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ifu518518(yifu518518)
整理人: clove(2002-03-02 12:20:43), 站内信件
|
八
第七类 以秦桧为代表。关于这类文人我不想多说。虽然他们是极少数,虽然他们原本不是如此,同样具有出众的才华,救国救民的志向,但是,面临强权,面临自己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他们突然间忘记了原来的理想,背叛了自己的意愿,被那个强大的世俗社会和建立在上面的独断封闭的强权异化了,由一个文人兑变为专政的走狗和工具,利用手中的权力,或者为了牢牢掌握手中的权力,挖空心思,诡计百出,甚至不惜结党营私,残害忠良。这样,他们连人的起码的东西都失去了,何以称得上文人呢?所以,我对他们既憎恶又脾夷。
生活在南宋时代的秦桧,字会之,江宁人,政和五年考中进士,任密州教授,改任中词学,茂科,太学学正。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派使节要求宋朝割让三镇。秦桧上书皇帝,提出自己对时事、军事的四点意见:一不可全许;二要严守备;三择百官当权者为誓;四不可令金使入门及升殿。言下之意就是,金兵强大,来势凶猛,对金人的要求,不能一口回绝,又不能一口答应,应虚与委蛇,尽量周旋以争取时间,重整军队,巩固国防。要做到这一点,迫不得已时可以作出一些让步以表示姿态,但同时必须选择恰当的人选同金人签约盟誓,以遵守各自的诺言;另外,即使如此,为了维护自己大国的地位与尊严,不能让金人的使节到京师来,更不能唐而皇之的登上大殿,享受平等国家的礼仪。这些建议,似乎有些合理的地方,如果幸而实现,对国家与人民都有好处,可是大宋皇帝没有采纳。不久,秦桧升任职方员外郎,又调任张邦昌干当公事。秦桧觉得这次协助张邦昌出使金国,专为办理议和与割地事宜,与自己的建议相违背,不是自己的本愿,不想就职,三次辞职,才得到皇帝的许可。但不久后皇帝似乎下定决心割让三镇以换取和平,又似乎不愿真割地以败坏家业,便想到了秦桧,于是让秦桧以礼部侍郎的名义同程禹为割地使出使金国,二人只好跟随肃王前去。事情办完后,金人果然退兵。他们回到京师,秦桧的才干也许得到朝廷重臣的赏识,立即被推荐为殿中侍御使,又升任左司谏。不久王云李若水出使金国回京,向皇帝报告说,金国一定要得到土地,否则便进兵攻打京师。皇帝也许看到秦桧的建议一时无法实现,一下子失去主张。于是大集百官,共同讨论应对的办法。范宗尹等七十余人请求割地以求和平,秦桧等三十余人坚持不可。也许秦桧的这种出自内心的态度正好与皇帝犹豫不决的心思暗合,没多久,被任命为御使中丞,说明主战说略占上风。金人果然开战,随即汴京失守,钦徽二帝被俘,国家趋于灭亡。第二年,金人作为征服者以可以想见的态度准备扶持一个傀儡政权,假惺惺地请大宋残存的大臣军民共同推举一个异姓首脑。金人建议的人选是张邦昌。大多数人都噤若寒蝉,无言以示默许;只有秦桧和马伸极力反对,面对着金人侃侃而言,其安然的姿态和恢弘的大度大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金人无法,只好把秦桧抓起来,强立张邦昌,建立伪楚政权。张邦昌也许欣赏秦桧的才干和胆识,请求金人释放秦桧等人,金人一口拒绝。由此秦桧等人连同钦徽二帝作为金人的战俘被押到北方的燕山,又转押到韩州。俘虏皇帝听说康王即位呆不住了,修书请求与金人讲和,请秦桧帮助润色和办理。也许就在这时,秦桧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把先前的大义与正义忘得干干净净,一心一意与金人合作,得到金人的信任和使用。按照计划,建炎四年秦桧随同金人的军队攻打山阳,率妻婢自军中逃脱,从海上泛舟而归。入见皇帝,立即得到皇帝的信任,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到绍兴元年,秦桧排挤掉宰相,出任参知政事,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成为准宰相,参与处理国家大事。但当时有两位宰相,秦桧不能独揽大权,于是向皇帝建议,二相分割治理,一治军旅,其余政事由自己掌握,得到皇帝许可,秦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第二年,秦桧为独揽大权,上奏皇帝设立修政局,罢免翟汝文之后,独为提举,想要独霸朝纲,肆意妄为。秦桧的这种行为,立即得到大臣们的普遍反对,群起而攻之。皇帝无奈,只好罢免秦桧,并在朝堂张榜,示不复用。到绍兴五年,南宋王朝为了与金人达成和议,不得已再次起用秦桧,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又改观文殿学士,出任温州知府。六年,调任绍兴知府,不久召回京师,出任醴泉观使,兼侍读,充行宫留守,权赴尚书枢密院参决庶事,再次进入国家中枢。七年,得到徽宗等去世的讣闻,秦桧升任枢密使。八年,升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吏部侍郎,再次成为宰相。朝中大臣立即感到了忧虑,说奸人复相矣,但也无计可施。秦桧利用皇帝急于同金人议和的心情,独揽大权,一心一意坚持和议,唯金人是从,凡坚持不同意见的,一概罢免,朝廷为之一空。九年,和议初成,金人还河南、陕西故地,南宋派人出使金国迎请徽宗灵柩及皇族亲贵;皇帝对金人仍然有些疑虑,一边保持议和的姿态,一边暗中加强边备,充实国防。十年,也许金人发现了南宋的意图,立即派兵长驱直入,威胁进攻南宋。皇帝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彻底臣服了,于是一心一意信任秦桧,国事一以委之,再也听不进相反的意见了。岳飞、韩世忠等名将虽然浴血奋战,屡战屡胜,但迫于秦桧的权势和朝廷的压力只好班师回朝,土地复失。自此,秦桧因为议和之功进封国公,任宰相长达十八年,直到绍兴二十五年,因病致仕,旋既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赠申王,谥忠献。
此外,李林甫、贾似道、蔡京、潘仁美等人,同秦桧的情形大同小异。他们置人民与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失去人的起码的道德,极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能事,极力揣摩皇帝的心思,曲意顺从,一心换取皇帝的欢心,以达到独揽大权长享富贵的目的,对异己,对持不同意见的人,一律排挤打击,甚至刻意陷害,置之死地而后快,顺我则昌,逆我则亡,唯利是图,祸国殃民。因此,我把他们归为一类,叫兑化变质自甘堕落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