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icky_yyq(Ricky-Q)
整理人: nody(2002-03-04 22:37:15), 站内信件
|
建筑论坛广州2002暨ABBS迎新春同乐会(会场录音整理)
主办单位:《建筑技术及设计》杂志及ABBS建筑论坛
赞助单位:贝思出版有限公司、广东建宏陶瓷、上海震旦办公家具
大会主持:关鸣
有主题发言嘉宾:陶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王中石(集美 B组 总设计师)
卢瑟夫(广州名舍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总设计师)
录音整理:赖慕珊
主持人:(2002年建筑论坛暨新春同乐会开始)1月29号,非常普通的日子,而且是星期二,很多设计公司,、设计院都还在赶图,很感谢大家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这个聚会。
这个交流会请的主要是一些广州少壮派的建筑师及设计师,而没有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建筑大师,之所以这样,是希望大家能以比较平和的心态与积极的态度一起进行学术上的交流。
陶郅(第一位有主题发言嘉宾):最近做了几所大学的投标设计,所以也顺理成章在这里谈谈大学的规划设计。
关于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这一块好象一直都只是学校设计院在做,而被其他的设计院与设计公司忽略,其实我认为大家应该一起注意,一起参与,这也是今天我为什么要就大学的规划设计与大家进行一些交流。
大学校园建设的概念在中国大概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这从清华、北大最近的建校百年校庆纪念可见。而国外,则从中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了。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大概可分为4个阶段,上世纪初北大、清华那一批算是第一个启蒙阶段。但它们建校的起点非常高,至今看来,很多后期建设的学校也还没有超越它们。第二阶段应该是49年以后所谓的院校调整。这一时期的校园建设,是苏联式的。文革时期基本就没有明显的建设出现,那么,第三阶段,就到了80年代文革以后,当时国内的经济正位于崩溃的状态,因此这阶段只是在原状态下见缝插针,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新生,但是这种填充式的增建、扩建却对老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现在这个阶段高校的发展也并不是那么乐观,尤其是广东,是比较滞后的,南京已搞了三个大学城,有两个已基本成型,而其他地区则大概要在5年以后才能进入较为正常的水平。
在以前,大学纯粹是灌输知识的机器,是一个工业领域的概念。到了当代,大学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偏重点应该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我们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还只是片面,局限的,此外还要肩负文化发展的职能,这就是所谓的健全人格,它包括荣誉、尊严、祖国的概念与美育的概念,所以现在对大学校园的要求就比较高了。不止是功能性,也不止是求知的过程,而且是求善、求美,并且让学生在大学的期间得到生活的体验,是通才培养的过程。这便直接影响到大学规划设计的概念。
老校区的规划,其功能主义表现在学生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组团尽量求方便,文科、理科、医科等各自独立,这样十分不利于交流。现在的要求是要有功能的穿插,通过规划把线路动起来,让学生在线路运动中进行交流。大学校园设计要以人为本,就是让学生得到一个体验的过程。大学给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比上课重要,因为学生可以在家里自学得到课堂上的知识,但大学生活的体验是学生在家里无法体会的。因此现在比以往重视校园公共区域的一块,例如教学楼、体育馆、人文学院等。而且以往的思考方式是人文的那一块活泼,理工的那一块理性,现在我们则在反思能否让它们相反互动。
(接着是陶先生结合投影仪与大家讲解他所做的案例)
王中石(第二位有主题发言嘉宾):我拟定的主题是谈谈本土文化的设计,这个主题似乎比较保守,并且不那么开放。设计在我们中国的概念,往往是要做一个全新的东西,就是大破大立,这是一贯的做法。那我们当前是否能重新思考一下不破而立呢?我们能否在做一个新的东西时,跟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机的联系起来,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再延续、再发展呢?这是我比较赶兴趣的课题。也为了轻松的与大家有所交流,所以我准备结合我的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设计作品(例如美术馆、星海音乐厅等)就此主题,与大家交流、分享,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关于本土文化的设计是全球化的一种反思,就是如何让一些本土熟悉的元素融入到21世纪的设计当中,当然这未必是一个主流。但是,我们的业主在要求让建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往往会希望不要与西方雷同,让自己的东西没了根。这是最初引发我对本土文化设计的思考。在建立物质空间的同时,精神空间也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只有存在这种内涵,才能让空间有它的精神性,才能让空间跟人与人之间交流。我们在做美术馆的时候,就是希望融入这种概念,探讨如何用抽象性的方法,把传统的元素、理念(像传统建筑中的屋檐、我们熟悉的地域光线的感觉、空间的架构,还有一些内空间的概念等)提取出来,融入到我们现代的空间里面,让观众有所联想,有所共鸣。
我们在做设计时,往往以西方的概念去考虑问题,我们的传统到当代好象已不再发展了,这样我们的精神性、生活流,整个城市的外幕怎么去跟当代设计融合?这是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要从精神的概念去提取我们传统的文化,这也是我尝试探讨的出路。
(接着是王先生结合投影仪与大家讲解他所做的案例)
会场提问:我想提几个问题,首先,在做设计时,我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有理想、有方向、有精神的设计在遇到一些精神素养不那么高的甲方时,你怎么表达,他都想象不到实际的效果,即怎样与甲方沟通的问题。另外,就是精神与方案挂钩的问题,怎样用比较有效、接生的金钱去营造这个精神空间?还有,精神的元素怎样做到整体性,而不是松散的堆砌?
王中石答:关于第一个问题,在设计领域是一个老调的问题。首先一个好的作品,也需要有一个好的客户,这是双关的。至于这个客户能否开发至你想达到的水平或目标就涉及到方法了,就像做写字楼,设计往往很注重使用功能与企业形象,能做到这两点,甲方其实就已经满足了。假如我们做这个项目时,有意识的让客户介入这个文化契机,我们就能去运作这个项目了,这跟甲方的沟通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至于金钱的投资问题,怎么确保我们的项目既有文化的含量,也有能够实施我们设想的物质条件呢,我们除了针对精神概念外,从材料构造上也需要强化这种地域性。我刚才介绍的案例中,实际上就用了大量本土的材料,只不过在加工与实施的过程提升它的素质。我想这样就比做一个五星级的酒店要省钱了。
还有设计元素怎么统一的问题,我刚才举例强调用抽象性的方法去做,就是要把它们结合在一个纯洁的空间里。这就是怎么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形式过强往往就会抑制了设计。
会场赵:在国内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在国外整个潮流取向都以中国(如明式)的风格为修改或修正的状态下,国内的很多业主反而很排斥沿用中国传统的元素。这我觉得很意外。另外,象SOM设计的上海波特曼饭店,也跟王先生的手法很相象,以后现代的手法,把廊柱、大拱门留下来,然后简化。我认为值得思考的是传统的元素除了用简化的方式,或者从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方面出发以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式这对中国的室内设计或者建筑来说是一个考验。
王中石答:这位先生的看法,其实就是中国一致向外学习所带动的一种思潮。也就是我们有时候探索的我们的主流文化是什么的问题。我觉得中国的经济还没到达主流文化能够形成的阶段,但工作还是要去做的。假如不做,不思考,完全按照西方主流文化的原则去平衡我们的设计,也许多年以后,我们的东西就会存在更多的问题。像新加坡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全球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它非常的现代化,但是它没有地域性,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今天围绕它向大家提出的问题。
会场提问:现代西方建筑与现今比较流行的做法,是采用一些不锈钢、铝塑板、玻璃等一些比较现代的材料,也是未来的趋势。但是要保留中国传统的东西,能不能用中国传统精神方面(像儒家、道家)的思想来渗透在材料中去做这些契机呢?
王中石答: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关于精神性的提炼。实际上假如我们在一个空间里融入了精神以后,那么在材质的表现上是可代替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材质的流行性。精神性的构造固然重要,但是回到传统中房子的架构到了今天是否还适合人们的居住与使用,这也值得我们去考虑。我们在过去的传统里面,怎样去提取这种精神性,然后融入到我们现代的功能里,这才是最重要。因为任何设计都是为人的使用服务,只有很好的满足了使用的功能,这种精神的享受,才能带动起来。
会场提问:我看到您的作品里有一些从传统建筑剥离出来的符号,但这种符号会不会给人一种片段感或者说是碎片的感觉呢?我们如果这样把它融入到现代建筑里,会不会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文化的记忆也逐渐变得破碎?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当所有这些符号都用过以后怎么办?我们又怎么创造一些真正属于中国的符号?
王中石答:这里有一个阶段性的问题,我们在过去的传统建筑里(至少在民国以前),它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固化的中国形式,今天之所以提出延续的概念,因为我们也在做这个工作,我们希望能够在延续性方面再跨进一步。其实我们所做的正如大家看到的都是现代的空间,这种空间是适合我们现代去使用的,我们可以把它附加成一个中国式的或者欧陆式,我们之所以希望回到一个传统文化上面让它再发展,无非就是希望能够找出一种契机来,而你刚才提出的是否能马上研究出一种适合当代的建筑架构,或者一种空间符号,这就需要大家的努力,而且大家也不要忘记,我们所说的传统,过了许多年以后,再看我们大家所做的东西,也许就是传统的东西。因为传统是在发展的,所以我们每做一步,都是一个台阶。
会场提问:我觉得现在我们最地域化的设计不是讲成果,而是讲中国或者说是广州有很地域化的设计行为存在。就像三两天要赶出一个方案,于是便东抄西抄的把一些东西搬下来,像王先生这样的高手当然不会,但这种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在我国加入WTO后,您怎么看我国的设计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呢?
王中石答:赶方案这种状态我们也曾试过,我也跟关鸣(主持人)讨论过这个话题,他也不提倡这么干,但我们的客户不饶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在做珠岛宾馆的时候也这么赶,从接任务到任务完成(从出方案到施工完成),都在三个月内。是非常赶的。我想关键在于你平时是否就已考虑这些设计问题,不然的话设计可能会与项目脱节,因为这么赶的话你想要翻资料抄袭也来不及了。
主持人:我记得两年前与王先生聊天时就讨论过这个话题了。就是王先生的作品并不多,但是都很精致,我说那些业主是怎么要求你的?在时间压得很紧的情况下,他是怎么认可你的东西呢?他当时就跟我说是因为他非常坚持自己的东西。当时王先生还没有现在这么出名的,但在他的坚持下,近两年来已操作了好几个大型的项目了。其实甲方要求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怎样的效果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多了,你没办法因为你要适应市场的周期。因此最重要的是你要相信自己,只要你有足够的水平能说服对方,那么我想业主最终也会认可你的好的东西的。当然如果甲方没有这个认可的水平就难说了。
(会场大笑)
会场提问:我想向王先生请教关于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像我们有时外出旅游,到了一个乡村,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的某个地方,因为它带有某个区域的特征,如典型的福建、徽州、东北等建筑。但我到了城市就看不出它的特征,因此我担心将来像成都、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会不会没有了它自己的城市个性。即使是乡村,一部分人富起来了,他在土房子旁盖一个新房子。然而这个房子到处都是一样的,都是条形砖或者是马赛克等模式,你怎么看待这种状态呢?我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引导这种发展呢?
王中石答:我觉得这跟设计师的努力很重要。现在每个城市都呈现你刚才所形容的那种一体化的概念。中国的这种趋势是因为每个城市都在太短的时间内迅猛发展。关于这种往下走的统一标准,(唔我想对于这点像刚才研究规划设计的陶院长应该更有发言权),而就我们室内设计而言,我觉得尽量利用本地资源这是我在做美术馆等项目时的一种体会,这种做法反而会获得公众的认同。很多时候在项目完成后,国外的专家来参观,也非常欣赏这种方式。就如我们不一定非要用意大利的石材才能做出一个好的空间,这是每个设计师都应该努力是事情。
(待续)
---- 一天到晚不爱睡觉的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