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Boy>>☆蓝海泛舟(经验篇)☆>>生活经验>>BOY人生篇>>中国男人的眼泪 (转)

主题:中国男人的眼泪 (转)
发信人: java0909()
整理人: dianababy(2002-03-04 14:38:33), 站内信件
现代男人比女人平均要少活七年左右,一是因为男人要花不少时间勾心斗角争权
夺利,忧虑远比女人多。再有就是男人有泪不能弹,所以造成男人生活比女人阴
沉压抑,因而折寿。现代社会对男人有很多无理要求,比如男人深沉得要象一口
千年古井,雄伟得要如泰山顶上的一棵松。而女人日子过得就安逸多了,不仅整
天能唠唠叨叨婆婆妈妈,把不愉快的情绪及时释放出去,还能想哭就哭,在泪水
中博的无数的同情和关怀。女人累了,要男人宽厚结实的肩膀做驿站;女人哭了
,男人得老老实实端正态度承认错误把她的泪水试干把所有的问题自己扛。结果
女人潇洒得可以自豪地边哭边舞边唱“谁的眼泪满天在飞?”,而男子汉大丈夫
活该打肿脸充胖子掉了牙吞肚子,有累(泪)不能谈(弹),最多只能哼哼“最
近比较烦”。“忍泣目易衰,忍忧形易伤”,解放前的男人可不是这样。那时不
仅孟姜女和林妹妹们拖泥带水地哭个不停,大老爷们的眼泪也不让巾帼地遍地流
淌,毕竟儿女无非天性,英雄不外人情,两般若说不相同,除非痴人说梦。可惜
这点浅显道理,现代人楞闹不明白。古时女人爱流“相思泪”,“受委曲泪”“
撒娇泪”,“送别泪”,“同情泪”。而男人除了“撒娇泪”不会外,还擅长“
思乡泪”,“爱国泪”,“深沉泪”,“豪放泪”“狂欢泪”“想当官泪”“怀
才不遇泪”,“人生苦短泪”“孤臣  孽子泪”“阮囊羞涩泪”等诸种。“诗
经:邶风”里最早记下了男人的“送别泪”:“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意译一下就是:我心爱的小蜜终于要嫁给大款了,我送她到郊野
,直到看不见她的倩影,我泪如雨下。可别小看这几句,它成了后来男人如何流
“送别泪”的重要指南。“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因为既不能发E
妹儿,又无电话可打,一别弄不好就成永诀,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对送别都非常
重视。“老幼相离别, 哭泣无昏早”。不哭白不哭,但如何哭大有讲究,不能
大哭,勿须话语,只让泪水轻轻地滑落。“风流而不下流”的“送别专家”柳永
就以擅长此法而闻名遐迩。因为经常东奔西跑地寻花问柳沾花惹草,别离时又赠
诗又流泪,所以常常弄出比“诗经”更好的意境来。其最著名的两种流法是:一
是“采莲令”里的“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二是“雨
霖铃”里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看”:你哭我也哭,泪眼一模
糊,又刚被雨淋过,就可能看不清楚对方而搞错对象,那么只有“执手”才放心
。古时男女有别,公开场合绝对不能搞拥抱接吻等有伤风化的动作,能够执手就
很前卫。这种“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别离方式,虽不动声,但情真意切,
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泪痕点点寄相思”。那是想念远方情人流的“相思泪
”;“泪争流,悠悠别恨几时休”,那是怀念远去故国的“思乡泪”。“思旧故
以想象兮,长太息以掩涕兮”,在汨罗江畔一泣一兮,诗人屈原用泪水淋漓尽致
地表达自己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深深依恋,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和盲目
愚忠思想让屈夫子的眼泪缩水不少,但因是国内首创,还是独领风骚一时。东施
效颦,后来很快还踊现出一批怀才不遇的“屈原迷”来,他们整天哭哭涕涕,长
兮短兮,用泪笔谱写了很多悲哀的诗篇,可惜因缺少创意,最后也没有哭出什么
名堂来。而当代的海外游子,因为受党的教育多年已泪腺退化,大多数只好用谩
骂来抒发自己“人在天涯”的爱国情怀和对党的忠心耿耿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
遗憾。一个世纪后,南唐李后主天才地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思乡泪”的流法,
由于自己就是庸君昏主,所以其泪一洗屈夫子那种可笑的愚忠意识,让人耳目一
新。这位低斟浅唱倚红偎翠大师,在山河沦陷后的囚禁岁月里,极其怀念过去花
天酒地妻妾成群的剥削阶级腐朽生活,终日以泪洗面,其泪水,点点滴滴,又消
得夕阳几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这种史无前例
的大眼界大手笔的“比兴”流法,又令多少人心惊胆颤,夜不能寐!李大师用浸
满亡国之痛的泪水来表达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货真价实,效果远比北大娃娃们
用石头去砸美国大使馆的玻璃,然后再用广大贫下中农辛辛苦苦上交的几百万美
元的血汗钱来赔偿老美的财产损失强出许多。如果说屈夫子李后主流的是思乡的
“婉约泪”,那么很多仁人志士流的就是一腔正气爱国的“豪放泪”。象陆游的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就气势不凡。辛弃疚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
多少行人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又饱含了多少家恨国仇
!而文天祥的“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则更是一曲英雄末路的
悲歌。不管是“送别泪”“相思泪”,还是“思乡泪”,都宜于默默无闻地流,
故学名又叫“吞声哭”,这也是“少陵野老”杜甫的最爱。那么什么时候可以痛
痛快快嚎啕大哭一场呢?当你亲人或好友不幸去世,当你忍痛割爱或突然被人抛
弃之时。这类突发事件来得快,就宜于大哭狠哭奋不顾身汪洋恣肆地哭。不象“
吞身哭”,这种有身有色的哭发泄性极强,影响力号召力也很大,否则很难得到
别人的同情。南朝宋文人颜延之在元皇帝驾崩后,受宋文帝诏命,写的一篇哀策
文里,就哭得呜呼哀哉。“洒零玉墀,雨泗丹掖”。意思是“泪流如雨洒湿宫殿
前台阶上的玉地,鼻涕成河浸透宫中的旁门”,这种“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哭
法,令人印象深刻,可惜因为不伤身体后来被女人看中并全盘接收,流传至今现
在已成了某些女人的随身用品之一。最善诉情叙悲大哭大闹的还是西晋的潘岳。
其代表作:“寡妇赋”,“悼亡诗”,“哀永逝文”,就哭得声情并茂,具有鲜
明的中国特色。“闻鸣鸡兮戒朝,咸惊号兮抚膺”,“中慕叫兮擗批”,那种呼
天抢地,捶胸顿脚,肝肠寸断,身泪俱下的样子,谁看了都要为之所动而赞不绝
口。遥想当年,赵紫阳在天安门广场无数学子面前如果能满腔悲情地放声恸哭一
场,而不是流那几滴“无所谓”的“要丢官泪”的话,又如何会落至今天的下场
?!当然最标新立异的还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此公因为企图赴美留学屡
被拒签,而开始放浪形骸,恣情山水。不仅酒喝得令人叹为观止,其哭也是空前
绝后。阮母死时,他正和别人对弈,听到报丧后,仍不停下。下完后,饮酒两斗
,放声一哭,吐血数升。安葬那天,他先灌两斗酒,然后与母诀别时,又是放声
一哭,吐血数升。几次放血后,立竿见影,马上形销骨立,奄奄一息。为什么先
喝酒呢?因为酒入愁肠化为泪,泪至哀时变为血。眼中流血,心里成灰,这叫“
啼血哭”,是所有哭法中最有力量的一种,也是速效减肥的最佳途径。阮籍除了
“含血浸泪”的哭得到了广大人民的交口称赞外,其另一绝活“穷途之哭”,也
为后人所景仰。传说阮籍喜欢独自驾车走一些荒凉的小道,走到路尽时,便放声
恸哭而返。除了他外,天下又还有谁能拥有这样一种随心所欲的潇洒人生呢?“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日登高一哭,又是一番惊心动魄的景
象。“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老杜岳阳楼上悲
从心来,便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之哭语。
而陈子昂老先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怆然而涕下”的哭
诉,则更是一种极其高屋建瓴的“意识流”玩法。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登高凭
栏望江,感君主不识知音不遇之叹,起高山流水阳春白雪之思,此时不泪,更待
何时?这种泪空旷悠灵,超越时间和空间,每一滴都是千年爱恨的凝聚和结晶,
可谓既深沉又幽远。这种高层次的泪,重质量不重数量,一滴落地响当当,两滴
落地山河颤,故只宜高人逸士,凡夫俗子断是流不出来的。 古代中国男人感情
丰富,泪腺发达。即便在日常生活中,古人也喜欢流泪以示自己的真诚和友情。
比如写信爱说“临纸情酸,不胜呜咽”。上奏也要“临表涕泣”或“感恩涕零”
。因“捕风捉影”而著名的“张三影”还有个外号叫“张三中”,就是因其动笔
必讲“心中事”,“意中人”,“眼中泪”而来,可见古人对泪水的重视。有泪
胜过行贿,古代的各级领导如果不会在上级面前“哭拜于地”的话,就很难混下
去,关键时连命都难保。当同志们听“琵琶行”感动的纷纷流泪时,被贬至江州
任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党委副书记)的白居易经过认真鉴别比较后不无得意地写
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从此“江州司马,泪湿青衫”的故
事,一直传为美谈。后来如果谁说自己哭的比“江州司马衫还湿”,马上就会让
人刮目相看。也有轻信流言乱哭一气的而闹出笑话的。郑板桥久慕袁枚才名,一
次偷听“美国之音”说小袁死了,立刻嚎啕大哭,同时跳脚。二十年后两人终于
相逢。老郑拍老袁马P说:“天下虽大,人才屈指不过数人”。受拍后的老袁满
心欢喜亦欣然赠诗:“闻死误抛千点泪,论才不觉九州宽”,一时传为佳话。那
时不仅知识分子普通群众爱哭,解放军叔叔也爱哭。如果说“大观圆”里面的泪
可以流成湖,那么一部打打闹闹的“三国演义”,字里行间的泪水,收集一块也
可以象“一江春水向东流”了。“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就记录了眼泪的妙用。
当鲁肃来讨荆州时,刘备便是在老奸巨猾的诸葛亮指使下在老鲁面前哭天抹泪,
蒙混过关的。刘玄德本事不大,哭倒是得心应手,“掩面大哭”,“哭身不绝”
,“泪如雨下”等等说来就来,也算是个性情中人,难怪讨得孙夫人喜欢。那时
的军人喜欢用泪水来表达自己身不由己的处境。当年徘徊江边的项羽所流下的“
英雄泪”,让多少后人唏嘘不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道出了多少人
民子弟兵久戍边塞难归故里的苍凉愁苦生涯。“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
雨。”,那种生离死别的场面如何不悲壮!因哭而起的悲剧也时有发生。大秀才
金圣叹就不知轻重地伙同吴县的一群知识分子赶到苏州向中央派下来的检查组反
映当地领导的腐败,谁知天下乌鸦一般黑,上级领导震怒之下,十八位知识分子
被以扰乱社会稳定罪判斩首。不过临刑前老金倒是昂天大笑,慨然就义,不失中
国名士的气节。如果说老金因哭而死并非本愿的话,那么西汉卓越的革命家和文
学家贾谊同志就不愧是一位自愿为哭而献身的典范了。贾谊自幼才华横溢,年纪
轻轻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好不容易刚获平反走马上任,不久又因其学生太子党梁
怀王不甚骑马摔死而内疚自责不已,终日哭哭涕涕,哭了一年多后终因身体不支
而含恨离世,享年三十三岁。由于其哭的时间之长程度之狠无人能追,后来与阮
籍的“穷途之哭”齐名,每每被人提起,大家脸上都是肃然起敬的表情,总算青
史留名,没有白哭一场。近代中国文人中,无论哭的质量和数量都大不如前。梁
遇春郁达夫算是能哭的主了,梁遇春认为“眼泪是对人生的肯定”,是人生的甘
露,所以抓紧机会“常常哭”。郁达夫喜欢一个人无声地流。徐志摩早期的眼泪
也不错。鲁迅城府深,流的不多,但偶为之,便很“深刻”。解放后,由于党领
导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再加上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国男人的眼泪慢
慢就没什么好流了。生活在“山也笑来,水也笑”的新社会里,人人象幼儿园里
刚分到糖果的小孩,高兴得每天不知干什么好,哪会有心情流泪呢?实在要流,
也就是流一些“忆苦思甜”,“入党”,“见到伟大领袖”这类“幸福泪”,“
感恩泪”。离别上战场时,要“雄赳赳,气昂昂”,自己不哭,还要警告老妈:
“你不要悄悄地流泪”。人死了,要“化悲痛为力量”,因为“死人的事是经常
发生的”。再见吧,妈妈,我“光荣牺牲,你会看到美丽的茶花”。大家都摆出
一付“为了祖国,死我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样子。某些人有眼泪,也轻易不
敢流,而只能常含在眼里。文坛大拿巴金在“怀念萧珊”一文中说:“我绝不悲
观。我要争取多  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可惜“说真话”的巴老还没熬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祖国早已不“社会主义”了。
观”两字成了贬意词,即使面对无数怨魂哀灵,中国男人不是“饮气吞声”,“
欲哭无泪”,就是作“强颜欢笑”状,既便是几滴“鳄鱼的眼泪”都挤不出来,
真是令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无奈。自古燕赵多悲歌,从来英雄不惜泪。男人的哭
固然造不出“梨花带雨”的意境,“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前滴到明”似乎更
宜于佳人。但男人的泪水也有其独特的魅力。“泪痕不学君恩断,试却千行更万
行”,这是悲;“剑外忽闻收蕲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悲也好,喜也
罢,中国男人几千年的泪水汹涌澎湃,滔滔不绝。 从春楼流向深宫,从高台流
向边塞,直哭得铁佛伤心,石人落泪。是啊,那声声惊天地,泣鬼神的“吞声哭
”,“啼血哭”,“穷途之哭”,“高堂拜哭”,“战场鬼哭”, “野地狼嚎
”,不正是一幅幅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动人艺术画卷吗?! 泪浇块垒,常歌当
哭,短笛呜咽,山河同泣。古代中国男人的泪水,我们多灾多难民族的悲哀和骄
傲!

--
我爱你, 就象老鼠爱大米 :)

※ 修改:.java0909 于 Jan 20 14:26:01 修改本文.[FROM: 192.232.120.194]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192.232.120.19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