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军事天地>>兵法韬略>>战术问题>>陆战>>中国古代军事学术中的机动战略

主题:中国古代军事学术中的机动战略
发信人: haoke()
整理人: only(2000-07-13 11:30:14), 站内信件
这篇文章的意图,是要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中的机动战略作一个大致概括 
当然,其中的解释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其它人的观点
中国的军事学术起源很早。自从《易经》以阴阳八卦推演万物以来,它也 
成为指导作战的一门学说,很多战略战术理论都是以此为前提的,后来甚 
至有人专门用《易经》来推演战争规律。商周以前,战事不少,古籍中虽 
有记载,然而却又附会鬼神之说,显得荒诞不经,并且记录得十分简略, 
尽管有一些叙述了战争前后用诡的方法,但由于上述原因,对研究来说帮 
助不大,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从春秋时期开始探讨。

在古代,由于哲学研究打下的深厚基础,所以战争理论在很久以前就达到 
了很高的境界。尤其是王朝的兴亡交替和抵御外族的频频入侵,使得各朝 
各代每有名将辈出,其中有很多人是善于运用机动战略消灭敌人而使自己 
立于不败之地的,而这些名将的战略理论来源,基本上都继承了《孙子兵 
法》的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机动战略思想的一部提纲挈领式的经典著作 
——在中国,从古到今有所建树的将领,无不从中汲取营养,来为自己的 
战略战术增添有益的东西,这里面当然也有毛泽东蒋中正。不过,也有学 
得很坏的。

前632年,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楚将子玉(成得臣)自恃兵强锋锐,长途 
追击敌军,使军队劳顿不堪,而晋文公则自陶丘到城濮一退九十里,连续 
放弃决战,直到将楚军诱入由四个国家的联军组成的包围圈中,这样,战 
斗力较强的楚军因为长途追击委靡不堪,一下子就被打垮了。这一战役成 
为中国历史上较早的诱敌深入的合围歼击战,并且可以从中看出古人对于 
集中兵力原则的一些不自觉的运用。

春秋末期,东方的吴国兴起,不久就击破楚国、打败晋国和齐国,成为春 
秋五霸之一,这些胜利均得力于孙武的兵法。孙武其人,生平不详,现在 
只知道他本来是齐国人,曾任吴国的将军,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为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之一,其中许多观点是机动战略的伟大写照,尤其 
是他所提倡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几乎可以说是战争的最 
高境界,这种观点出诸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之口,更是难能可贵——直到今 
天,不仅没有人能超越它,能够实践这一原则的也是凤毛麟角。

在孙武的十三篇兵法中,对机动战略的表述占了一大半篇幅,一一列举如 
下:

《计篇第一》:孙武毫不隐讳地道出战争是一种诡道,要求“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这是对突然性的最早叙述,并且他还告诫说,这一条是兵 
家制胜的法宝。从古今战争历史来看,的确如此。利德尔-哈特则将这条 
原则用现代语言描述为:“选择一条敌人最想不到的行动路线。”

《作战第二》:这一篇的宗旨是速战速决——“故兵贵胜而不贵久”—— 
因为拖延战争对国家居然有利的故事,还从未有过。这是古人对消耗战的 
最早批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被灌输了大量的孙子兵法,日本人在 
中日战争(1937-1945)中却没能逃脱持久战的厄运,可见学习理论是一回 
事,运用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谋攻第三》:孙武认为,善于用兵的将领,使敌人屈服却并不依靠残酷 
的战斗,夺取敌人的城池也不仰仗攻坚战……“必以全策争于天下”,这 
些理论均为后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诸如法国战役和基辅会战等战例 
所实践,这种抽象的说法已经指出了机动战略所能带来的最大好处。在这 
一篇中,孙武还提出了集中兵力的原则,并对政治领袖干预战事的后果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

《形篇第四》:这里同样有机动战略的阐发。孙武认为,善于打仗的将领, 
总是先制造胜利的形势,然后才寻找敌人的弱点与之决战,而不是在交战 
以后才去追求胜利。为此,他要求防守要象藏在地底下一样让敌人找不着 
北,而进攻却要如从天而降一般迅雷不及掩耳,这些比喻是机动防御和机 
动进攻的形象写照,很难想象消耗战略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

《势篇第五》:集中体现了孙武的机动战略思想,一开始在论述了奇正之 
法后他马上就说,向敌人发动进攻,击败敌人容易得有如用石头砸鸡蛋, 
是因为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战略,而善于用兵的将领,就会灵活运用奇正两 
种战略(即正面进攻和侧翼迂回等其它进攻战略)使自己的兵混混沌沌有 
如一个柔中有刚的球,叫敌人找不着地方下手,而他自己却能集中全部力 
量,从这个球上的任意一点出击,仿佛老鹰扑击猎物那样迅猛,使敌人来 
不及躲避就被消灭掉了。随后,孙武又论述了诱敌深入加以歼灭的方法, 
在于用各种败迹诱使敌人朝不利方向出击,我军则集中优势兵力将敌人围 
歼——利德尔-哈特的表述是:“根据自己的手段来选择目标(这一条也 
适用于上一篇)”,“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同时根据情况的可能变化来 
部署军队。”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他离孙武还有不少差距。

《虚实第六》:孙武用虚实来解说机动战略,使自己的学说显得更为系统 
和完美,他把攻防的策略表述为:向敌人不急于进占的地区进军,而迅速 
前进到敌人意料不到的地区;进攻能稳操用券,在于攻击敌人不加防守的 
地带;防守能够固若金汤,只是因为敌人不会来攻打这些地域。接着,他 
要求,进攻所指必须是敌人防守空虚之地,后撤则要做到快捷得使敌人来 
不及追上。另外,他的一条理论与利德尔-哈特的表述几乎完全一样,那 
就是同时威胁敌人的几个战略目标,迫使敌人分兵各处,我军则可任意击 
打敌人的任何一支部队,这就是用兵于“无形”的理论。

《九变第八》:这是机动战略的实战方针,包括五个变则,即:1.不要经 
由通衢大道进军;2.不要见到敌人就交战;3.不要遇到城池就攻打;4.不 
要寸土必争;5.对作战不利的上级指示不要听从。古德里安在法国的进攻 
可以说是不自觉地实践了这些变则,结果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地形第十》:孙武在这里又提出一种机动战术,他认为,敌我两军交战, 
难免因为胜负未分而各自挖掘阵地防守,这时我军不可主动向敌人的阵地 
硬攻,相反要先行撤退,引诱敌人从阵地里出来,等它出动到一半而阵脚 
不稳时迅速杀回马枪,这一原则几乎就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双方将领写 
的,可惜的是,他们不是没看过就是没看懂《孙子兵法》。

这样,在整个《孙子兵法》十三篇中,除了第七篇《军争》讲述用兵战斗 
的规则和方略(这里面有一条“以迂为直”也是机动原则之一)、第九篇 
《行军》论述行军的方法(亦有机动战术理论)、第十一篇《九地》讲地 
形对用兵的影响、第十二篇《火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战术、第十三篇 
《用间》计述间谍战之外,几乎每篇都以机动思想为前提,形成一个以机 
动为主体的战略战术指导大纲。可以说,凡是自觉不自觉运用这些理论于 
实践之中的将领,总是能够打败敌人,至少也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孙武之后一百多年,在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孙膑,此人据说 
是孙武的后人,但他的兵法却学自鬼谷子。鬼谷事迹怪诞不经,不过据银 
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来看,孙膑的用兵之道虽然与孙武有所出入, 
但基本思想却是一致的。他的机动战略集中体现在他担任齐国军师时对魏 
国的两次战役中。第一战就是闻名于世的“围魏救赵”,第二战减灶赚敌 
深入,用伏兵予以歼击,干掉了仇人庞涓,是孙武《势篇》运用的典范战 
例。这两个战役都是以机动取胜,可见善于用兵的人,很少与敌人死拚, 
只要有一点机动的可能,他就决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整个战国时代长达两 
百多年,但其间除了田单火牛破燕军的战役颇有些坦克战味道外,也许只 
有孙膑策划的这两次战役最有特色和为世人称道。

至秦末各路诸侯混战之际,唯有刘邦得到张良和韩信等人的帮助,方才得 
以破秦灭楚,一有天下。这两个人无兵书留传,唐时李靖称张良学的是周 
初吕望的兵法,也即今天所能看到的《黄石公三略》,而韩信学的是孙子 
兵法。不过据今本《黄石公三略》来看,其中的道理相当抽象,更多的是 
涉及大战略方面的内容,并且作为战略的谋划者,张良甚至没有亲自指挥 
过一个战役,而孙子兵法的学徒韩信,倒是有一些战例可以拿来探讨。他 
有三个得意之作,就是“暗渡陈仓”、“背水阵”和“水淹齐军”,在第 
一个战役中,采取的是类似诺曼底战役前期的欺诈战术,“背水阵”则以 
部分兵马置于死地坚守,然后用机动兵力袭击敌人中军并截断敌军退路, 
是以少量兵力直接打击敌人大脑的典型战例;第三战则是利用天然地形诱 
敌深入,放水冲垮敌军,三个战役都是因地制宜实施机动,取得大胜。

三国时期,以曹操、周瑜、诸葛亮、司马懿等为代表的军事家在混战中也 
有不少机动战例,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决定性的会战胜利都是机动战略的 
直接战果,如公元200年,曹操以两万人马与袁绍、刘备联军十万战于官 
渡,援尽粮绝,曹操审时度势,以五千精骑袭破敌人补给基地乌巢,造成 
敌军军心动摇,趁势猛击,大获全胜,一举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其他如新野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西凉之战、六出祁山战役、灭蜀 
之战等等,均是机动战略的伟大胜利,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军事战略达到 
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作战各方都有一些优秀的将帅,纯熟地把玩着各种 
机动战术,极少死拚硬攻,其熟练程度完全可以形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 
者。

到隋唐时,又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李靖,今存兵书一部,名为《李卫 
公问》,是他与唐太宗探讨用兵之道的对话录。李靖在书中没有具体地阐 
述机动战略,但在对奇正转化运用的解说中,却举出了一个具体战例,那 
就是公元617年唐军与隋军战于霍邑,当正面交锋有所失利时,李世民却 
以精骑猛攻敌人侧翼获胜,这倒不失为机动攻击的战术范例。这本书中另 
外的一些机动思想,当承孙武而来,毋庸多言。它的最大贡献在于对古代 
行军布阵的探讨,具有历史意义,不过对于现代战争却没有多少价值。

隋唐以后,有关兵法的书籍刊行者颇多,然而真正有价值的就非常少见了。 
例如伪托明朝刘基所著的《百战奇略》,名称倒是很诱人,实际上只是一 
本兵法入门,对于作战用兵有些固定意义,但少有变通,呆板无“奇”。 
只有《三十六计》,才是今存兵书中较为珍贵的一部“奇略”。

《三十六计》,不知何人所撰,至抗日战争时期方出现,根据该书的出现 
情形(附在养生学说后面),以及书中战例下限仅及南宋前期,尊称狄青 
为“武襄”等情况分析,此书大略写作于宋末元初,作者可能是南宋遗民 
中的理学人物(其所以如此分析,是因为《三十六计》每计的解语均仿自 
《易经》)。在这三十六条计谋中,几乎绝大多数是机动战略战术,与 
《孙子兵法》恰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阴阳学说推演军事理论,是古典 
军事辩证法的优秀代表,对于古代战例的解释也都令人信服。

在《三十六计》中,最有价值的是这十四条:

1.围魏救赵:对精锐的敌军作战,应让过它的凶猛来势,让敌军分散之后 
再乘虚消灭它; 
2.声东击西:但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必须是敌方判断失灵的时候; 
3.无中生有:用虚假的表象欺骗敌人,但却逐渐由虚变实,这样可以达成 
战略或战术上的突然性; 
4.暗渡陈仓:先用兵力指向某一点,乘敌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点时,却 
在另一个敌人想不到的方面发动突然攻击; 
5.隔岸观火:敌人内部发生矛盾时,我并不出兵,而是静观其乱。等他们 
内讧一起,就迅速消灭他们; 
6.李代桃僵:我与敌人在作战时必然各有短长,要敢于承受小的损伤,以 
换取大的胜利。从另一方面来讲,当对于整体战略有利时,可以放弃一些 
战术胜利; 
7.顺手牵羊:敌人任何微小的空隙我都应加以利用,只要不是诱我上钩设 
下的圈套,我就要尽可能地把敌人失误的细微之处夺取过来,趁敌人败迹 
初露时立刻加以打击,使之成为我军胜利的先兆; 
8.调虎离山:敌人在各方面都占有一定优势时,不要主动去攻击,相反要 
引诱它离开自己的阵地来攻打我军,使之一点点地耗尽力量,我军则可利 
用这种机会转占优势(隆美尔在北非曾多次使用这种方法并取得惊人的战 
果); 
9.抛砖引玉:诱敌之前,先敌人显示力量很弱小,而将精兵藏匿在后面, 
迅吃掉它。(日德兰海战中,英德双方都采用了这种方法,结果由于德军 
电文被破译,反而弄巧成拙;英军占尽优势竟未取胜,可以说是不善使用 
的一个反面例子); 
10.擒贼擒王:这是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热衷的机动战略,最好是一枪就干 
掉人的司令部。另外,这一计还认为,与敌人作战最好是使它好象海里的 
动物跑到陆地上一样处于穷途末路的窘境; 
11.釜底抽薪:在力量对比不如敌军时,可以使用以柔克刚的战略,从敌 
人后攻击它的交通线、补给线、补给基地和大本营,削弱它的气势,从根 
本上解决敌人; 
12.金蝉脱壳:保持原来对敌的态势,暗中抽走主力部队,从另外的方面 
进攻敌人,或者逃脱强敌的打击(罗马执政官尼罗就曾这样从汉尼拔眼皮 
下抽走主力部队去歼灭了汉尼拔的兄弟统率的援军); 
13.上屋抽梯:尽可能用最大的利益诱使敌人前出,然后截断它的粮食和 
援,让它陷入绝境; 
14.走为上策:敌人在兵力等各方面占尽优势,千万不要去寻求交战,而 
以撤退为上策,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为日后作战创造条件(希 
特勒就是在1942年不肯从斯大林格勒“走”,终于一败涂地)。

以上十四条计策,集中体现了用兵的机动原则,从理论和实战的关系上来 
看,《三十六计》可以被认为是自唐朝以来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战略战术理 
论大全;而从个机动战略学说的历史来看,它的地位也仅次于《孙子兵法》, 

是非常值得研究一部兵书。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