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建筑师>>★★建筑设计★★>>ABBS迎新春同乐会(会场录音2)——商业空间的可拓性(转载)

主题:ABBS迎新春同乐会(会场录音2)——商业空间的可拓性(转载)
发信人: ricky_yyq(Ricky-Q)
整理人: nody(2002-03-04 23:48:59), 站内信件
(续上篇)

陶郅:我其实是不应该再发言了,但我觉得刚才大家的讨论很有意思,我也想来加入这个话题。刚才谈到本土化、个性化以及民族性的问题,好象这个问题是后天争论不休的问题,是中国一个很困扰的问题。现在大家都认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在欧洲,或美国。基本上美国人把中国人看成是少数民族,这我觉得是很困惑的(……不详,录音转折中)。 

袁山(建设部泛华集团广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院长):我比较赞成陶院长的意见,“真正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的”这是一种说法。但实际上我们中国是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的,而应该走向现代化。这种时代的空气才是适合中国的。前不久我遇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案子,就是把清平路这样一个富有传统殖民地时期建筑的街道空间进行新的设计,当时我们的甲方要求我们做一个欧陆式的建筑,我们被动的做了,他看了觉得很好,然后他说能不能做一个中式的呢?我们也做了,他又觉得很好,完了他又说你能不能再给我们做一个现代的呢?好我们做了他又是觉得挺好。这下麻烦了,到底用哪个方案好呢?送到政府机关和黎市长那儿,也是下不了决定。最后他们问我们建筑师自己本身怎么协调,我们说怎么协调呢?跟什么协调呢?如果把这种殖民地风格、这种亲民度一直延续下去,那就要一直都做这种风格,才能把它完善。所以我觉得未必要这样做,我觉得应该协调的是我们的时代,“时代”好象是一个很空泛的词,但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个程度,我们中国也走到了这一步,你不可能不留下时代的烙印。我认为重复原有的那些东西是比较落后的,所以我想那儿不妨做个现代的,尽管它附近都是一些欧陆式的风格。但这也许正显示了我们时代的精神。我想起贝聿铭先生做的罗浮宫的那个金字塔,它在那个传统的空间里是一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载体,但大家最后都认为它非常成功。所以我们不妨让东西对比的存在,而这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主持:谢谢袁先生,我刚才请王先生下去了,我的意思是我们一共请了15位嘉宾,大家不一定都向王先生提问,因为这15位嘉宾在理论界与设计界都有一定的造诣,大家可以跟他们一起探讨。下面发言的是名舍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的卢瑟夫先生,主题是商业空间设计的可拓性。(由于卢先生在香港张大,法国读书,然后再回国内做设计,对普通话不熟悉,所以他用广东话发言)。 

卢瑟夫(第三位有主题发言嘉宾):我不知道是否关先生的刻意安排,今天发言嘉宾的头发由长逐渐变短(搞笑)。我觉得这样子聊天还是非常紧张,不够轻松。我想大家也不必等我都讲完了,才向我发问,因为我也没有一个十分完整的话题,所以大家随时都可以提出疑问,带引着话题延续下去,我想这样子互动对话,气氛会好一点。 
这样吧,回国7年了,我先就这7年在国内的景况,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初回来时,我遇到的客户根本不知道设计师的职能是什么,他们要装修房子,首先找的是施工队,然后施工队再来找设计师,花几百或几千块钱请我们做几张图,工作是这样开始的。当时我觉得非常痛苦,为什么一项投资要这样展开呢?但我后来慢慢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游戏也就是这样开始的。7年过来后,我发现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在摆脱温饱问题后,对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追求提高得非常快,我想没有别的国家在二十年内会有如此大的进步。 
从去年开始吧,我转变了自己在设计方面的处理。之前我做的还是一种简约的设计,后来与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你们中国做装修往往是把有用的拆掉,拆完以后再做新的东西,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你是否考虑过把环保的概念运用到设计上,让设计更具生命力呢?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去年开始,我做了三个概念性的设计。其中一个是金利来的商务港。开展这个项目有个困难,由于投资者没有一个成熟的概念,只有一个朦胧的想法就是要将科技讯息与商业、生活等协调在一个空间内,让它成为一个有商业效益的空间。其实我当时还不是很清楚“Cyber”的概念,我的知识面就是上网可以获得很多讯息,如此而已。但作为一项商业行为,我只好去调查广州的市场。原来在广州还没有一个会所是以这样的概念营造的。我们再到现场察看它的建筑环境,其整个建筑空间本身是大厦的一个商场规划,要将一个商场变为一个会所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整个商场处于一个公共的空间内,而我们要把这个空间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则花了不少工夫。 
(接着是卢先生结合投影仪与大家讲解他所做的案例,《建筑技术及设计》2月刊对金利来商务港这个项目有详尽的介绍) 

会场王:我想从卢先生这里着手,与大家探讨关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卢瑟夫:其实之前的两位嘉宾都谈过,所有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首先不能脱离这个概念。站在我自己的角度说,室内设计是弥补建筑不完善的地方,而家具进入室内,就是要满足室内的使用功能,这三者其实都来源于一个“人”字,以人为本就是它们的宗旨。 

会场张:我想了解你在法国、香港以及国内的生活对你的设计思考所造成的影响。作为一个设计师,他的生活阅历是否影响到设计呢? 

卢瑟夫答:绝对是有影响的。一个人的经历越多,创作的内容越丰富。在国外生活,让我学会了思维的方法。在中国呢,我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想过来赚钱,但在这7年期间,我经常接触到一些同事或是业界的同行在外面“炒更”,就是做其它的事吧,然后跟我说是想多学点东西来帮我,我其实知道这是一种借口,而多年后,这批同事大都转行了。所以我得到一个体会是只有坚持去做设计,才会有成绩,那就是需要恒心、需要坚持。 

会场彭:你刚才说从朋友那儿得到启发,要在设计里融入生态、环保的概念,但我在你的案例里却没得到这方面的信息,所以请你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设计。 

卢瑟夫:首先,从得到这个概念到运用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先做的是对物料的处理。在材料方面,我减少了大量使用木材而改用工业上可以一次生产到位的材料作为做结构的基本元素。你可以从我的设计里看到我采用的多是玻璃、钢结构等材料,而绝少使用木材。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我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是让大家也去思考、去注意。 

会场提问:你在做设计时,工程项目有没有受到甲方对造价与时间上的限制呢? 

卢瑟夫答:说实话我做设计的自由度是挺大的。可能我与客户沟通得还不错吧,他们都很支持我而没有去限制我。又可能如我刚才所说,客户自己都还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概念,他们投资时连经营的手法、资料都不懂得怎样与设计师交流,这样对我们展开设计会比较困难,但恰好这样你的设计空间反而会越大。 

会场吴:那请问卢先生的设计收费如何呢? 

卢瑟夫:唔如果你想请我做设计,请到我办公室来,那你将得到详细的答案。 

(会场大笑) 

主持:没关系,大家可以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甚至你还可以批判性的说我们的嘉宾哎你的项目怎么做得这么糟糕。这都是可以的。 

卢瑟夫:对,你们的批评是对我很有帮助的,但如果你是我的客户就另当别论了,因为这样我怕收费回会有麻烦。 

袁山:刚才你谈到宝马汽车那个陈列场,还有包括金利来那个项目,都打穿了楼板造了一个楼梯。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卢瑟夫答:首先,金利来的那个空间我没有打穿他的楼板,反而在公共部分增加了一个钢的平台。而宝马会本来原有的楼梯是一个公共的空间,这让它的环境失去了独立性,为了处理好会所与公共部分的关系,我只好浪费部分空间,另造一个楼梯上去。可能这样在建筑上比较怪异,但只要它对我设计的项目有帮助,我就会做。 

袁山:那你有否在心里骂建筑师迫使你这样去处理空间呢? 

卢瑟夫答:没有,如果建筑做得太好,我们做设计的就混不了饭吃了。 

(会场大笑) 

袁山: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矛盾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做建筑设计的很多时候缺乏室内设计的修养,而做室内设计的通常又很难介入建筑设计,更别说是城市设计了。所以我想请教你法国的建筑设计师与室内设计师是怎样展开工作的呢?他们是否也会打楼梯呢? 

卢瑟夫答:如果有需要我想他们也会这样做,这视乎那个空间将来的使用需要,因为我们不是要改变整个建筑的运作与功能。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在国外的做法是从做建筑构思时就已经考虑室内的使用空间了,这与国内有些不同,它们相对来说比较完整。 

袁山:我对法国的总体印象包括安德鲁先生所做的一些设计,是比较浪漫的,而你金利来的那个作品(像楼梯这张图)却让人感觉有些疯狂、奇特。你是抱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做这样的设计呢? 

卢瑟夫答:直接一点告诉你,我做楼梯这个空间主要是想把项目拿下来。因为它建筑环境里面有这样一个空间存在,而且地面的面积也不够大,为了给这个环境创造更多的空间与功能,我只好向上延伸,向上延伸的结果就出现了这个楼梯了。 

主持:茶点时间开始了,大家用些茶点后我们回来进行第二部分的自由论坛。我会再请一些嘉宾上来与大家聊天。 

(茶点中……)



----
一天到晚不爱睡觉的鱼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