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vc()
整理人: daiqisi(2001-03-09 16:48:40), 站内信件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vc 的信箱 】 【 原文由 [email protected] 所发表 】 圣女·雷峰塔·社会和解
1988年,郁结已久的民怨石破天惊地爆发,几百万群众走上街头,强烈要求军政府 还政于民。这股民主浪潮席卷全国,追求自由、清除腐败、争取社会公平……一双纤弱的手 从专制笼牢里释放出这个民族的灵魂,她就是昂山素姬。
刚刚从英国回归的昂山素姬,在极短的时间里整合了一百多个各自为战的反对派组织, 创建了“全国民主联盟”。她游走各地作竞选演说,挑战军政府。举国万众归心,这次民主 怒潮被称为“第二次独立运动”。然而,奈温集团悍然出动军警,血腥镇压和平示威的 群众, 数以千计的死难者横尸街头!
大批青年冒死逃入山林和伊洛瓦底三角洲,他们也曾与边区的少数民族叛军和缅共武装 有所接触。但这些团伙近乎绿林草寇,心胸的狭窄,道德的堕落以及完全背时的“枪杆子主 义”,都与民主派的理念相距十万八千里。他们于是蛰伏下来,仍将目光投注到生死难卜的 精神领袖昂山素姬身上。军政府如芒刺在背,遂于1989年7月派兵包围她的仰光住宅, 将她软禁。如同《白蛇传》里的法海和尚用雷峰塔镇住了向往自由的白素贞,缅甸的国运与 民运就此堕入了黑暗的深渊,而昂山素姬的这幢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小楼,却成了一盏不 灭的长明灯。
昂山素姬,1945年出生于仰光。两岁时父亲昂山遇刺。1960年,母亲钦枝被吴 努政府派往印度任驻印大使,昂山素姬也从仰光转入德里大学就读。1964——1967 年,她到英国牛津大学进修,1972年与英国学者结婚,生有两女。这期间,她曾在不丹 王国、日本京都大学、印度西姆拉市工作和从事学术研究。1988年4月回国探视患病的 母亲,未几即卷入全国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昂山素姬被幽禁后,无怨无悔,始终坚执 其“民 主、公平、人权、和平、非暴力”的信念。她于1991年在禁闭中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时隔六年,昂山素姬终于获得自由,缅甸的命运也面临巨大的转机。尽管军政府拒绝就 此事发表任何谈话,并在报章上强烈暗示他们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复出的昂山素姬 却无“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毛泽东式“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政治取向,她立即发出了“社会 和解”的呼吁,视国家的和平稳定为要务。她“不喜欢他们(军政府)在人身上做过的 事”, 但“不会对他们怀有敌意”。她说:“南非一度水火不容的敌对党派,如今也能携手合作, 改善民生。我们也追求同样的进程。要选择对话,否则会造成全面破坏。”在被记者问道是 否对践踏人权的军头予以惩罚时,她答:报仇是于事无补的。一个政权向上一个政权实行清 算,这样国家就永远没有安宁。
在缅甸的局势还远未明朗之时,昂山素姬的政治理念与道德襟怀委实令人肃然起敬。反 观其邻国——中国,无论执政者或它的反对派,“和解”二字都不曾进入过他们政治词典的 条目。在帝国的改朝换代史上,“和解”的传统资源本来就较为稀薄,现代的政治图谱更是 刀光剑影,“斗争”成了至尊价值而取代了终极目标。一如鲁迅笔下的阿Q与小D,互揪辫 子而扭打,谁也不肯先松手,直到看客均感索然,方告罢手——和解却是免谈。
诚然,“和解”并非只是一种道德诉求,也不仅意味着“大赦天下”,它包括对前朝的 “财产关系”是否承认?是否要对已敛财暴富的家族或集团实行“清算”与“抄没”?…… 诸如此类。 <end>
-- V C **************************************************************** * 查拉斯图拉黎明时起身,面对着太阳说: * * 啊!你,伟大的星球啊!假如你没有被你照耀的万物, * * 你的幸福何在呢?我们取得了你的多余的光明,因此我们祝福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