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007_mm(花之语)
整理人: tosand(2002-03-27 10:23:48), 站内信件
|
那些在所谓事业上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成功的人,经常会在类似鸡肋这种问题上受困:他们往往有一份不太理想的工作,继续干下去嘛,心不甘情不愿;辞去嘛,又害怕将来连这样的鸡肋都轮不上。这种状态,亦同样体现在他们的物质生活上,比如买回些鸡肋一样的家具、衣服啊什么堆在家里。
如今有一本书,就不是给这些吃鸡肋的人看的,而是给另外一些吃奶酪的人看的。
在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已经知道了,吃奶酪的人,很显然要比吃鸡肋的人高级。因为吃奶酪的人已在过着符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标”的一种生活。由此,他们思考的问题也已经不是吃鸡肋的人那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低级的层面了,而是上升为——“谁动了我的奶酪?”。
不过,奶酪并非是天天都不变的,它可能忽然不见了,也可能会变了味道了,而这些 “变化”总是在发生的,这就是书上反复暗示的一个道理。那么该如何应付呢。在书上我看到是这么说的,要“预见变化”,“追踪变化”,“尽快适应变化”,“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而最终达到“享受变化”。总而言之,就是“做好迅速变化的准备,不断地去享受变化”。
我可能把它简单化了,因为书上花了将近 90个页码来阐述一个关于“奶酪和迷宫”的故事,故事里有 4个主人公(两只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他们分别代表了“有奶酪阶层” 的四种人:一、有预见能力的人,二、能迅速行动的人(这两种是对“变化”进行简单化思考的人);三、害怕变化、拒绝变化的人,四、适应变化的人(这是两种对“变化”进行复杂化思考的人)。
吃奶酪的人,他们有一种心情,是吃鸡肋的人暂时感觉不到的,就是那种对眼前的一切感到不确定,对于已经获得的生活质量,他们感到有危机。而这本名字叫做《谁动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的书就是帮助这些人意识到危机/变化,并迎面和化解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本书是不错的,但可怕的一件事就是,这本书居然成了全球畅销书,也就是说,在全球范围内,大概有超过2000万人都在意识到危机/变化,并努力去迎面和化解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认为它又是有问题的,因为它进行了一种集体暗示(“你的奶酪会被人不断地拿走”),制造着一种让人心浮气躁的情绪,以至于个个都在不时地闻自己的奶酪。人心思变,而且似乎一变就通。这本披着现代企业管理学外套的书(都是些知名公司的白领在追捧),用成功学词汇和正在流行的哈里·波特式故事(“迷宫”和突然出现和消失的“奶酪”),讲述着一个古老而浅而易见的道理,并把在吃奶酪的人和想吃奶酪的人的行为粗鲁地分为四种,请君对号入座,在座位上做思考状。
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这样一本书会在中国的高级写字楼里炙手可热。看来中国有些自诩为某个阶层的人,太没自信,也不自知,就是喜欢让自己的心情乍喜乍惊,他们一会儿发现自己忽然中产了起来,一会儿又担心自己的奶酪被人动了。前喜在自慰,后惊则照搬了别人的情绪,都是莫名其妙。
总之,看完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以后出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会多出一个问题问人家:“请问你是吃什么的?”我还是喜欢和吃鸡肋的人打交道,因为他们毕竟过着真实的生活,心境也是真实的。
----
广州电信
每天前进一步
永远真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