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illiamlong()
整理人: pig(1999-07-17 11:19:35), 站内信件
|
寻找因特网上的中国
“在当今世界上,一切能做到的,终将做成。技术的力量不可阻挡,无论人们在它 的前进道路上设置何种障碍,它仍然会继续发展。一切信息均能以数字形式传递;一切 信息均能以数字储存。我们现在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数字化信息必将永存!” 、 —Intel前总裁 葛鲁夫 “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 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 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
一、网络:赌上帝的命题
1996年2月14日,西方人的情人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洋溢着轻松的气氛, 来自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们正在以一个特殊的方式欢度节日—一个纪念信息时代的系列 活动将要在此拉开序幕。纪念馆内,人头攒动,人们围拥着一个重达36吨、体积320立 方米的庞大怪物。它叫埃尼克(ENIAC)—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当时人们称它为 “电子数据积分计算机”,当年的造价是45万美元,启动时耗电15万瓦。 50年前的今天,1946年的情人节,就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餐厅,埃尼克的按键被轻 轻地启动,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始运行,宣告了一个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 埃尼克的命运颇为传奇和有趣,它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师埃克特与物理学家莫奇列智 慧的产儿,享有世界声誉的数学家冯·纽曼和艾伦·图灵也为它的诞生作出过贡献。最 初它是为大战之后的美国军方服务,以后则全靠国家度量衡及保险咨询局的合同才继续 工作,在50年代被鼎鼎大名的兰德公司雇佣从事各种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而它第一次 为社会公众所知却是被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网租用以预测1952年总统选举的结果。 选举之夜,忐忑不安的工程师们像对待一个被惯坏的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着这台庞然 大物,在大多数人眼里它不过是一个引人注目却华而不实的摆设。当埃尼克仅仅利用 5%~7%的公众选票就预测艾森豪威尔将赢得胜利之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竞选总部的专 家们一致拒绝报道它的预测。苦恼的工程师们只好同意调整机器程序以求与电视屏幕上 侃侃而谈的评论家们保持一致。但是埃尼克依然坚持艾森豪威尔即使在传统上支持民主 党的南方也将大获全胜,机器预测艾森豪威尔将获得438票,实际得票为442票,误差率 惊人地只有不到1%。专家们不得不公开承认埃尼克确实略胜一筹,埃尼克的表现一下就 轰动了美国传媒界, 英国著名的科普专栏作家布赖恩·阿普亚德在他的成名作《理解现在—科学与现代 人的灵魂》中有这样一段话:“1609年,加利莱奥·伽利略使用一架望远镜观察月亮。 这一时刻,对世界的意义如此重大,以至人们将它与耶稣的诞生相提并论。从这一时 刻,人类生活中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阿普亚德据此将科学分为伽里略之前的科学,或称“智慧”,以及1609年开始的现 代科学。前一科学建立在推理基础上,后一科学建立在观察与实验基础上。经过如此划 分,我们所知道的科学,就只剩下400年的历史。 上帝书写了《创世纪》,人类也在这400年中完成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创世纪”。 我们有了蒸汽动力、火车轮船,有了电报电话、汽车飞机,有了卫星火箭、晶体管集成 电路;我们还有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科学。农业革命、工业革命,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着人类自己。 当第一台计算机刚刚启动23年之后,网络又降临人间。1969年11月21日中午,6名 科学家聚会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观看这里的一台计算机与远在 千里之外的斯坦福研究所的另一台计算机连通。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可惜当时没有一个新闻记者拍下珍贵的照片,正像20年以后 《时代》周刊激动而又遗憾地评论道:这些研制者根本没有想到,他们不只是连接了两 台计算机,而是宣告了网络世界的到来。 从此计算机与网络结合的发展悄悄地在我们身边进行,直到今天上至政坛领袖、财 界巨子,下到平民百姓、贩夫走卒都不得不承认20世纪的最伟大发明是计算机,而计算 机在本世纪最伟大的应用是Internet,因为它将改变一个社会的认知结构,人们的思维 和生活习惯、人们的情感将伴随着互联网络而起伏跌荡。 这个网络是无政府的,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机构统治,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通 信和信息的自由王国。当时间的年轮进入90年代,它就好像火焰一般迅速在我们这个星 球上燃烧、蔓延,它已通往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地区,连接数万个网络,网上运行着 几百万台电脑,关于它的用户,只能套用一句形容的俗语“你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 事实上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飞速地把全球联成一个整体,正像1996年《纽约 时报》上的一篇署名评论所言,互联网络“正将世界联在一起,它现在已伸展到澳大利 亚新开办的学校、南极的科考站、中国的公司、德国的福利院和美国白宫的总统办公 室。” 20年前Sun公司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网络就是计算机”,其含义是:当网络将 无数计算机相联后的合力再植入每台单机时,计算机的力量将变得无穷大。 每年的11月,在世界赌城拉斯维加斯都要举行全球规模最大的计算机展览(Comdex Show)。这个充满神秘与创新、智慧与冒险的聚会把世界各地3000多家相关厂商、分销 商吸引到只有25万人口的海滨旅游胜地。1995年11月17日,阿拉丁酒店的神灯剧场,辉 煌耀眼的聚光灯把IBM总裁郭士纳照射得容光焕发、精神矍烁,他用激动人心的语言大 胆地预测: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时代已经到来。世界首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更是 谈笑风生:“微软将全力进军Internet领域,它将成为我们一切工作与开发的中心。” 来自地球每一个角落的人们,包括每一个中国人,也紧紧地感受着这令人怦然心动 的时代。 北京:建国门外国贸中心一家合资企业的办公室,李小姐像往常一样准时地坐在自 己的办公桌前,打开电脑,把一封签有总经理名字必须在今天上午就发往8家海外公司 的信函输入完毕,然后启动Internet Mail键,随着小小环球的图标飞快地旋转, “Video On Line”的字样迅速在屏幕上闪现,这封重要的商业信函已通过无形的 Internet送往世界各地…… 巴黎:医学院实验室里围聚着一群青年实习生,他们在导师的带领下正注视着DEC 小型机屏幕上一颗起伏跳动的心脏,先进的“远距离医疗诊断系统”正在对一位墨西哥 的患者进行手术,而他的医生却分别坐在亚特兰大和东京,这一切依靠Internet…… 悉尼:下午3点,中国外运公司办事处的周先生接到一位新加坡客户的传真,要求 在下班前立即告之本周委托的运货情况。周先生熟练地进入网络调出若干航运公司和海 外港口的主页,一小时之后他已把查询的结果返馈给客户:有一批货将于明日抵达新加 坡,一批将于今日伦敦时间下午5点到达阿姆斯特丹港,另一批货因遇风暴将在香港暂 停…… 华盛顿:1994年5月25日,围绕着中国的最惠国(MFN)问题,美国国会山上议论纷 纷,在将近一个月时间内,留美学人组成的“中国MFN促委会”在Internet上发布民意 问卷,并用电子函件传给美国的38个州,结果在收到的855份回复中,有85%认为“比尔 应该无条件地给予中国MFN地位。”这一结果在网络的电子公告版上广而告之,同时附 上一封致比尔·克林顿总统的公开信,接着还有来自多国表示坚决支持的签名。这一天 促委会向社会发布了这一新闻,同时将公开信与数百页原始电子函件记录送往白宫与国 会。5月26日下午,比尔·克林顿向世界宣布给予中国MFN地位……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有一个著名的赌注理论:“让我们权衡一下赌上帝这个命题的得 失吧,假如你赢了—这就会赢得一切;假如你输了—你却一无所失”。今天围绕着网络 商机,无数人在为之奋斗;围绕着网络商战,绅士们或许不得不暂时收起矜持的风度。 一种冲动,一种世纪末的冲动控制着当今人类,这种前所未有的冲击把网络推到顶峰。 网络文明最大的特征就是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以时间、空间和传统意义上的国家 概念所形成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将发生重大改变,国际社会纷纷行动起来,掀起网 络上的“圈地热潮”。 再过几年,我们不仅将告别20世纪,也将是纪元第二个千年的终结。回首人类历史,在 人类与自然的融合斗争中完成了纪元第一个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在我们的祖先征服改造 自然世界的纪元第二个千年中,又创造出繁荣发达的工业文明。一位西方思想家曾说 “19世纪是火车和铁路的时代,20世纪是汽车与高速公路的时代,21世纪就将是电脑同 网络的时代!”毫无疑问,人类在即将到来的纪元第三个千年里,迎来亲手创造的网络 社会,拥抱孕育蓬勃生机的网络文明。
二、网络时代中国会成为“吉普赛人”吗?
网络者,当为天下人之网络,非一国之网络也,亦非一种语言之网络;因特网从本 质上讲不过是一个庞大的逻辑网,是一个联接千千万万网络的网络。由于历史和技术的 原因,在今天的因特网上我们所看到的90%以上都是英文信息,而占世界人口近1/4的 中国人中上网人数仅相当于匈牙利或新加坡的上网人数,我们的中文信息就更是凤毛麟 角,而有限的中文信息大都还不是大陆中国人制作的。 在台湾每天有20万青少年生活在因特网络上,我们的孩子从小喝的是可口可乐,津 津乐道的是美国大片,终日在网络上学习生活接触到的是英文信息,20年以后我们的汉 语何在?《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格罗庞帝教授在今年2月访华答记者问时,认为“在 因特网络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言外之意只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英 语文化才具有世界性。“全球信息化”是否应成为“全球西方化”甚至“全球美国化” ?那么中国人会不会在下个世纪的网络上变成流浪的“吉普赛人”?人类的文化是多种 多样的,在因特网络上可以更大程度地显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每一个人几乎都可以自 由地共享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创造的丰富灿烂的文化成果,中华民族古老的汉语文 化被公认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自成体系、源远流长的文化语言系统,我们除了最大可 能借鉴吸收其他文化丰富壮大自己以外,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契机,抓住机遇宏扬光大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即将来临的21世纪文化之林里找到应有的位置。这样就不可避 免地遇到这样的难题:在因特网上都将英语作为通用的交际语言,也许在未来信息化社 会里从小就接触英语环境的中国学生,完全会有“数典忘祖”的危险。汉语的地位和出 路何在?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就是它的语言,如果容忍某一种语言肆无忌惮地吞没汉 语,实际上也就是在忍受民族的侵略和迫害。宣传发展汉语文化,创建我们自己民族特 色的中文网络,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这不仅仅是出于民族的良知,现实的国 情,更是人类历史的伟大使命。 网络革命是一场科技战、商业战,更是一场文化战,是一场不见硝烟的争夺21世纪 经济持续发展制高点的综合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用了近30年的积累和经 验,才掀起今天这场网络革命风暴。今年1月美国商务部又针对即将到来的全球性网络 商业,提出了新的纲领性文件《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从财务、法律、市场准入三 大部分全面阐明了美国的观点与政策措施,可以说这是美国人进入网络时代的《独立宣 言》,公然提出建立全球网络免税区,要求全球国家遵守美国制定的网络商业法规,全 面反映了美国控制未来网络的雄心。2月4日,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更是向世界提出了 “必须建立第二代因特网(Next Generation Internet),要比今天的快1000倍。要让12 岁以上的青少年人人必须上因特网。” 陈惠湘先生在《联想为什么》中感慨道:“怪不得美国的汽车工业被日本汽车冲得 七零八落,而美国人也并不呼天抢地,怪不得美国最后一家电视机厂被日本兼并美国人 也没觉得什么,怪不得美国可以同意中国保护幼稚的汽车工业但必须全部开放同样幼稚 的电脑工业;美国有电脑,有电脑的美国与有原子弹的美国同样是下个世纪的强国。” 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12亿人口的大国,理所应当有自己的中文网络。 Internet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但是它完全建筑在美国人的道德、文化、语言之 上,并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社会心理,纯西方的界面也阻碍着信息的交流。信息产业本 身应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而绝不能仅仅依靠技术优势。我们所需要的信息网络必然要 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是汉语文化的结晶。而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至今天,信息 内容和概念已显得至关重要,只有从社会性和文化传统角度去理解,才可以避免在这场 争夺未来的战争中迷失方向。 如果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人们按经济能力被划分为两大阵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 级”;那么在新的世纪里,“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人们将会自然而然地被划分成“知识 阶级”和“无知阶级”,并且“知识阶级”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掌握知识、掌握信 息以至拥有了一切。在21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前我们可以这样说:“不在网上的都是穷 人”。
三、中国面临“网络殖民化”的危险吗?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由于语言的障碍,难以吸引千百万中国普通老百姓上网,亚洲网络发展较快的国家 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语言文字障碍,相反拥有众多电子高科技 的日本在这场网络革命前步履蹒跚,进展迟缓,原因不言自明。网络作为全新的第四传 媒,势必反映它的使用者群体的文化与风俗习惯。就以美国当前拥有800万用户的商业 在线网络AOL为例,它近2年的发展就是既联接了Internet因特网,又保持了自己丰富而 又具有传统的信息内容,几百万用户愿意在自己熟悉而亲切的网络文化和阅读环境里获 取信息。1997年,德国、荷兰等正在发展德语网络,东邻日本也提出建设自己的网络环 境。法国司法部长雅克·图邦在4月份发表谈话,认为英语占主导地位的因特网是一种 “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如果我们不采取什么措施,就会失去机会,我们将被殖民 化。”弘扬民族文化,是立足现实推动信息化的基础。 参照Internet的特点,应用其互联技术,建设面向公众的广泛的中文网络,其目的 在于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因特网发展道路,只有按照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经济的 特点、采用中国老百姓喜欢的管理方式,才能吸引千百万民众上网,才能真正推动网络 在中国的发展,因特网只有与国情、民族文化结合才能有生命力。唯如此,信息化才真 正具有普遍的意义。 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在互联网络上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因特网 有白宫,有唐宁街,可没有天安门,没有长城黄河。作为未来社会全新的第四媒体,如 果我们不去占领,不主动出击,那就会听任西方大国的信息侵略,网络信息的控制权就 会轻易失去,我们是否也有被“文化殖民化”的危险?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 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 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 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发展中国家要想保护本国利益不受损害,要想在激烈的国际 竞争中保住本国的信息主权、安全和生存空间,唯一的办法就是迅速奋起,自立自强, 努力推进自己的民族信息化产业,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信息网络环境,增强国家信息化 综合实力,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共建全球信息化秩序。 尽管发达国家用了将近30多年时间为这场信息革命进行准备,而真正腾飞也只是在1994 年以后,可以说在信息化领域我们与先进国家差距不大,这也是本世纪中华民族追赶世 界发达国家最后一次机会,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建设民族化信息网络领域与西方国家站在 同一条起跑线上共同前行! 1997年4月21日深圳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邹家华副总理提出了“统筹规划,国 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 副组长、电子部部长胡启立宣布,我国将尽快建立自己的、中文环境的国家互联网络交 换中心和网控中心,形成中国自己的国家计算机联网,将大力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 统的中文信息资源上网,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互联网络上发扬光大。97回归,普天 同庆,它是一个伟大的标志,是一个历史的分水岭—殖民时代的结束,中国人,大陆 的、港台的、海外的,血浓于水,骨肉相亲,同文同种,衣冠相续,将联合在一起,弘 扬民族传统,共同创造21世纪信息时代的中华文明。
-- ☆ 来源:.广州网易BBS站 bbs.nease.net.[FROM: AnonymousOrganizati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