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wobears(阿忆胯骑双牛)
整理人: sayrainly(2002-02-15 17:50:40), 站内信件
|
1950年3月25日 出版总署发出《关於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决定将过去分散经营的新华书店统一为全国性的国营出版企业。
1950年9月15日 9月15日至25日,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在北京举行。
1950年10月28日 出版总署发出《关於发布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五项决议的通知》。政务院发布《关於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
1950年12月1日 根据分工专业化的决定,新华书店的出版部门改建为人民出版社,印刷部门改建为新华印刷厂总管理处,发行部门改为经营发行业务的新华书店总店。
1950年12月9日 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联营书店五个单位的发行部门联合组成公私合营性质的中国图书发行公司。
1950年12月31日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211家,其中中央级6家,地方21家,私营184家。
1951年3月26日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华书店总店在北京联合举行第一次全国教科书出版工作会议和课本发行会议。
1951年4月4日 台湾实施管制日文书刊办法,规定日文书刊中只有纯科学、纯医学、反马列主义和反集权的部分才能进口。
1951年8月27日 8月27日至9月4日,第一届全国出版行政会议在北京举行,决定加强对出版业的领导和对私营出版商的管理。
1951年8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业务并入人民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继续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名义出书。
1951年10月12日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发行。
1951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385家,其中中央级13家,地方51家,私营321家。
1952年2月6日 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1952年3月17日 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获苏联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新中国出版的著作首次在国外获奖。
1952年4月10日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出版发行。
1952年6月18日 教育部公布《常用字表》,字表共收1500个单字。
1952年8月16日 政务院颁布《管理书刊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暂行条例》及《期刊登记暂行办法》。
1952年10月25日 10月25日至31日,出版总署召开第二届全国出版行政会议,着重讨论出版计划化问题。
1952年10月 出版总署作出《关於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
1952年10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中国名著的校勘和重版工作。
1952年11月1日 中国书店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大陆最大的古旧书店。
1952年12月28日 出版总署和邮电部联合发出《关於改进出版物发行工作的联合决定》,自1953年1月1日起,实行报纸、杂志由邮电局总发行;图书由新华书店总发行。
1952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426家,其中中央级16家,地方54家,私营356家。
1953年1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在北京成立。
1953年3月18日 出版总署发出《关於图书、杂志版本记录的规定》,5月1日起实施。1954年4月1日对图书版本记录的规定作了修订,於4月19日颁发实施。
1953年4月10日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发行。
1953年5月25日 中国国际书店与英国劳伦斯出版公司签订协议书,委托该公司在英国出版《毛泽东选集》英文版。
1953年8月4日 教育部公布出版大学用书审查标准。
1953年8月19日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正式出版。
1953年9月 《斯大林全集》中译本开始由人民出版社分卷出版。第一卷於1953年10月25日在全国25个大城市开始发行。全书13卷,於1956年4月出齐。
1953年11月12日 出版总署颁发《关於纠正任意翻印图书现象的规定》。
1953年12月31日 出版总署函告时代出版社,该社已由苏联塔斯社移交中国政府,出版总署委托中苏友好协会领导该社工作。1957年该社并入商务印书馆。
1953年12月 出版总署决定撤销中国图书发行公司,业务并入新华书店。
1953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352家,其中中央级21家,地方41家,私营290家。
1954年1月 人民出版社赵晓恩建议生产850×1168毫米规格的纸张,印刷大32开本图书。
1954年2月27日 台湾“立法院”106名“立法委员”提议制定《文字制定程序法》,主张禁用简体字。
1954年4月3日 出版总署决定禁止胡乱出版苏联文学名著改写本。
1954年4月11日 出版总署向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送审《保障出版物著作权暂行规定》(草案)。
1954年4月28日 台湾当局公布《戒严期间新闻报纸杂志图书管制办法》。
1954年4月 中国大陆开始发行用新盲字编印的《盲童学校课外读物》和《歌选》。
1954年9月20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1954年11月30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出版总署撤销,所有出版行政工作移交文化部,并由文化部设置出版事业管理局处理。
1954年12月31日 文化部发布《中央级出版社一般书籍、课本定价标准表》、《中央级出版社封面、插页定价标准表》,规定自1955年3月1日起实行。
1954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167家,其中中央级30家,地方40家,私营97家。
1954年 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一 种《鸦片战争》(共6册),由神州国光出版社出版。
1954年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迁址北京。
1955年4月 高玉宝著自传体小说《高玉宝》第一部出版。
1955年5月 赵树理著长篇小说《三里湾》出版。
1955年7月22日 国务院发出《关於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书刊图画的指示》。
1955年9月 全国各地办合作社的材料121篇结集成书,定名为《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11月8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关於处理违法的图书杂志的规定》。
1955年11月9日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定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1100多个异体汉字。
1955年12月12日 文化部发出《关於书籍、杂志使用字体的原则规定》,对各类书籍、杂志使用的字号作出具体规定。
1955年12月22日 《列宁全集》中译本开始由人民出版社分卷出版,全书共39卷,於1963年2月出齐。
1955年12月30日 文化部发出《关於汉文书籍、杂志横排的原则规定》。
1955年12月 毛泽东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出版。
1955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96家,其中中央级37家,地方40家,私营19家。
1956年1月1日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机关报《解放军报》在北京创刊。
1956年1月28日 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1956年2月16日 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发出《一九五六年四月一日起出版的图书一律加印统一编号》的通知。
1956年2月18日 文化部发出《全国杂志、书籍定价标准的通知》。
1956年9月3日 9月3日至9日,新华书店总店和国际书店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图书发行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
1956年10月 为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鲁迅全集》注释本开始分卷出版发行,全书共10卷,於1958年出齐。
1956年12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开始分卷出版发行,全书共50卷,於1986年出齐。
1956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101家,其中中央级54家,地方47家。
1956年12月 1954年至1956年,全国私营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按照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改造的政策,开始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基本完成。
1957年3月 《沫若文集》(17卷)开始由人民出版社分卷出版。
1957年4月7日 4月7日至16日,文化部副部长陈克寒率中国出版代表团参加在民主德国莱比锡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版业会议。
1957年6月24日 蒋介石著作《苏俄在中国》中文本在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出版发行。
1957年10月16日 台湾当局统计,台湾出版业居亚洲第二位。
1957年12月2日 国务院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1957年12月4日 文化部整风领导小组发出《关於精简机构下放干部问题的通知》。随後,出版界有不少人员下放。
1957年12月 黎锦熙主编的《汉语词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57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103家,其中中央级55家,地方48家。
1957年 中国大陆开展“反右派斗争”,出版界有一大批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分别受到开除公职、劳动教养、开除党籍的处分。
1958年1月6日 文化部发出《关於处理反动、淫秽、荒诞书刊图画问题的通知》。
1958年2月25日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
1958年3月10日 3月10日至15日,全国出版工作跃进会议在上海举行。
1958年3月 《茅盾文集》、《巴金文集》、《叶圣陶文集》开始分卷出版。
1958年4月29日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发出联合通知,推行第三批70个简化汉字。
1958年6月1日 中共中央主办的《红旗》半月刊创刊。
1958年7月5日 文化部发出《降低书籍定价,并将一般书籍和课本的定价标准改为参考标准》的通知。
1958年7月14日 文化部颁发《关於文学和社会科学书籍稿酬的暂行规定草案》,自8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两地有关出版社试行。
1958年9月15日 9月15日至10月19日,文化部、教育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出版工作会议。
1958年9月19日 全国国报纸书刊印刷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1958年10月10日 文化部发出《关於北京各报刊、出版社降低稿酬标准的通报》。
1958年10月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的《地方戏曲集成》开始分卷出版。
1958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95家,其中中央级48家,地方47家。
1959年2月11日 《文艺报》开辟读者讨论专栏,讨论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1959年3月7日 3月7日至23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少数民族辞书工作会议。
1959年3月24日 文化部发出《关於降低稿酬标准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指出1958年10月10日关於降低稿酬一半的倡议推行後所出现的问题。
1959年3月30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於报刊书籍出版发行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指出出版物的发展必须根据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必须首先注意质量,考虑其实际效果等。
1959年4月 柳青著长篇小说《创业史》开始在《延河》杂志上连载发表,不久即成书出版。
1959年5月11日 文化部发出《关於提高书刊印刷质量的通知》。
1959年5月18日 文化部发出《图书进发货试行章程的通知》,以改革图书的进发货工作。
1959年6月29日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联合发出通知,推行第四批92个简化汉字,连前已公布简化汉字共517个。
1959年6月 在舒新城的倡议下,《辞海》开始重新修订。
1959年7月31日 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开幕,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率中国出版代表团参加。中国送展的展品获得金质奖章10枚、银质奖章9枚、铜质奖章5枚。
1959年8月14日 近现代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在上海逝世。
1959年9月 点校本《史记》由中华书局出版。
1959年10月19日 文化部发出《关於北京、上海两地有关出版社继续试行(关於文学和社会科学书籍稿酬暂行规定)的通知》。《通知》决定自1959年11月1日起,继续试行1958年7月14日发出的稿酬规定。
1959年10月 人民出版社先後出版“建国十年优秀创作”作品几十种。
1959年11月13日 桂中枢发明的中文照相排字机、速记机、编译电报器、电动电码盘和中文字典,在台北开始展出。
1959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96家,其中中央级46家,地方50家。
1959年 中华书局影印出版《永乐大典》730卷。
1960年1月19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开会讨论有计划地出版中外文化遗产问题。会後起草《关於加强和改进出版中国古籍与翻译出版外国学术和文艺著作问题的意见》(草稿)。
1960年4月22日 为纪念列宁诞生九十周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选的《列宁选集》(一至四卷)。
1960年10月1日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发行。
1960年10月11日 中共中央批转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关於废除版税制、彻底改革稿酬制度的请示报告》。《报告》建议废除按印数付酬的版税制度,一律按作品的字数和质量付一次稿费,重印不再付酬;专业作者由国家给予工资和福利待遇。
1960年10月28日 著名出版家舒新城在北京逝世。
1960年11月18日 由香港三联书店、新民主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图书展览”在香港开幕,为中国大陆出版物在香港的首次大型展览。
1960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79家,其中中央级30家,地方49家。
1961年1月14日 1月14日至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共中央随即布置调整出版工作,开始整顿出版社。
1961年4月11日 4月11日至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开始筹划大专院校文科教材的编选工作。
1961年4月13日 文化部发出《关於对历年出版的图书进行重点清理的通知》。
1961年4月 大型科学普及读物《十万个为什麽》开始出版。
1961年6月22日 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宋代所辑的上古至五代事迹的类书《册府元龟》。
1961年7月4日 《宋司马光通鉴稿》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
1961年11月10日 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长篇小说《红岩》开始在《中国青年报》副刊连载,不久即成书出版。
1961年12月15日 《藏汉大辞典》编纂完成。
1961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80家,其中中央级30家,地方50家。
1962年1月4日 中华书局在北京举行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会。
1962年4月16日 4月16日至5月3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图书发行工作会议,着重交流和研究缓和图书供需矛盾的办法。
1962年5月24日 文化部发出《关於恢复一九五九颁发施行的稿酬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自本年5月1日起,恢复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相结合的稿酬办法。
1962年8月19日 《中国丛书综录》由中华书局全部出齐,为中国历来收录最广泛的古籍目录书籍。
1962年8月 刘少奇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经修订後由人民出版社再版。
1962年11月21日 蒙古史诗《江格尔传》首次译成汉文。
1962年11月 文化部出版局起草《出版社工作条例试行办法草案》。
1962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79家,其中中央级31家,地方48家。
1963年2月12日 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影印本《乾隆抄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出版。
1963年5月20日 5月20日至6月6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文化部联合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出版工作会议,着重讨论科学技术出版工作的方针任务、出版规划等问题。
1963年7月 台湾《皇冠》杂志发表琼瑶第一部自传式长篇小说《窗外》。
1963年8月8日 文化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发出《关於改进科学技术书籍发行工作的通知》。
1963年9月10日 文化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发出《关於科学技术书籍采用现行文学和社会科学书籍稿酬办法的通知》。
1963年9月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63年11月 香港书籍文具业公会举行首次图书文具展览。
1963年12月24日 中国外文书店在北京设立。
1963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78家,其中中央级30家,地方48家。
1964年1月1日 《毛主席诗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文物出版社同时出版。
1964年1月14日 1月14日至31日,文化部召开农村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
1964年5月20日 5月20日至6月8日,文化部召开全国农村图书发行工作会议。
1964年6月25日 文化部召开全国印刷工作会议。
1964年7月10日 《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及乙种本两书在全国发行。
1964年10月27日 文化部发出《关於暂行停付印数稿酬的通知》。
1964年11月18日 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标准的印刷体。
1964年11月 《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由中华书局全部出齐。
1964年12月21日 文化部发出《关於改革稿酬制度的通知》,决定废除印数稿酬,只按字数一次付酬,再版不再付酬。
1964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84家,其中中央级36家,地方48家。
1964年 本年,外文出版社用21种文字出版以毛泽东著作和政治理论读物为主的图书341种。
1965年1月30日 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出《关於统一汉字铅字字形的联合通知》,并附送《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共有印刷通用宋体字6196个。
1965年3月4日 文化部发出《关於一九六五年做好〈毛泽东著作选读〉出版工作的通知》,要求把毛泽东著作的出版、印刷和发行作为出版工作的首要任务。
1965年3月 中文版《读者文摘》开始在台湾和香港发行。
1965年11月10日 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随即印成小册子,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1965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87家,其中中央级38家,地方49家。
1966年1月3日 中共中央批转文化部《关於进一步降低报刊图书稿酬的请示报告》。《报告》认为书籍和报刊的稿酬标准仍然偏高,不符合文化革命的要求,必须进一步降低。
1966年4月1日 中国出版界开始执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的《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国家标准(编号GB788-65)。
1966年5月15日 5月15日至22日,中国出版界参加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图书展出活动。
1966年5月1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中国大陆从此进入“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出版事业遭受严重摧残。
1966年8月 中共中央决定加速大量出版毛泽东著作。文化部为此召开全国毛泽东著作印刷发行工作会议,制定1966年至1967年印制《毛泽东选集》3500万部的计划。本年底,中共中央又决定1967年印制《毛泽东选集》8000万部。
1966年11月12日 为纪念孙中山诞生一百周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孙中山选集》和《宋庆龄选集》。
1966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87家,其中中央级38家,地方49家。
1967年1月19日 文化部被“造反派”夺权,出版局的工作陷於瘫痪。
1967年5月 5月初,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成“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负责管理有关毛泽东著作出版工作。
1967年5月 《毛主席语录》14种外文版由外文出版社翻译出版。
1967年12月 中国大陆出版《毛泽东选集》各种文版共8600多万部,《毛泽东著作选读》4750多万册,《毛泽东诗词》5700万册,《毛主席语录》3.5亿册。
1967年12月 从1967年至1970年,因“文化大革命”情况混乱,绝大多数出版社停业,各年出版数字难以统计。
1968年8月 “首都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委员会也在此前後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毛泽东著作和其他图书的出版工作。
1968年9月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 )袖珍合订本出版。
1968年11月 1966年至1968年11月底,中国大陆共出版发行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各种民族文版的《毛泽东选集》1.5亿多部,《毛泽东著作选读》1.4亿多册,《毛主席语录》7.4亿多册,毛泽东著作的各种汇编本、单篇本近20亿册,《毛主席诗词》9600多万册。
1968年12月30日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示在文化部成立业务组,管理有关业务和出版工作。
1969年3月 “首都工人、解放军驻文化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指挥部”成立生产组,负责管理文化部在京直属出版单位的出版业务工作。
1969年6月 《毛泽东选集》英、法、西班牙、日、俄、越、缅、泰、印尼文版第一至四卷全部出齐。
1969年8月 8月至9月,文化部及其直属出版单位的工作人员,除少数留京外,全部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各地出版工作人员也纷纷下放“五七干校”或工厂。
1969年10月 《毛泽东军事文选》已用8种外文出版,《毛泽东论人民战争》用21种外文及世界语出版,《毛主席的六篇军事著作》用4种外文出版。
1970年5月 国务院批准成立“出版口三人领导小组”,下设办事组、政工组、业务组。
1970年10月 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与“出版口三人领导小组”合并成立“出版口五人领导小组”,直属国务院值班室领导。
1970年 自1966年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出版各种文本(含汉文、盲文、5种少数民族文、36种外文及世界语)的毛泽东著作42.06亿册,毛泽东像和单张语录62.27亿张。
1971年3月15日 3月15日至7月22日,国务院“出版口”在北京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
1971年4月2日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示,由中华书局负责组织,恢复整理校点《二十四史》及《清史稿》。
1971年8月 国务院发出《关於收集、翻译、出版世界各国历史书籍的情况的报告》。
1971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46家,其中中央级17家,地方29家。
1972年5月4日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共4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2年12月23日 北京纸张供应站与中国印刷器材公司合并为中国印刷物资公司。
1972年12月 本年,出版部门的一批老干部开始得到解放和使用。12月,“出版口”又从“五七干校”调回一批人员。
1972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51家,其中中央级22家,地方29家。
1973年6月26日 国家计划委员会转发“出版口”《关於图书定价试行标准的请示报告》。
1973年7月 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後改称国家出版局)成立,直属国务院。
1973年9月 严文井、王仿子率中国出版印刷代表团赴日本参观访问。
1973年11月20日 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商业部联合发出《关於进一步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意见》。
1973年12月20日 国务院批准国家出版局制定的《一九七四──一九七五年印刷技术改造规划》。
1973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65家,其中中央级29家,地方36家。
1974年11月4日 11月4日至12月19日,国家出版局在北京召开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翻译出版规划座谈会。
1974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67家,其中中央级33家,地方34家。
1975年1月5日 1月5日至13日,国务院科教组、国家出版局在天津联合召开翻译联合国文件座谈会。
1975年5月23日 5月23日至6月17日,国家出版局、教育部在广州联合召开中外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座谈会,制定1975年至1985年出版中外文语文词典160种的十年规划。
1975年9月1日 9月1日至5日,国家出版局在上海召开编写《汉语大词典》的座谈会。
1975年10月11日 10月11日至29日,国家出版局在长春召开全国书刊装订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会。
1975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75家,其中中央级39家,地方36家。
1976年4月23日 4月23日至5月10日,国家出版局在济南召开鲁迅著作注释工作座谈会。
1976年7月 经校勘後重新排印的《鲁迅日记》出版。
1976年8月 新版《鲁迅书信集》出版。
1976年10月8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於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及以後各卷和筹备出版《毛泽东全集》的决定。
1976年12月 截至本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出版社75家,其中中央级40家,地方35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