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eyeyou(无政府主义青蛙)
整理人: jianghong18(2002-03-04 13:10:59), 站内信件
|
俺小时候,咱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文娱活动特少,尤其是小屁孩儿,压根儿没啥可玩的,对了,还忘了交待一个事实,俺家乡还是一个小地方,没动物园,没游乐场。我还是小学五年级暑假去附近的城市才第一次看到了猴子,看到了开屏的孔雀,当然我也有优势,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麦子,什么是蒜苗。
我小时候的创造性思维特强,估计也是周围的环境给熬出来的,没啥乐子俺就自己找乐子,很小的时候常去郊外捉蜻蜓,捉蚂蚱,然后让他们结婚组建家庭;大点的时候就在家里和别人玩自制的棋类(动物棋,军旗),更大点的时候爹妈为了让我了解咱中国的历史,主要是民间流传的野史,买了很多小人书,比如《隋唐演义》、《呼家将》、《岳家将》、《罗家将》,结果事与愿违,我彻底的辜负了父母的拳拳期望,历史成绩一如既往的一团糟。这些书的内容现在也模糊了,但由此引出的一个游戏却让我没法从记忆的硬盘里格式化掉。
言归正传,“吹将”就是把小人书上骑着战马,挥舞着兵器的武将用剪刀剪下来,用嘴巴吹动(回合制),让两方武将(也可以是很多方,视游戏参与人数而定)在桌子上决胜负的一种游戏。胜负的条件是甲方武将的兵器若击中乙方武将腰带以上(上肢除外)部位,甲胜乙负,乙方武将归甲方所有。
这是那时我们学校最为流行的一个游戏,然后犹如野草燎原,变成全县10周岁——14周岁学龄儿童最受欢迎的游戏,至于我到底是不是这个游戏的创始人,由此而衍生的版权费用到底如何核算等等已经不太重要,毕竟它带给了我们这一代的少年时代带来了多么的快乐啊。
剪下的武将一般用一本大书给夹着,鼓鼓的。玩的时候,每个人都翻开书,立马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的武将世界。吹将成灾。每逢下课放学,教室或者某处平地总是三五人聚集一起乐此不倦;小人书惨不忍睹,武将素材丰富的小人书(比如罗家将)几乎找不到全页。多少小人书命丧于我手啊,由此来看我现在逮谁灭谁的破坏倾向,应该来源于斯。
在不断的吹将比赛中,吹将的比赛规则也一再得到规范合理的发展:诸如因为考虑到“单枪”只有枪头一点伤害能力,就让它彻底的告别了吹将舞台,转而青睐像锤、狼牙棒、斧头等有大面积杀伤能力的武器;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彩色武将和非骑兵人物不能参加“吹将”比赛;武将分成三等,主将副将给(读音:gei)将等等。
关于选将还是有讲究的:兵器越强,暴露出的腰带以上部位越少(战马常常遮住某些部位)此武将越好,自然是主将;副将次之,乃食之乏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给将就是在主将分出胜负之后,负者应给予胜者的武将,当然就是最差的那种了。
我们在吹将中还赋予一些人物姿势以特定的名称,像把锤论过头顶,我们称之“顶天锤”;隋唐第一条好汉李元霸,我们称之为“冬瓜锤”;呼延赞的长鞭,我们称之为“霸王鞭”……林林种种,一闭上眼就感觉梦回野史唐朝,会晤了裴元庆,单雄信,程咬金。
……
有次回家,翻开抽屉,拿本《古文观止》打算伪文学一吧,读到《腾王阁序》,一翻页,突然掉出很多以前剪掉的武将来,看到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哽咽,倒也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 萝卜炖排骨
好吃又营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