的百夫长全部阵亡,罗马军团陷于极大的混乱。如果不是因
为这一伏击毫无计划,比尔吉克人没有使自己的力量打击得更有效
;如果不是恺撒的镇静自若,极力使各个连队分开作战,那么罗马
军队很可能将遭到一次损失极大的失败。同样是罗马时代的陶托布
格森林战役,罗马军队就没有那么运气了。法鲁斯所率的三个军团
的罗马人在大雨和泥泞中被预伏的阿尔米纽斯所率的部落完全击溃
,法鲁斯自杀,二万人的罗马军被杀。
如果说罗马时代的伏击战不多,那么罗马以后的西方战史就更少见
伏击的例子了。这似乎和西方军事思想及战斗形式有关。十五世纪
后的各国军队,多是雇佣军,战争形式以防御战和围城战为主,雇
佣军队的特点决定了他的军纪和战斗意志都很薄弱,统帅这样的军
队只能用集中的方式而不能将他们分散开,弗里德里希二世甚至禁
止军队做任何夜间的行动。而雇佣军作战的另一特点就是尽可能延
长作战,从而使战争总是在单调的筑城和围城中消磨时间。法国大
革命后,各国普遍采用了义务兵役制,军队成分、武器、战术都发
生了极大的变化。拿破仑以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追求会战的攻势战争
打遍了欧洲。这种双方都以会战来求得一举击垮对手的战争思想一
直持续到一次大战之后,这种战争指导思想大概和欧洲的特殊情况
有关,因为欧洲各国地域相对较窄,军队相对比较集中,力求决战
而一举击垮对方往往是交战国的首选目标。德国的老毛奇、法国的
福煦都强调进攻和速决战,史里芬更将它发展为“闪击战”思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闪击战”风靡一时,这种速战速决的战争当
然难以产生伏击战的条件(德苏之战,双方的焦点仍在大规模决战
)。虽然克劳塞维茨早就根据法国大革命的现实提出了“人民战争
”的概念,并阐述了游击战的一些特点,后来,劳伦斯更进一步在
《智慧七柱》中系统阐述了游击战的作战原则,并认为伏击是游击
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在西方军事思想界,这一战术并没有真正
得到重视。至今,游击战仍然是和暴乱并列在低强度军事冲突的范
畴。从另一方面来说,从荷马(Homer)时代起,欧洲人所崇尚的是
英勇,如《战典》所说:“欧洲历史就是从这种英雄气慨中所产生
出来的,它的象征是矛和剑,而不像在亚洲,却是弓和矢。人群的
领袖是最勇敢的人,而不是最聪明的人;足以支配战斗的不是他们
的技巧,而是他们以身作则的勇气。战斗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决斗为
主,而不是头脑与头脑之间的决斗。希腊的标准英雄是善使长矛的
阿奇里士(Achilles),而不是善射的巴里士(Paris) 。在心理方
面,是白刃支配了矢石。”这样,伏击战似乎就沦为一种“下三滥
”的战术了。
反观中国,伏击战一直是很活跃的作战战术之一。春秋时晋国伏兵
崤山袭击秦军,擒孟明视等三将就是典型的大规模伏击战例。稍晚
一些孙膑在马陵道伏击魏将庞捐,再用“围魏救赵”之计更是为人
们所熟悉。楚汉战争,韩信用李左车之计,布“十面埋伏”战胜了
项羽。三国纷争时,各种战法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伏击也是
最常用的一种。从“博望坡”到“华容道”,从“六出祁山”到“
九伐中原”,“一声炮响,伏兵四起”的伏击战层出不穷,不胜枚
举。元末朱元璋之胜陈友谅,明末清军在山海关一片石之胜李自成
,清末太平军阵斩名将乌尔泰,无不是用伏击之法。这也反映了中
国军事思想往往以斗智为核心,比西方军事思想成熟得早。不过,
伏击战术真正广泛地被应用,还是从红军和蒋介石军的内战时期开
始的。由于红军的过于弱小,不可能追求在任何决战中占有有利的
态势,也不可能追求短期的、速决的胜利,所以不得不发展一种长
期的、小规模的、不断削弱对方并使己方的损失尽量减小的防御战
略。这就是在国内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被不断运用的游击
战和运动战。伏击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广泛应用的。
在国共内战历次“反围剿”中,伏击战术可以说屡试不爽。其中最
著名的,是第四次“反围剿”的宜黄和草台岗伏击战。宜黄一战,
歼灭蒋军52师全部和59师一部共一万余人,缴枪一万多支;草台岗
之战,则歼灭了蒋军11师和59师、9师一部,也是一万余人。这是红
军时期最辉煌的大兵团伏击胜例。
抗战开始后,伏击战成为敌后八路军拿手好戏。抗战初期的平型关
战斗,是伏击战,歼灭了日军一千余人。此后七亘村(重叠设伏,
两次在几乎相同的地点伏击日军)、响堂铺、长乐村、长生口、神
头岭(歼灭日军1500余人,是抗战中八路军在一次战斗中歼灭日军
数量最多的)、汾离公路(三次共歼灭日军1100余人)、滑石片(
八路军120师358旅,歼日军109师团一个大队500人)、陈庄(八路
军120师歼灭日军1100余人)、黄土岭(带有伏击战性质,歼灭日军
900余人,击毙阿部归秀)、梁山(歼灭第32师团300余人,是敌我
数量相等条件下平原歼灭战)等均为成功的伏击战例。刘伯承总结
认为在各种战斗方式中,伏击战的效费比最高的一种(高于奇袭和
反袭击)。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处内线作战形势,也有不少成功地运用伏击战
术的例子。如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在准确判定胡宗南主力进击
安塞时必以一部保障其侧翼,而于延安东北之青化砭设伏,歼灭了
敌31旅李纪云部2900余人,是很经典的一仗。羊马河重施故伎,又
歼灭麦宗岗部4700余人。我所知道的“网”住敌人最多伏击战例,
也是彭德怀的杰作。宜川瓦子街伏击战歼灭刘戡29000余人,大概应
该是解放战争中——也可能是现代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伏击战例
了吧。当时其它各野战军似乎都没有这么多、这么大规模的伏击战
例。唯一的例外是刘邓在高山铺设伏歼灭了尾追的蒋军一个师部和
两个半旅12000余人的一战(苏北之盐南战役也是,但规模稍小)。
(很久没有见中尉兄上网了,如果中尉兄有国军伏击战的例子,也请示知。)
由上述可以看到,伏击战一般为处于内线防御作战的、相对实力较
弱的军队所应用,大都带有游击战的色彩。虽然伏击战的效费比最
高,但对民众的支持、情报的准确、指挥员的判断和指挥能力、地
形、保密工作等均有很高的要求。要达成一次漂亮的伏击,并不容
易。
在现代的反侵略战争中,对于相对武器装备比较落后,又处于内线
防御作战的军队来说,伏击战仍然有它现实的意义。当然它的特点
将与以往有所不同。我想,现代的伏击战的特点应该是主要靠火力
伏击(只需少量的兵力),即通过预伏或快速机动将伏击兵器转移
至适当地点,在空军掩护下,对敌进入伏击区的部队或分队进行突
然而猛烈的火力袭击,并同样在空军掩护下迅速撤离。
这一战术将不仅能够用于通常的游击战中,而且可以用于防御战中
。现代反侵略战争中(尤其是初期),我军必须选择若干战略要点
予以坚守防御,以掩护部队展开、国家动员、经济重心迁移等(这
是粟裕在“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一些问题的思考”中所提出的)
。而在这些要点的坚守防御中,考虑到现代战争中敌必以全方位、
全纵深的打击使我军难以由纵深调动兵力兵器,是否就可以预先在
战术防御纵深(第一梯队师防御地带)的若干地点(可能被突破或
欲诱敌突破处)埋伏若干部队,在空军配合下,予敌伏击。在战役
防御纵深内,也可以选择一至两处预伏,在敌企图突破战役纵深时
予敌以打击。同时,针对敌战斗条令,是否可以有力一部,配以直
升机、坦克和反坦克武器,在我之侧翼,敌有可能以坦克集群突破
的地点进行反坦克的伏击战。另外,还可以利用我内线作战,民众
支持和地形熟悉的特点,以若干小分队预伏或进入敌联合疏开地域
,袭击敌纵深内之指挥、通信、运输等系统,造成敌混乱。
我认为,对未来高科技战争,不能估计过高,还是应该坚持“有什
么样武器(技术)打什么样的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方
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器装备和技术落后的一方要有“打烂仗
”(黄克诚语)的思想准备,不要企图“叫花子与龙王比宝”,和
对手在高科技上进行全面的较量,应该在如何坚持自己的打法、改
进自己的打法以克制对手的高技术方面下工夫。比如,现代卫星侦
察技术,据说已经可以发现地面六英尺大小物体的移动,应该说是
很先进的了。但从这次北约空袭南斯拉夫的战争来看,北约空军并
没有给南联盟军队以毁灭性打击,这反映现代侦察技术也还有它的
问题。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运动战也仍然完全
有它存在的现实性。当然,和伏击一样,现在的运动战也必然有它
不同以往的特点。首先,现代战争中的运动战必须有空军在战术、
战役上的支持(即要求空军能掌握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内的战役或
战术主动权,这是能够保证歼灭敌人和顺利脱离的前提。对弱势一
方来说,战争开始时一般不会拥有空中的战略主动。);其次,对
隐蔽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对用低技术来克制敌高科技的
“软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我设想,在现在条件下的
运动战,“佯动”应该成为信息弱势一方压制敌信息优势一个有效
手段。也就是说,针对敌侦察有力、信息更新快的特点,不是以消
极的隐蔽待机,而是以大量“佯动”为掩护的真假混杂的机动来迷
惑敌人。一方面可以使敌陷于不使用自动化指挥系统则无优势可言
,使用自动化指挥系统又不可避免会产生指挥混乱的地步;另一方
面,可以使敌信息系统处于超高速的更新状态,造成“信息阻塞”
,从而失去信息优势;还可能造成敌前线指挥人员所掌握的实际信
息与指挥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不符的情况,增加敌指挥人员间怀疑、
埋怨、不信任感等心理,促成其错误判断和行动。同样,有针对性
的“佯动”还可以创造战机,在敌意想不到的地方予敌以打击。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高科技,而是应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
发展高科技。既然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有可能让我们根据对未来战
争的预测,“打什么样的仗发展什么样的武器(技术)”,那么我
们就应该好好地研究重点发展什么样技术,在某些方面超过对手,
使自己处在有利的位置。比如,从海湾战争和北约轰炸南联盟这两
场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占据空中优势的一方力图使空战和空中
打击成为战役的一个决定性阶段(杜黑大概也会在地下得意地笑吧
),使地面进攻成为“兵不血刃”的游行。对于我们来说,战争初
期,既要隐蔽和保存足够的空中实力以用于掩护地面战争,又必须
给对方空军以大的消耗和打击,则发展雷达技术(比如反隐身技术
)、导弹(包括反舰导弹)技术和潜艇等就应当列为反空袭的重点
技术,使能及时发现敌人、消灭敌机和敌导弹,攻击敌机场和航空
母舰,并进一步威胁敌海上补给线。如果能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有重点的发展军事高科技,逐步地在各个方面赶上去,那么,“不
战而屈人之兵”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