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angzhilu(双潮海)
整理人: juhm(2004-06-21 08:23:25), 站内信件
|
网 络 浪 子
张老师最近头老在隐隐作痛。
从教二十年,张老师第一次碰上韦在明这样的学生。要说韦在明也真是怪,一个人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成绩在本班却出奇的好,在全年级排名也不错。本来张老师很高兴有这么一个学生在班里领头,谁料这几天韦在明上课经常打瞌睡不说,还时常逃课。张老师对他这种前后的反差百思不得其解。找韦在明谈话,他不是闪烁其词,就是一声不吭,张老师提出要家访,他说家长做生意去了,不在家。这倒也是,他很少回家,张老师只好作罢。也找了几个学生问情况,无奈韦在明从未对同学说过他做什么,学生对他的情况也是一无所知。
张老师觉得问题真是棘手,真想放任不管,但一个学生就这样给毁了吗?张老师于心不忍,对自己的工作来说也许是一个失败。
晚饭时张老师无心下咽,一直想着韦在明的事情。同韦在明在本校读书的儿子弄清了情况,自告奋勇要帮母亲弄清楚韦在明在做什么,张老师想了一下,同意了,但要求儿子不准耽误学习。
没过几天,儿子带回的消息让张老师大吃一惊,原来韦在明竟然是一个人到一家叫做“世纪网络”的网吧上网了。与其他人都在玩游戏不同的是,韦在明上网基本上在聊天。儿子还弄到了韦在明的聊天号码。
张老师弄不明白:上网聊天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能让韦在明乐不思蜀?
带着疑问,他拜访了位搞电脑的老同学。老同学直怪张老师落伍了他告诉张老师,网络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通过网络你可以查到你想要的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认识世界各地的人。当然所认识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也是这个原因,双方互不认识,可以将平常不能也不好说的话和对方交流,而且往往会比面对面交流更有效。这种信任会使某些人将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作现实世界,对网络产生依赖感。
原来如此!看来要了解韦在明在想什么,也许可以通过上网。在老同学的帮助下,张老师很快掌握了上网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她也申请了一个聊天号码,网名——春风。
韦在明又逃课了。十分钟之后,张老师也坐在电脑前,她找到了正在聊天的韦在明,原来他的网上名字叫“网络浪子”。
韦在明没有拒绝“春风”的聊天要求。张老师想不到平时沉默寡言的韦在明在网上竟是聊天好手。她逐步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韦在明。
原来他的父母早已离异,现在韦在明是跟他的父亲住在一起,但父亲整日忙于做生意,很少关心韦在明。家庭的破裂和父亲的冷漠使韦在明变得越来越沉默,不喜欢和人交往,他认为只有学习才能让他忘记孤独。但长期孤独的学习使他产生压抑感,这正是他上网的原因。
聊到这,张老师暗叫“惭愧”,自己整日忙于工作,竟然没有去了解学生的这些情况。“春风”的真诚回话看来感动了韦在明,他们聊了很久,张老师不失时机地奉劝韦在明尽早回去上课,韦在明打了一个网络符号过来,随后消失了。
看来韦在明是下线了。张老师只觉得头又在隐隐作痛。韦在明之所以成为网络浪子,这固然有自己工作不到家和他本身的原因,但是在网上她和韦在明只不过是陌生人,可仅仅是几十分钟的时间,韦在明竟然说了那么心里话,如果是在现实世界,一定会感动有这么一个人对自己的的信任,而无疑,韦在明也已经对自己产生了信任。但是不是今后工作都要在网络中进行呢?
老同学看出了张老师的迷惘,他说,网络是开放和丰富多采的,但是毕竟网络不同于现实,如果把虚拟的空间当作现实世界,人就会脱离世界,但有许多事情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完成。那些在网上看似高手的人,实际上在现实中也许什么都不会做。如果你的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严重依赖,只会让他深陷而不能自拔。况且对网络的利用是多方面的,如果上网只是聊天,则达不到利用的目的。更何况你的学生是用上课的时间上网。
老同学的话让张老师陡然感到肩上担子的重量。网络对不谙世事的少年确实有吸引力,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那么象韦在明这样的“网络浪子”还会产生,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只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那么势必会更难于开展工作。
告别老同学出来,习习凉风迎面吹来,张老师顿时觉得一阵清爽。她加快了步伐,因为还有很多工作在等着自己去做……
---- 一浪一浪
海面波涛翻起
我不知道这涌上的潮
是进是退
是起是落
是清是浊
或者
潮起的不是海
而是我那---
矛盾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