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教育工作者>>☆【燃烧的蜡烛】☆>>▲▲▲紫藤! 专集▲▲▲>>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主题: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发信人: pmrf(紫藤!)
整理人: juhm(2004-06-21 23:20:01), 站内信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兼顾到德育,并努力使其取得显著的成效。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由此可见,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丰富的知识,还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包涵着的浓烈情感因素,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以此来进行德育。
    (一)、树立强烈的利用德育因素的意识
    面对培养新世纪人才这一历史重任,老师们必须要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把培养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又有丰富科学知识,较强适应能力的新人视为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牢牢记住,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这样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德育,克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的随意性。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只是将全部心思花费在讲授知识上,把激情澎湃、优美生动的课文讲得枯燥乏味,没有利用德育因素进行德育的意识。这样就造成了脱离语言教学,支离破碎地肢解课文,来进行空洞说教。使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产生严重错位,失去了其原本形象感人的魅力,并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的时候,先列出一大堆生字词让学生去注音、查字、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写段落大意。而没有去分析文中最能表现董存瑞革命精神的字、词、句、段。最后快结束课的时候才很笼统地直接提出本文表现了董存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位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树立进行德育的意识。他的德育随意性造成了文章的架空分析,使原本充满激情、感染力的文章变得苍白无力,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性。
    (二)、掌握语文课实施德育的特点
    在语文课中进行德育,我们不能搞教条化,使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公式化地用某种固定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如: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蕴含着深刻德育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悟出其中道理;通过多读,在教师的正确点拨下体会文中的情感;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及影视欣赏等途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准确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德育因素并不是很明显易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细心阅读、精心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如《避雨》一课中,对那位女气象员教参上只讲她是一位认真钻研气象的气象员。但是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认真地阅读就会发现,从文中的许多细节描写中都可以看出女气象员对这场宝贵的春雨饱含着很深的感情。这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家乡农业生产的姑娘。经过自己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我们在讲这一课的细节描写时就可以适当地融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教育了。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德育到位

    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使教学中的德育到位。那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使德育到位呢?
    (一)时代背景介绍,搭桥铺路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授《再见了,亲人》这编课文时,有许多学生都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自愿军是什么。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人民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自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这样,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学生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自愿军归国会产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的之情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巧妙设计问题,深化认识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亚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例如可以提问:“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四)适当延伸课文,拓宽思路
    联想过程就是悟性的产生、运作的过程,也是思维逐步深化的过程。有些课文的教学在老师的启示下,对其情节的发展教师可以把它适当地延伸。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语文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宽并提高对课文的认识。在《我的心事》一课,当学生已经认识到大林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因为他没有及时履行自己的诺言而感到内疚,为失去履行诺言的机会而懊悔时。他们同样会为大林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感到惋惜。这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情节发展,以续写的方式命题让学生写作文。这样在作文中,学生就会为文章补叙出一段段生动的情节。这样做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更净化了他们的灵魂,起到很好的德育作用。

    三、针对学生实际,恰如其分地实施德育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思想状况和道德行为与过去的同龄儿童相比有了许多不同的地方。如:自我中心思想比较强烈,好支配别人,事事要别人听自己的;易妒忌人,很少想到关心他人;独立性差;即挑食又挑穿,随意浪费等等。这就注定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的时候要结合他们的心里发展特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实施德育。如有一位叫龙彪的同学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久治不愈,家贫如洗。六年级的老师在讲《穷人》这一编课文时,重点讲授课文主人公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抱养孤儿的感人事例。同学们学习完这编课文后深受教育。六(1)班的班长李丹想起老师曾说过读二年级龙彪同学的困难,由于她深受桑娜善良、同情别人行为的启发,于是就跟同学商量代表班委会写了一份题目为《献爱心救救小龙彪》的倡议书发给全校师生。在他们的倡议下,全校师生立即行动,共捐款3000多元送给了龙彪同学。他们这一动人的事迹还被《湛江日报》报道了。

    另外,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想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注意到正确认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重要性,想方设法使课堂内外做到有机结合;充分认识到“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在教育学生之前先让自己受到教育。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就要多下工夫进行研究。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这是我的毕业论文一稿,各位老师给点意见参考好吗?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