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6), 站内信件
|
法无有比——初悟《六祖坛经》(75)
☆☆☆个人意见☆☆☆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
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内侍薛简听得六祖大师不愿上京。就希望大师可以有所指示,希望得到大师的开示。
希望可以把这六祖的禅学广传开去。希望这顿法就象是一盏明灯一样把火种传下去。
令人明见一切,再也没有“无明”。
这种传法的精神,正是护法所在。如没有人把正法传播开去。
又怎么可以令人得益,正法可以传播。所以学法者都应有这为正法的传播责任。
如助印经文等都是很好的行为。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
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六祖大师听得薛简这么说,就从薛简的话中把问题指出来。
禅宗正是这样的随宜说法。
六祖大师即从薛简话中“明暗”说起,明暗就对立的两面,有明就有暗。
就算你希望有什么法可以令明明无尽,也是妄然的。
就象有生就有死。无论你学得什么法,修得什么法,有生就会有死。想生生无尽,也是有尽的。最终还是有死。
而所说的道,却是没有明暗的。也就没有生没有死。就算是有说“明”和“暗”也是在相上说的。为了方便说明白,所以在“相”上立出两个对立面来解说。
所以《净名经》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法是没有“无”和“有”这样的两面对立的比喻的。也就是说没有“悟法”和“不悟法”。
这是因为法是“无相”的。但为了说明问题。才立“相”来说明。
所以我们这才有“悟法”和“不悟法”之说。也就是有“明”“暗”之说。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
凭何出离?]
薛简听了还没有明白,因为他自己还有自己的见解在。以为六祖大师的说法有错。
所以他说出自己的见解。
这里“明”比喻智慧,“暗”是比喻烦恼。修道学佛的人,要是不用智慧来照破烦恼。
那凭什么来脱离生死轮回的“苦”啊?
这是薛简反问六祖大师。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
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六祖大师即说: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
(现在我们是听多了这句话了。所以就不会对这话有什么怀疑了,但提一下的是,听多了的话不一定就是真理哦。)
薛简你说的以智慧照破烦恼这说法是二乘的见解了。即是所说的羊车、鹿车之类的法了。
你不要听见这些多了就认为这是唯一的真理了。
上智大根器者,都不去“乘坐”这些“羊车,鹿车”的。
这里六祖大师一下就点明了薛简心中的二乘见地。要让薛简放下这些自己的见解。
这样才可以为说“大乘见解”。
(待续……)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中是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因释()解()文过多,不再随文贴出,
想参考者可来这http://fxys.xilubbs.com/
看同标题的文章。
---- 愿众善知识!得闻《六祖坛经》,心即开悟。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