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pd8567(烨林)
整理人: clove(2002-02-16 00:01:36), 站内信件
|
[春节故事] 楹联趣谈
京华论坛 晓彤
楹联又称对联、楹贴等,是用以描述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它具有诗词的某些特点,却比诗词更精炼、更工整、更优美,也更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关于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逸事,春节即至,特略作整理,凑个热闹罢。
据传,春联由“桃符”推广而来。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次除夕前传旨:无论公卿士庶,每家门口都要贴一幅春联。除夕晚上,他还微服出巡,见到五彩缤纷的春联,自然惬意非常。可当他走到一家庶民门口,却没见有春联贴出。一打听,原来这家以“阉猪”为业,不好意思写春联贴上。于是朱元璋一番思索后,亲自给这家写出一幅春联来: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全联并未写出“阉猪”二字,却充分体现了这个职业的含义,且对仗工整、确切,曲而不浮。
王羲之的书法,多被人们仰慕。据传某年春节前夕,他三次贴出对联,全被人偷偷揭走。王生气没法,只得再写一幅。这次拟联,他用心巧妙。联云:“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此联贴出后,再无人揭走,原因是联中内容不吉利。到了大年初一的黎明,王在上下联的后面再添几个字,变作:
福不双至今日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顿时联语生辉,别人见到,无不击掌叫绝。
清乾隆年间,郑板桥任潍县知事。一年年关将近,他微服出访,行走间,他忽然发现一个破旧的大门口贴了一副怪联,横批是“又是一年”: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郑板桥看后,马上命人给这户人家送去几件衣服和十斤大米。大年初一,这位户主穿着送去的衣服来拜年,并说如没有送去的这些东西,他就没法过年了。这人走后,众人都问郑板桥是如何知道这户贫困的,郑板桥笑答:“他家对联上不是说得很清楚吗?二三四五就缺一(衣),六七八九就少十(食)呵!”
从前某天晚上,乌去密布。有个喜好对联的人在家里随意吟哦。想出上半联后便喃喃念了起来,却再也想不出下联。这时邻居一个穷秀才推门而入,应声相对。主人道:“你对上我的上联,借东西的事好商量。”秀才笑曰:“我刚才进门的那句话,不正是下联么!”主人一想,恍然大悟,叫绝不已。主人的上联和秀才的下联分别是:
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明]李梦阳作江西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读书人与他同名,便有责问读书人冒犯自己名讳之意。一日,他拟出半边上联说要考考那个读书人,联云:“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意为两个“相如”都不相同,你一个士子能和我同名同姓吗?没想到那个读书人思索片刻,就巧妙地对出下联来: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意思是魏国信陵君公子无忌和唐代大臣长孙无忌没有“忌讳”,我们也不必忌讳同名同姓了!李梦阳听后认为此读书人才思非凡,没奈何,只得作罢。
[清]李调元任广东学政时,某天与几个幕友来到某处,只见路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关边上联:“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某幕友说:“相传佛印考苏东坡,出了此联。没想到苏学士竟被难住了!只好刻碑在此,以示自抑,兼求下对。”李调元沉思良久,猛然醒悟,大笑曰:“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何须再对!”众人不知其故。李指着石碑道:“一碑立于此,便是下联矣……”众人听后,无不折服。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 *************
* 让我们一起享受生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