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ywind()
整理人: shopping(2000-01-29 02:45:27), 站内信件
|
(六) 金庸认为,当时的朝臣之中,大约七成同情袁崇焕,其余三成则主张杀他, 根据的是当时余大成的说法。其实余大成在后面还有一句:那同情袁崇焕的十之 七“特以所坐甚大,且惮于体仁(温体仁)与栋(梁廷栋),未敢救。”大概不 过是余大成为了救袁崇焕的虚张声势,不足为凭。当时敢于公开为袁崇焕鸣冤的 朝臣极少,大学士周延儒、成基命、吏部尚书王永光曾上疏解救,祖大寿以官阶 赠荫请赎,兵科给事中钱家修请以身代,御使罗万涛为袁申辩,削职下狱。此外 就是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剖肝录》的余大成了。而袁崇焕所将的辽兵,当然都知 道自己主帅的冤枉,袁崇焕在狱中的八个多月,天天有关外将吏士民到督辅孙承 宗的府第号哭鸣冤,愿以身代,而孙承宗竟不敢向崇祯报告。前面提到的那位布 衣程本直,胆识与朝臣们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不仅写了一篇《漩声记》为袁辨冤 ,而且四次诣阙抗疏,无效,愤而请与袁俱死:“予非为私情死,不过为公义死 尔。愿死之后,有好事者瘗其骨于袁公墓侧,题其上曰:“一对痴心人,两条泼 胆汉”,则目瞑九泉矣。”崇祯成全了他,顺手把他杀了。 更多的人,都觉得袁崇焕该死,即使觉得袁不该死的,也只是觉得袁爷功大 ,并不知其中另有冤情。逃归太监,对袁崇焕之通敌言之凿凿,令人不能不信。 虽然崇祯对此事也许并未加以声张,但当时的人都知道有两个太监对于挖出袁崇 焕这个大汉奸起了关键作用(《石匮书后集》)。在这种形势下,敢于为袁鸣冤 的人需要承担多大的压力,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也多亏了这些勇士的鸣冤叫屈 而留下的第一手的史料,我们今天才能对这个冤狱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这几声微弱的不平之声,很快便被淹没了。到了南明,士大夫们,不管是君 子还是小人,是博学洪儒还是无耻之徒,居然都异口同声谩骂袁崇焕是祸国殃民 的大汉奸,并且有声有色地编造起袁崇焕如何与清兵暗中勾结的故事来了。就算 有几个见识不凡的学者觉得内有隐情,也不敢为袁崇焕辩护,金庸的先祖查继佐 编写的《罪惟录》这部明史巨著,提到这桩攸关大明命运的大案,竟然只有“下 狱,伏法”这四个字。难怪现代明史专家孟森愤慨而言:“此则明统一日不绝, 崇焕功罪一日不明!”而今日竟还有些学者根据明末的这些“记载”,认定袁氏 通敌胁和的说法并非无稽,读史之人,能不慎乎! 既然皇帝是如此昏庸,朝臣是如此忌恨,百姓是如此愚昧,一向以“心苦后 人知”自慰的袁崇焕便只有期待着历史公正无私的审判了(《入狱》): 执法人难恕,招尤我自知。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然而这一天来得实在太晚了,一直要等到乾隆年间,清人根据《清太宗实录 》编写《明史》的“袁崇焕传”,世人才知道,原来那两位太监是清兵有意放回 ,他们所偷听到的机密也是清兵有意让他们听到的,而这一切,都是熟读《三国 演义》的皇太极亲自导演的一出“蒋干盗书”。袁崇焕之冤至此大白于天下,然 而这时候大明王朝已经灰飞烟灭一百年,大明遗老也都死得干干净净了。
-- 白马带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 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 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 来源:·Netease BBS nease2.gznet.com·[FROM: dcbpc58.szptt.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