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dian(基甸)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0 23:44:34), 站内信件
|
各位周末愉快!
--------------------------------------------------------
康德之后思:再思上帝存在论
陈佐人著
康德与黑格尔二位德国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常被援用为批判基督教之论据,
但究竟康、黑二位先生的思想是否真的冲著基督教而来?还是,这是未得
作者同意,强人之词夺人之理的说法?
首先,何谓「批判」?
假若晓得引用康德与黑格尔的论者,自然应该懂得这个康德著述书名之本
义。在《纯粹理性之批判》中,康德屡次申明批判并非片面的批评,亦不
是全面的否定。批判 (Critique) 在康德的原意,乃是评审、评鉴,更直
接地说,就是限制与限定(Limit) 之意。批判一样东西,就是制限那样东
西,要设限其本质,制定其周界,了解其内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
一个定义(Definition)。故此批判不应该是全盘推翻或完全的否定,真正
的批判应该是为事物提出定义,正如中国人所说,是去芜存菁的一种理解。
以制限为批判,此即是康德之《纯粹理性「限度」内之宗教》一书的原委,
该书要言说的,并不是全盘推翻宗教(基督教)的价值,反而是要为宗教立
下一个稳稳当当的基座。不管这种纯粹理性的基座是否真正合理,但其出
发点却不是全盘否定宗教,却是昭然若揭的论点。
那麽该怎样看待第一批判中,推翻上帝存在论证的著名篇章?
答案在书中找。「关於神之存在本体论的证明之不可能」(第三章四节)是
属於先验辩证论(卷二),之上便是先验分析论(卷一),二卷加起来便是
「先验逻辑」(第二部),之上便是「先验感性」(第一部),这些全部总合
起来便是上册的「先验原理论」,占了《纯粹理性之批判》的百分之八十,
馀下的便是下册「先验方法论」。第一批判头重尾轻的布局,是西方哲学
史上老掉牙的问题,在此不赘。
由此观之,不论在结构上与论述上,有关上帝存在论证的章节,从来都不
是《纯粹理性之批判》的轴心篇幅。康德对本体论的批驳,与及对宇宙论、
自然(物理)神学的否证(三章五、六节),是属於上册、第二部、卷二的第
三章。故然,篇章上的分析绝不足以完全消弭康德否证对基督教的冲击,
但硬要将短短的三章中的三节,说成是整本《纯粹理性之批判》的中央,
这不啻是局部放大读解的最佳例子。是非曲直,自在人心。毕竟,《纯粹
理性之批判》的批判对象是纯粹理性,不是基督教。
那难道康德不是一口气推翻了上帝存在的传统论证,为这些神学论证划上
寿终正寝的句号?有趣的是,康德不是倡此议的第一人。约两个千年之前,
保罗已经斩钉截铁地说:「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
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
虽是眼不能见,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奇怪啊,
保罗不是说上帝存在的论证是铁证如山,只是「叫人无可推诿」,他所用
的语气不是正面的明证,而是稍微消极地—使人无可推诿。继保罗以降,
无数的教父均存疑论证上帝存在的必须性与可行性,及至十六世纪的加尔
文与近代的卡尔.巴特,均异口同声地否定上帝存在的论证。
虽然康德、加尔文与巴特似乎是英雄所见略同,但他们之间的不同却大於
其相同。康德从批判哲学出发,要为纯粹理性设定界限,结果是将上帝存
在的论证,排拒於理性限度之外。加尔文与巴特的改教宗神学,则同样肯
定人理性的有限,并以人既不能证明上帝却又知道上帝存在的事实为基础,
最后发展出一方面否定上帝存在的论证,另一方面却坚信上帝存在事实的
此种看似矛盾,却最合乎人的理性与真相的信仰立场。
最后,康德将上帝存在的需求安设於道德领域,结果基督教在康德的道德
哲学中,变成了「最好」的宗教(宗教均导人向善)。黑格尔将上帝言说为
绝对的心灵,并且表述与开展於历史的领域,结果基督教在黑格尔的历史
哲学中,变成了「最高」的宗教。但是,不管是向善的宗教或进化的宗教,
仍然是人间的产物,结果,只是重滔人自我绝对化或将他人神化的桎梏。
总的来说,哲学的任务不是否定真正、终极的信仰,而是应如康德所言:
「哲学之所由以成,正在认知其限界。」[《纯粹理性批判》, A727=B755, 蓝公武译, 506页]。接著,他更铿然地说:「一切纯粹理性之哲学,其所
有最大(或为唯一的)之效用,仅为消极的;盖哲学非用为扩大理性之工具,
而仅为制限纯粹理性之训练,且其功效不在发见真理,仅有防免误谬之寻
常劳绩耳。」[《纯粹理性批判》,A727=B755,蓝公武译,544页]。康德之
伟大,乃在於他的严谨谦逊,这真是智者之风范。
---- 基甸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基甸连线
http://jidian.ccim.o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