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z_le_corbusier(宾虚)
整理人: znevar(2003-08-07 21:57:28), 站内信件
|
一般来说,如果可以的话,这种青春片应该是我看电影的last choice。因为以往总觉得这种片子没有色情没有暴力没有大场面更没有思想深度,看了也白看。但无论如何,我今晚总是看了,脑子不断在打转,所以请原谅我不得不又要写些东西。
这是一个少年时的梦想,一个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但在我眼中,更确切的来说,这仅仅是一个童话故事--这和任何虚构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灰姑娘、阿里巴巴没有任何区别。
我相信不少和我年纪相仿--二十来岁的年青人,看回自己做学生的生涯,都会有这种感觉:一种虚度的感觉。我不反对,基础教育是必须,教会我认识ABC很重要,知道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加起来是两个水分子也很重要,但我也从不相信中国的青少年可以在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任何正式的社交生活,甚至根本不能独立生活。16岁,你根本不能决定你是否可以独立去参加一个Beach Party,因为理所当然地,这应该交由你老爸去决定(另外一个原因是可能你周围根本没有Beach Party这种东西);你更不可能决定你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的公主,代表一个国家。16岁,你甚至不知道初吻为何物--早恋有害,恐怕在你记住氯化氢对人体有害之前,就已经耳熟能详了。
我记忆中的16岁,可以说是一片模糊。至今令我印象最深的,除了脸上饱餐M记和KFC后留下的记号以外,就是大大小小的测验和考试。我当然只能相信马克思甚至仰慕马克思,因为政治课本里根本没有其他选择--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当时还不知道有弗洛伊德。在现实中,学习永远是你扮演学生这个角色时的剧情主线,所谓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很多时,似乎只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分支。如果你将这些分支脱离出来,觉得还是可以编织成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美好的童话故事,那我完全可以说,你很幸运。当然,就我自己来说,偶尔回忆起同桌的笑声,以及SC里的"go!go!go!"、"we're under attacked!!!"还是觉得挺温暖。但有时候--特别是在这些夜深人静的时候,会觉得这些笑声离自己特别遥远,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事实上,这是上个世纪的事情。
可能就是这个缘故,今晚看完《公主日记》,忽然有一种失落感,总觉得自己的青春缺少了些什么。我觉得虽然我总不至于嫉妒,但却很可悲--因为美丽大方的公主毕竟只存在于电影里面,而不存在于我的16岁之中。
---- 欢迎你一起分享我的旅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