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网络专区>>● Internet>>
大事要闻
>>☆Internet新旧闻☆>>[转载] 从瀛海威得失看风险投资

主题:[转载] 从瀛海威得失看风险投资
发信人: pig()
整理人: pig(1999-07-20 14:07:22),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s 讨论区 】
【 原文由
 yongzheng 所发表 】
瀛海威这个名字,连同它所具有的服务能力与品牌价值在中国网络信息服务业的
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自1998年以来瀛海威风波不断,一向低调沉稳的瀛
海威最大股东中国兴发企业集团也开始全面反思投资瀛海威的成败得失,并对未
来发展前景提出了一整套业务转型策略与调整措施。风险投资在中国仅是刚刚起
步,总体产业环境、投资规律与法律法规尚欠成熟,特别是高科技IT行业领域既
有迅速成长的勃勃生机,同时面临高技术成本变化的企业价值的流失危险,一旦
不能从整体上动态地把握就会迅速地导致投资的失败。分析中兴发投资瀛海威这
个典型案例,其经验与教训同样深刻和发人深省。 
是风险投资还是战略投资? 

  这是一个基础层面上的认识问题,如果不能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这两者
的内在联系,区分两者本质上的不同,必然导致兴发决策层与瀛海经营层的认识
分歧。 

  笔者以为可以把中兴发投资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1996年9月双方合作重组
大瀛海威到 1997年12月兴发与中策合资的流产,后期则从 1997年12月瀛海威进
入过渡期直至1998年6月前经营者的去职。 

  严格意义上讲类似瀛海威这样的投资项目绝对是一个典型的风险投资项目,
实际上兴发在投资前期也把包装成一个风险投资题材,以期在资本市场上获取更
多更好的活动空间。这样的基本判断不能算是失误,问题在于风险投资必须掌握
好出售的时机──瀛海威正是错过了最佳的卖点,中兴发作为风险投资的最早投
资人错过了下传接力棒的最好契机。 

  1997年初,瀛海威的品牌声势达到顶峰,1997 年4月其线上用户收入达到11
0万,按照当时的全国投资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资总额将达到5个亿,节点建设超过
60个,资金回流在1997年底仅依靠线上月收入应当超过200万。从资本运作角度来
看,此时的瀛海威时空应该是处于最佳卖点。但是由于当时的经营者被表面的利
好现象所迷惑,希望进一步推动其全国发展规划,于是就不可避免地与邮电发生
了正面交锋。 

  1997年6月邮电投资70个亿的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启动,随之而来就是全国
范围入网价格的大调整。到9月,瀛海威月收就下跌到30余万。同时国内各类ICP
服务网站风起云涌,以特色信息、免费邮件、个人主页、域名注册、广告服务、
搜索引擎等各种招数抢占市场,使得瀛海威的经营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广州网
易、ChinaByte和搜狐的崛起无形之中对瀛海威的品牌价值形成挑战。相反每一个
分公司平均500万以上的巨额投入,由于瀛海威对平台建设的投资、对平台业务的
投资造成瀛海威经营对线上业务经营的依赖较大,而瀛海威自身的资源先天不足
,电信线路租用费用又比较高,使瀛海威严重缺乏获得短期收入的条件与能力,
造成长期的利润压力和经营对资金的极度需求,而一旦满足不了就会造成经营中
断的危险局面,使得瀛海威很快就陷入现金配比的恶性循环中。 

  为寻找到新的投资方,1997年10月中兴发与黄鸿年的香港中策集团达成合作
意向,以期获得融资作为瀛海威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支持。但最后合作流产,究其
原因,一般看法认为主要原因是 1997年下半年香港金融危机的冲击,直接影响黄
鸿年的资本运作。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实际上是瀛海威在资本市场的价值已大大
降低,其现金流状况特别是对中国网络服务市场远景预测已无法吸引投资商的兴
趣,也就是说已很难再在资本市场赢得转机,这是瀛海威发展的重大转折,作为
风险投资项目一旦不被资本市场所认可,其危机就会接踵而来。 

  正是在这样的判断前提下,中兴发认识到瀛海威所处的恶劣生存环境,开始
转变观念,一是开始直接介入经营,要求瀛海威必须贴近市场需求;二是从战略
上重新思考自己的投资定位,逐步把从单纯的风险投资转入战略投资,并把瀛海
威资源纳入中兴发集团整体发展战略范畴,酝酿实行全新的资源配置与业务规划
。 

风险投资还需要赚钱吗? 

  1998年以来关于风险投资(或称创业投资)的宣传甚嚣尘上,似乎只要有一
个好的创意,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最好经常有新闻来包装,运营个 2-3年就可以
海外上市,而不必在乎是否赚钱。严格意义上讲这个世界上的任何投资都是要获
得回报的,但获得回报的方式可能会有很大不同。风险投资正是因为它承担了更
大的风险,它所要追求的就更是超额的利润。但是由于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投资进
入中国大陆历史很短,不论是投资者还是经营者对风险投资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
阶段,对风险投资管理更是没有成熟的经验与模式,普遍认为既然是风险投资,
那就要求完全由投资人来承担风险,一旦出现资金缺口就自然要求股东方追求资
金,而完全忽略了如何从市场上获得再发展的动力。 

  不可否认目前Internet服务领域真正赚钱的不多,既使在美国象雅虎、美国
在线这样盈利企业更堪称凤毛麟角,大多数服务企业是依靠上市(IPO)来获取资
金支持,但更深刻地原因在于能被股市(也就是资本市场所认可)所接纳,直接
原因在于公司的价值增长,包括公司的发展前景、所提供服务的市场占有率与品
牌认可度,如果一旦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最可贵的价值资源。 

  至1997年底,瀛海威在股本金如数到位,在增加了银行贷款和中兴发单方股
东增加贷款资金的前提下,总共三笔投入达到1.4个亿的条件下,按照原来目标也
就是按照前经营者向董事会报告的投入产出目标收入应当是1.1亿,扣除公关宣传
费用最低估计也应该是9000万,但实际收入只有963 万。如此收入过低、投入产
出过于悬殊的比例导致瀛海威经营对追加资金和借调款的过于依赖,而由于贷款
所产生的过高的财务费用,和瀛海威过低的收入能力相比,使得瀛海威经营无法
进入良性循环,直致发展到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地步。 

  风险投资项目的赚钱,绝对不仅仅是工业经济时代财务利润的体现,而是市
场价值的体现。网景的成功在于其在95年-96年达到70%的市场占有率,雅虎的成
功在于其现在名列世界互联网最大的门户站点首位,AOL的成功在于其所构成的虚
拟网上社区内1400万用户、以及几十项分类信息服务的成功,所以风险投资在于
支持你能够最快速、最低成本地获取最大的市场价值──包括品牌、市场占有率
、用户忠诚度等等,一旦当你的市场价值失落时,而你的现金流动再出现巨大损
失则很难再坚持下去。按美国人的话说,投资银行永远给你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
送炭。 

风险投资实际是一个标准的目标兑现的阶段融资管理方式,你只有严格按照商业
计划在达到既定目标后才有可能兑现下一步。如果企业自身无法保持良性增长,
企业品牌价值又无法适应变化的市场,又没有多种获取收入的市场经营能力,单
纯再寄希望于资本运营肯定是会出现问题。当年的瀛海威以正在从事的未来朝阳
行业来满足骄狂的心理,以虚夸的前景描述来获取投资者的信任,而从来没有认
真设计过赢利模型和利润来源,没有人为投资者的利益负责。直到今天前经营者
还在感叹自己的失误是“ 没有控制资本”,殊不知,靠赌博成功的概率是偶然的
,失败的概率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没有人会要一只就会高叫而不会下蛋的母鸡
,哪怕她的歌唱得多么动听。 

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的结合 

透过中兴发投资瀛海威的反思,笔者认为在中国进行风险投资还必须结合中国的
国情与行业状况,具体而言就是把信息经济理念与工业经济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而不能离开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这样一个实际情况。自1995 年互联网进入中
国以来,“信息经济”宣扬的美好并没有创造出现实的神话:类似亚马逊的网上
商店无一例外地陷入入门可罗雀的尴尬境地、众多互联网服务商(不仅仅是瀛海
威)更是为生计而苦苦挣扎。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在“数字化狂
热”的影响下,人们忽视了几个最基本的因素; 

首先,信息经济不是空中楼阁,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高度的工业化,信息设备
广泛应用,国民普遍科技意识的提高之上,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信
息经济发端于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也许是
Yahoo、Netscape的成功太吸引人了,也许是知识经济和风险投资的“似是而非”
太过喧嚣尘上,投资网络变成“梦想成真”的迪斯尼乐园,然而在中国这个处于
起步阶段的网络市场无论是信息资源建设还是客户的发展,都要与中国整个经济
、社会的发展协调,太过超前,只能是高处不胜寒; 

其次,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虽然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和规律,但它的
发展也必然要遵循任何经济形态都必须遵循的法则,如投入产出比、市场供求关
系等,也就是说信息经济并不是排斥传统的工业经济,而是用低成本扩张、高市
场价值占有的直接经济原则部分地取代工业经济高成本扩张方法,任何经济形态
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以最小的投入求得最大的产出,包括非线性增长以求得资本的
最大价值化,这应该是信息经济的精髓所在。特别在中国由于风险投资体制与法
律法规环境的不成熟,更需要注重从传统经济的着眼点来获得企业生存发展的支
持,设计多重价值链做到长短结合、虚实并重。某些人完全理想化地、片面地强
调了信息经济的特殊性,甚至还将信息经济的价值观与传统经济的价值观完全对
立起来,将瀛海威一些违反价值规律的东西奉为新经济的圭臬,荒谬地认为瀛海
威的失败是“中国知识经济在凯歌声中死去”; 

再次,不可否认,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是大势所趋,就像黎明终究会到来一样,
但对于此时、此地的中国人来说,现在可能才是晚上八点,在农业时代的油灯和
工业时代的电灯下,窗外是沉沉的寒夜,瀛海威则像一批天刚刚擦黑就跑出去看
日出的人,他们在黑夜中无法确定太阳升起的方向,而只是执著地向前猛跑。任
何新兴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先行者,但先行并不意味着盲动。迎接信息经济的挑战
并不意味着就能迅速进入信息时代,中国的产业建设与投资还将在相当长的阶段
里停留在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的交替之中,任何投资新兴行业的决策者应该摒弃狂
热后的泡沫,理智、冷静、务实地对待新经济的潮流,对它的艰巨性、复杂性、
长期性有充分的耐心与毕胜的信心,只有这样中国网络服务业以至高风险投资业
才能避免重蹈许多行业的覆辙,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20.234]
--
※ 转载:.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96.190.12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