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教育园地>>● 英语学习>>【百花齐放】>>在英语教学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转)

主题:在英语教学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转)
发信人: r_hayes(Hayes)
整理人: roy_young(2002-04-19 06:07:18), 站内信件
记忆力的培养,是对教学客体(或主体)—学生所进行的一种品质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根据记忆的规律和学生记忆的特点,逐步培养和开发学生的记忆力。英国伟大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记忆是陪伴人步入知识殿堂的云梯”。可见,没有了记忆,就没有了知识的积累,没有人的认识过程,更不会有知识的创新,人类的进步。然而,在日常英语教学当中,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里我仅谈几点经验,以与大家共勉。 
一、背诵式记忆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来也会吟”。显而易见,背诵记忆在做学问方面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当中,有相当多的材料要求学生去背诵。而这些背诵材料多数来源于情景对话的操练当中。如果将诸多情景对话加以归纳,记住一些key words and sentences。那么以后遇到类似的对话时,信手粘来,运用自如,才会“下笔如有神”。 
    平时,每上完一课,总要布置一些背诵练习。在学完《基础英语》1上册第一课后,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并布置一篇作文“A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学生将所记的材料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成一篇篇佳作。一些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看到自己得的大大的红“A+”时,才深深地意识到背诵记忆给自己带来的自信。背诵是强化记忆的手段,久而久之,便功到自然成。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在五十多岁时,才开始学俄语,凭着自己非凡的记忆,掌握了这门语言。周总理在参观一工厂时,路过厂规厂纪宣传窗,“过目不忘”的记忆,使他在作报告时,将厂规一条条引用出来,赢得了工人们阵阵的掌声。因此,我在教学当中很注重对学生背诵记忆的培养 
二、理解式记忆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记和忆两个基本方面。记是指对事物的识记,忆有回忆和再认两种表现形式。对于“茫无目的”的无意识记,死记硬背往往会造成遗忘。事先若能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依靠理解进行识记,那么记忆才能维持“地久天长”。 
    在讲授定语从句时,有些同学将其与同位语从句发生混淆,于是我举了一例:2 
(1)We made the decision that we would follow him. 
     我们做出了跟他走的决定。 
(2)We made a decision that no one would follow. 
     我们做出了没有人理睬的决定。 
   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各抒己见,加以辩析。最后,总结一致的讨论结果为: 
1、看前面名词的内容是否知道,如果知道,则是同位语从句,反之则是定语从句。 
2、同位语从句是对它前面的名词的内容作具体说明。同位语从句所用的连词是从属连词, 
   在从句里不代替任何名词。若省略,句子应该完整。定语从句一般是描述性的。由关系 代词或副词引导,省去关系词,则句子不完整。 
    事理越辩越明。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加深了记忆。诱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会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在人的认识能力基本形成后,之所以提倡理解记忆的重要原因。 
三、重复式记忆 
    对于那些仅通过一次性记忆,而想达到“过目不忘”的同学来说,是抱有一种侥幸的心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告诉了我们:3记忆的过程,便伴随着遗忘的开始,最初遗忘的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结合遗忘规律,防止遗忘,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重复记忆 。在记忆开始时,可做到举一反三。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就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记忆的过程,也是克服遗忘的过程。不断地复习巩固,记忆的内容便扎根我们的脑海,甚至终生不忘。 
    常言道:“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可以带学徒”。上中学时,英语生词很少难倒我。得益于一个小小的窍门。将易忘的单词写在一个自制的袖珍式练习薄上,课余,饭前,就寝前,甚至上厕所时,都拿出来看。后来我这种方法,被英语老师介绍给别的同学,“生单词”这块难啃的骨头,在茶余饭后被消化了。十几年后,我将同样的方法亲手传给我的学生,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我的课堂教学大开方便之门。美国著名演讲大师丹诺之所以能滔滔不绝,舌战群雄,与他平时无休止的重复记忆分不开的。重复记忆,已成了传统记忆方法中的一条保贵的经验。 
四、联想式记忆 
凭借学生丰富地想象,老师可以就某个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这样,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在掌握词汇当中,联想式记忆作用匪浅。如图示: 
     carelessness (n.negative)  careful (adj.) → carefullness (n) ↑    ↑  
    careless (adj.negative)        ← care(v.) 
  ↓    ↓ 
   carelessly (adv.negative)        carefully (adv.) 
诸如此类的词还有:fear,power,hope 等。这种联想称为发散性联想。在讲到“worker”时,让学生依此构词法,试举几例。如:driver, player, learner, employer等,运用了归纳联想,此类词汇举不胜举。然后,让学生运用对比联想列举或转化一些词。比如:discourage→encourage,  dependent→independent, long→length→lengthen, strong→strength→strengthen, deep→depth→deepen 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发散、归纳、对比的联想方法去记忆、思维。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方法作指导,学生们会在记忆力开发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 
五、趣味式记忆 
    在记忆当中,有些识记材料相当复杂与繁琐。尽管运用了多种记忆方法,可收效甚微。对于这些材料,若增加一些趣味性来帮助记忆,可一箭双雕。 
    在教学当中,每单元结束后,将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经常用错的知识点,整理出来,专门利用一节课时间,搞一次趣味游戏:让全体同学起立,按黑板上所列知识点的顺序,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某一要求,若犯规,“please sit down”。直至最后一位(获胜者),可得到一粒糖的奖励。这样“寓教于乐”,两全其美。 
    另外,还可以运用各种“记忆术”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在中学阶段要记住的10个基本动词(后跟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可用口诀:“一听(hear),二看(see, watch),三使役(make, let, have),四感觉(feel, observe, notice, smell)”。在基数词变序数词时,有一个口诀可以派上用场。“8减t(eight-eighth),9减e(nine-ninth),f要把ve 替(five-fifth),遇y变阿姨(ie),手牵th(twenty-twentieth)”。多运用“记忆术”会增加授课的趣味性。但也增加了我们老师的备课量。不过,只要能活跃我们课堂气氛,开发学生记忆力的方法我们是求之不得的。 
六、应用式记忆 
    记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应用。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用实践来检验所掌握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平时,我告诫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独立完成作业。要善于思考总结,做到每课小总结,每单元大总结。半学期小总结,每学期大总结。同时,每月布置两三篇小作文或口语练习。就某个话题可展开论述。学完“Pollution and Protection”一课后,我出了一个口语题目“How to solve the pollution in the home”。学生们运用环保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独辟蹊径进行阐述。我仅在词汇方面稍作些提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口语,又加深了他们对这一话题的记忆。感触较深的还是在学完Madame Curie(居里夫人)后,留给他们的一个书面作业“What will you learn from Madame Curie?”。一些学生写道:“Madame Curie was a great woman scientist”,“Her life was full of struggle, success and sadness”, “We must study hard for the people and our country ”,“We learnt from Madame Curie for giving her whole life to science”等等。 
    另外,还鼓励学生用英文写信,生日,圣诞或新年贺卡。将所学的所有知识,尽可能运用上去。应用中缺少的知识环节,又重新输入到记忆当中。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道理。做学问的过程,是不断充实过程。新旧知识的交替,促进了学问的形成。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最具有说服力。实践是记忆的源泉。 
    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一则每个教育客体(或主体)—学生,千差万别。二则教育主体(或客体)—老师,教学经验,方法与要求,又不尽相同。尽管如此,这些作为一项对学生品质培养的内容,就有普遍性规律可循。我在日常教学当中,努力地抓住这六个方面的培养。首先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记忆习惯。其次,在教学上运用多种能促进学生记忆力开发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模式下,结出了累累 “硕果”。 



----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 
    灌灌灌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灌 
      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 
                灌灌灌灌灌灌 
               灌灌灌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灌 
                  灌灌灌 
                    灌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