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vc()
整理人: shopping(2000-12-08 14:32:31), 站内信件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vc 的信箱 】 【 原文由 [email protected] 所发表 】 奈温·格瓦拉·德钦丹东
缅甸,一个多民族的小国,其历史文化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该国经济命脉还主要 掌握在侨居的华人富商手里。她强烈地感受到北边那尊巨人的压迫力,除了与强邻和睦 相处, 实在别无选择。50年代,中缅通好。中共军队越界攻击李弥的孤军,缅方还予以协助。哪 知悍将李弥如同一只“不死鸟”,野火春风,依然盘踞山中。为免致邻国军事行动的扩大, 缅方重拾其先贤缅王的故智,非要将“永历帝”驱除才能保国泰民安,便向联合国投诉。终 于在联合国的安排下,李弥第八军的余部与1954年及1961年分两批撤回了台湾。自 然也留下了一些余孽,如随风飘逝的罂粟种籽,在“金三角”的山野中扎下根系,成了毒枭 之巢。
1962年,这个安宁静谧的小国风云突变。军事强人吴奈温发动了政变,原执政者吴 努仓皇出走中国,并成立流亡政府。中方却无意将这位“永历帝”驱出国境,倒视为上宾。 这给此后的中缅关系投上了阴影。颇为讽刺的是,中共所不喜的奈温将军,其实是位社会主 义者,上台后即着手推行“国有化”和净化西方的“精神污染”。他还放弃了吴努对“白旗 共产党”的军事围剿,相信他自己和德钦丹东同为“三十壮士”老袍泽的铁杆情谊。几轮劝 和谈判之后,白旗共产党终于分裂,一批知识分子和菁英干部走出山区,投向和平。然而, 德钦丹东却立心为自己的信仰效死,率领白旗战士进行中共式的“长征”,由缅甸的心腹地 带勃固山根据地转移到东北部与中国接壤的高山丛林之中。白旗缅共从此有了依托,羽翼渐 丰。
德钦丹东是一个孤愤的理想主义者。他出身于掸邦的缅族大贵族家庭,毕业于仰光师 范,吃过牢饭,挨过酷刑,打过英国人,也打过日本人,缅甸独立后他拒绝出任政府高官, 认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缅甸”,终于选择暴力,走向丛林。偏偏他当年的左翼战友吴奈 温及其执政的“社会主义纲领党”推行的是另一种牌号的社会主义,“国有化”规划的首当 其冲者正是富可敌国的华人社会。恰巧,中国开始了狂热的文化大革命,正值60年代全世 界范围内的左翼运动高涨,缅甸高校的青年学生(华族居多)邯郸学步,效法红卫兵运动, 大造其反。社会的动荡引致了缅族与华族的冲突、械斗和大规模的排华浪潮,华人奋起 抗争, 又演变成华族的暴动。奈温对此实行铁腕镇压,断然将大批华人递解出境,经济“国有化” 也就顺带解决了。不过,有一批华人青年及向往革命的缅甸大学生在事变之后投向了边区白 旗共产党的怀抱。这时,奈温对德钦丹东已改抚为剿。北京政府对缅甸的“反华运动”提出 严重抗议而未果,自然更放手支持毛派的游击战士,缅甸国防军已不可能将其剿灭。奈温派 出直升飞机把德钦丹东从林莽深处接到仰光谈判,说了一席“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之类的 叙旧兼劝降的套话,德钦丹东却断然割袍断义,奈温只好用飞机将故人送回赤色根据地去 了。
1968年,中国文革狂潮正在巅峰。德钦丹东在营地的竹楼中被变节的贴身警卫暗 杀。中共发唁电,《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高度评介毛派缅共的英勇事迹。与此同时,南美的 传奇斗士格瓦拉的遗作《日记》在中国出版。一股“英雄崇拜”热在神州慷慨激昂地弥漫开 来了。于是,一队又一队来自天南地北的铁血红卫兵,翻过云南的点苍山,在界碑的中国一 侧秘密集结,伺机越境,投奔革命。他们当中,有的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老红卫兵,乃 根正苗红的“正宗”造反小将;有的则是被革命所排斥的“黑五类”子女,要用青春和生命 来证明自己忠于毛和他的主义。磅礴的激情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其时,毛泽东风云际会, 已晋身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教宗,对“输出革命”正在兴头上。不过中共只侧重精神输 出,毛的思想“放之四海而皆准”,那是最大的满足感;其次是物质的支援,北韩、北越不 在话下,其他在野小党,只要宣称信奉毛主义,一概给予财物津贴。至于人员的输出,除了 对北越的秘密发兵,一般都视为犯禁。周恩来就亲自处理过红卫兵偷渡国界“抗美援越”和 参加缅共游击队的事件,被截留的革命小将不外是“教育释放”,然而中缅边境并不森严, 堵不胜堵,格瓦拉传奇故事的亚洲版便鲜血淋漓地在掸邦高原上续写下去了。
-- V C **************************************************************** * 查拉斯图拉黎明时起身,面对着太阳说: * * 啊!你,伟大的星球啊!假如你没有被你照耀的万物, * * 你的幸福何在呢?我们取得了你的多余的光明,因此我们祝福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