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tesail(白帆)
整理人: ccu13650(2002-03-21 22:46:10), 站内信件
|
一个老外在中国(三)
作者:徐坤
这个不知脑袋里搭错了哪根筋、自称酷爱乔伊斯的家伙,上课乱选范文,竟然由着自己的性子,一连选了两篇《都柏林人》里的小说,还把小说亲自朗诵成磁带,每样录了五六盘拿到课堂上,借给同学们拿回去反复听。就像着了魔似的,他竟然一连几堂课都在不断地分析小说,比较两篇文章里的女主角形象,说明乔伊斯写作时遣词造句特点,还有那些个繁琐的象征、隐喻、双关、叠加语义的应用……等等等等,啰啰嗦嗦,烦死个人,已经进入语言修辞学阐释的范围。
他的这门课可叫“英语泛读和写作”啊!
如此下去怎生得了?如果他再心血来潮,讲起了那个天书一样的倒霉的《尤利西斯》,我们这个班的学生就差不多要被搞死了。这可是公共英语课啊,又不是外国文学所或语言学所博士生的专业课,怎么能完全任凭老师的个人兴趣胡乱选讲?费半天劲学了一肚子这玩意,我们出去能跟人用英语对话吗?能用这一门子狭窄的文学鸟语熟练写全球化文章吗?
做梦呢他?!
那种死撅撅的文学梦,说实在的,连我们自己都不做了。说白了,没有用。
在2000年的中国,再谈文学就是没有用。2000年的中国。需要关注的是环保,全球经济一体化,CEO,因特网,WTO,申请奥运,城市化,治理大气污染,打击盗版,知识产权保护,婚姻法修改,解不解放台湾,福利住房制度解体,医疗保险社会化,315打假,电视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如此这些内容,是挂在人们口头上、见诸传媒和报刊上的最最实在的中国。
外教尼尔斯一点都不知道这些。
而人家老太太凯瑞的“精读和演讲”课,讲的就都是这些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的内容。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学博士,老太太深深懂得学生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每次讲课的目标都非常明确。每堂课她一上来,就把今天的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写在黑板左上角。先是听写一段文章,纠正错误;然后考查背诵单词;接着是课堂讨论,主题发言。每次如此,形成规律,同学们心里有数,写不上来也不会发慌,说错了话也不觉得难堪,努力跟着她的教学进程往前走。一段时间下来,感到进步特别的快。
凯瑞上课也是在不停地说,但她说的,全是有用的,关于学习方法问题,关于做一个CEO需要具备哪方面素质问题,关于全球化会给本民族文化带来什么负面影响问题……等等等等,言之有物,从不浪费时间,也不吝惜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欢迎同学提不同意见。她的课没有统一教材,全是她每节课上课前用心查找材料并事先复印好,然后发给大家的。
另外一个胖大美国佬教的口语和听力,就更没问题了,完全按照教材讲授,从日本民族明治维新走上西化之路,到爱尔兰国家内部英语跟爱尔兰民族语言的矛盾冲突……教材的编写思路开阔,他的发音也没什么毛病可挑,学上一段时间,同学们都感觉受益匪浅。惟有这个尼尔斯,叫人头疼。
尼尔斯真的快要磐竹难书了。怎么就没人提醒他,管一管他呢?
最初的日子,我们还只敢在底下小声嘟嚷,不知道该拿这个外教怎么办。班上几个球迷还在一起咕浓说:洋教头这玩意真是不能瞎引进,引得不好误人子弟还不说,还纯粹瞎耽误工夫。足球场上还敢喊“下课”,我们在学校里敢喊吗?一喊不好还怕被当成闹学潮给抓起来。
后来忍无可忍,觉得这样下去,一年时间就要白白荒废。我们就派课代表到教研组跟组长反映意见。教研组组长听了,略觉吃惊,说:尼尔斯可是我们这里教学员最用心的外教啊!别的外教还都出去兼点课捞外快什么的,就见他整天都呆在办公室里,备课,记笔记,批改作业,录音,复印资料。就数他给同学们印材料用的复印纸多。
组长说:我再跟他谈一谈。也许是因为他跟学生们缺乏沟通;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从前他可是我们这里最受欢迎的教师呢!
哦?是吗?
这个尼尔斯,他到底怎么回事呢?
当时我们还真不知道中国是他的滑铁卢。他的坚强意志就是在这里崩溃掉的
。
我们也不知道就是这里的一个中国女学生彻底改变了他整个人生命运。从此他的脾气秉性也改变掉了。
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我们奇怪地发现,他不仅不会夸人,对女生的态度尤其戒备和苛刻。
刚一来我们班时,他看见这个文科班上女生多,大概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左右,立即显出既高兴又戒备的样于。慢慢地,同学们又发现,他对小女生的态度巨好,对于年纪大的女同学则不屑一顾;谁都看得出来,他对前排两个应届考上来的大眼睛女生,就是那两个中指上戴戒指、表示尚未婚配的,多有照顾。(对于那个在无名指上戴戒指的小女生,他的态度就不一样,公然说人家的讲演“恶劣”。)每逢他眼神一接触到那两个未婚女生,一轮到提问她们回答问题时,他眼睛里的光都是湿润润的,原先的恐惧感踪影皆无。有一次其中的一个女孩病了,请了假没来。他立刻显得有所失落,课也讲得驴唇不对马嘴,明显神思恍惚。下次那个女孩一来,他立刻上去问长问短:你好了吗?该多休息休息啊。然后把那节课给讲得那个兴奋劲儿,就恨不能把詹姆斯·乔伊斯尊祟成他家二大爷。
班里有几个好事的男生曾私下里打探过,问尼尔斯有家吗?
有人说没有,他好像从来不提他“家”里的事儿;也有的说看见过他钱包里夹的儿子的照片,曾经故意拿出示众。
后来,在开校庆大会时遇到以前的老毕业生,问谁在教你们英语?回答说:尼尔斯。对方说,咦?他又回来啦?
问:怎么?
说:尼尔斯当年可有过轰动一时的风流韵事呀
我们一听:咦……?
心说:这可能吗?
就他?!
对方说:嘿,还真就别小瞧了人家尼尔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