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ifu518518(yifu518518)
整理人: clove(2002-02-06 15:18:57), 站内信件
|
六
第五类 以叔孙通、司马相如、冯道为代表。他们也许对社会与时代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尤其是,对人类自身需要的了解更透彻。他们原来也许也关心时代和人民的命运,但后来认识到社会与时代的弊端非自己的力量所能改变,只有适应才能生存,只有顺从才能发展,才会有自己的一点贡献。自己的那点学问与才华,实在算不了什么,同浩大的时代洪流相比,太渺小太脆弱不堪一击。他们能作的,就是和社会与时代容为一体,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一些自我,尽量多做一些事情,至少是不整人不害人,失去起码的良心。所以,我对他们的行为,既尊重又理解。
叔孙通,生卒年不详。秦时以文学被朝廷徵为待诏博士,想来在当时有点名气。陈胜吴广起兵叛乱时,秦二世召集儒生博士研究对策,大家都说他们该死,没有赦免的理由。秦二世听了不高兴,而且发怒。似乎叔孙通理解秦二世的心思,赶忙说,他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已经成为一家,如果毁去郡县的城防守备,把武器销毁了,向天下表明不再用兵,愿和人民一道安享太平,况且现在有贤明的你领导,有公正的法律颁行天下,人所共知,假如人人都忠于职守尊重朝廷,执行国家的政策与法令,还有谁敢于反叛呢?陈胜与吴广,虽说是群盗,其实不过是乌合之众不值一提,只须郡县逮捕就行了,没什么可忧虑的东西。他的这番说法正好满足了秦二世的虚荣,秦二世听了很高兴连说好,奖给他二十匹帛一袭衣。等他出宫回到宿舍时,大家都指责他说,先生说话怎么不讲实际呢,这不是面谀麽?叔孙通回答他们说,你们不知道啊,如果我不这样说,我还有命麽,你们还有命麽?说完后,他收拾起东西就逃亡了。由此而知他对当时的社会以及秦二世本人有何等深刻的了解。然后他追随项梁,项梁兵败,追随楚怀王。到汉王刘邦入彭城,他立即追随刘邦。从他的这些行踪里,你不得不赞赏他的眼力,确信他对“良禽择木而栖”的古训理解深刻运用自如。刘邦没有文化是个粗人,看到他穿一身儒服很不高兴,有点厌恶的样子。他理解刘邦的情感,为表示对刘邦的尊重或照顾刘邦的面子,他立即把儒服换为楚服,同大家一样,这样刘邦就高兴了。刘邦之所以高兴,是因为叔孙通理解他的心思,故意表示顺从满足他的虚荣,这同当年对付秦二世的手段没有区别,可惜的是刘邦不知道。叔孙通追随刘邦时,带有弟子儒生一百多人。对他们的前途,叔孙通好象一直没同刘邦谈起过,反而尽说些绿林好汉英雄豪杰的事情,好象全不关心他们的命运,因此他们生气了,背地里都骂他。他听到后没生气,只是对他们说:“汉王现在正冒着生命危险浴血奋战争夺天下,你们能参加战斗麽,能去冒死拼命麽?所以我才先同他说消灭敌人攻城略地的事情。你们耐心点等待着,等仗打完了,我不会忘记你们的。”后来刘邦拜他为博士,称稷嗣君,也算对他的尊重。到刘邦统一天下成为皇帝时,将领们争功吵得一踏糊涂,甚至于到了拔剑相拼的程度,连刘邦也不知如何处理了。 叔孙通觉得机会来了不可错过,赶紧对刘邦说:“我们儒生虽然是文人,不能战斗而立功,但对于巩固战斗的成果,治理国家还有些办法。现在我愿意并请你允许,让我带着弟子,再徵召一部分鲁地的儒生,起草礼仪和制度,规范大家的行为,你看行不行?”刘邦答应他试一试。于是叔孙通到原来的鲁地去挑选儒生,选了三十多人。有两位不愿跟他走,并且对他说:“你迄今为止已经投靠了十个主人,都竭尽阿谀奉承求得亲贵,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尸体还没来得急掩埋,伤员还没有恢复,又想制定礼乐。你知道不,制定和享受礼乐,要施行德政百年以后,国家真正的太平昌盛后,才有资格。你的行为,我不忍心跟着做;这行为不合古训,我不去。你走你的,不要玷污我。”叔孙通听后没生气,反而笑着说:“象你们这样真是迂腐啊,不知道适应时代的变迁!”其大度与善于应对由此可见。叔孙通带着弟子儒生起草完后,又认认真真练习了一个多月,才报告刘邦正式施行。礼仪一完,刘邦大喜,非常高兴和满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为此,高兴之中刘邦拜叔孙通为太常,赏黄金五百斤。叔孙通接受任命和赏金后,不失时机地向刘邦推荐自已的弟子。刘邦接受推荐,将他们全部任命为郎官。叔孙通罢朝回去,给弟子带回好消息,又把五百斤黄金分给他们。他们高兴了,都说:“我们的老师真是圣人啊,知道时代需要的关键。”后来叔孙通晋升为太子太傅,成为太子的首席老师。刘邦想要撤换太子,叔孙通立即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从公的方面讲,他可能意识到天下也许由此而造成混乱;从私的方面讲,太子都撤换了,他这个老师还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于公于私都要反对,要全力阻止,以至于他的进谏达到了以死相许的程度。好在后来张良联合商山四皓劝住了刘邦,保住了太子的地位。因此到惠帝即位,叔孙通仍然享有尊崇,调任太常,掌管皇族和制定宗庙仪法。他的这些与时代同步的行为,连太史公司马炎也不得不赞赏,称他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
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少年时代好读书击剑,其父名之为犬子,因为羡慕蔺相如的为人,改名相如。青年时代为郎官,景帝时出任武骑常侍,看到没机会,又不愿过碌碌无为的生活,因而显得郁郁寡欢。听说梁孝王喜文,喜欢同文人交往,而且邹阳枚乘等等小有名气的文人都在那里,相如就以病辞官,跑来追随。同文人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时光的确很快乐,无忧无虑衣食不愁,于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写下著名的<<子虚赋>>。梁孝王死后,相如没有官职,又找不到适合的事情做,只好回到故乡成都来。这时他的家道已经中落,而且十分贫困了。他无法养活自已,只好到临邛去,依附在那里作县令的朋友王吉。作为朋友,王吉待他很不错,甚至是恭敬加小心,生怕伤了他的自尊心。临邛有很多有钱人,卓王孙和程郑最富,两人商量好招待他,请县令作陪。酒喝得差不多了,相如一时高兴弹琴自娱。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异常美丽,才华出众,刚死了丈夫回家寡居,同样喜好和精通音乐。也许相如来到临邛后就听说了这些,对这女人产生了好感,弹琴的时候,心情既轻松又愉快,突然间想到了这女人,说不定她就在附近的哪间屋子里,从这里传出去的琴声她能够清楚地听见。于是不知不觉中,他好象既有意又无意地弹出了一曲<<凤求皇>>。正好文君从这里经过,听到这优美而寓意深刻的琴声,禁不住停下来,站在窗外边,从窗外往屋里望,恰好就迎住了相如的目光。两人目光一相遇,立即读懂了对方,都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欲望,由此相如明白了,罢宴回署后,用重金收买了文君的丫环,向文君表达了自已的心愿。于是文君下定决心,当夜就悄悄跑出来投奔相如,回成都同居。卓王孙第二天就知道了,生很大的气,大怒说:“女儿如此不争气,即使我不忍心杀,也不给她一分钱!”过一段日子后,也许是太穷,相如在临邛得来的馈赠快花完,文君觉得不快乐,对相如说:“长卿,我们还是一起回临邛。随便从兄弟那里借一点,也够我们生活,何必呆在这里受苦呢?”于是他们返回临邛。也许是无法,也许是故意,把车马全卖了,买一家小酒铺,文君当炉,相如涤器,做起生意来。卓王孙当然又知道了这件事,感到是一种羞耻,闭门不出呆在家里生闷气。兄弟和朋友来劝他,说:“你有一男两女,又不是没有钱,现在文君已经失身跟了相如,相如现在故然厌倦了官场的生活,虽然穷困,但人才卓绝足可以作为文君的依托,说不定哪天高兴了时来运转了,又发达了呢?况且还是县令的好友,我们不看相如的面子,也要看县令的面子啊,又何必如此羞辱他呢。”不得已,卓王孙给文君家僮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原来出嫁时置办的衣被财物全给她。得到这些后,文君和相如又回成都来,买田买宅过起富人的生活。到后来,皇帝偶然间读到<<子虚赋>>,大为赞赏,感叹自已生得太晚不能同有如此才华的古人相识。皇帝身边有一个侍从,恰好也是成都人,知道<<子虚赋>>是相如所写,于是立即向皇帝推荐相如。皇帝立即把相如召到京师来,天天留在自已的身边,亲密异常。有一天陪皇帝去打猎,相如一时手痒又写一篇<<天子游猎赋>>,那华美的词章,奇妙的构思,让皇帝赞叹不已非常高兴,立即拜相如为郎官。不久后,因为西南少数民族有点不安定,拜他为中郎将派他去安抚。于是相如衣锦还乡回到成都来,受到家乡官民异常热烈的欢迎,太守郊迎,人民以他为荣,卓王孙和临邛的富商们争献牛酒以得欢心。到这时,卓王孙突然发现原来自已是错了,谓然而叹息,觉得自已把女儿嫁给他太晚了,为给他以补偿,又分了许多财产给文君,与儿子一样的数量。相如安抚平定少数民族后,回到京师报告给皇帝,皇帝又大悦,依然天天在一起。后来有人揭发相如有受贿的行为,相如因此暂时失去官职。一年多一点,皇帝又想到他,好象觉得少了相如的陪同日子没法过,把他召回来,任命为郎官,留在自已的身边。最后相如人老了生病了,不能陪皇帝游玩了,只好呆在自已的家里,一边养病一边过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皇帝不放心,害怕他生病不理事,把写的书弄丢了,赶紧派人去要书。皇帝派的人赶到他家,他果然已死,而且没有书。问他的妻子卓文君,文君说:“长卿本来就没有书,经常写书,但写好就被人拿走,所以没有书。不过长卿临死时专门写了一卷书,说有使者来要书,你就拿给他,说没有其他的书。”这一卷遗书,专谈皇帝封禅的事情,皇帝看后,更加看重他,称他为异人。
冯道,字可道,景城人。少年时代纯静好学,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不以贫困为耻辱,除奉养双亲外,以读书写作为乐事。天佑年间,草莽武夫刘守光听说他的大名,任命他为幽州掾。也许他对当时的形势太了解,看得太清楚,上级的行为往往又不对路,心里就急,就常常以利害得失劝刘守光,想不到伤了刘守光的自尊心,一怒之下将他下狱。幸好有人来救他,才免于一死。后来刘守光果然兵败,他逃归太原。唐监军使张承业收留了他,让他做巡官。后来张承业看重他的文章和操行,待他很不错,推荐他为霸府从事,到太原府作书记。唐庄宗似乎也看重他,凡是军国文翰全交他处理。有一天,庄宗帅军与梁军作战,间隙里设宴 款待前线的将校,名将郭崇韬嫌赴宴人太多级别太低显不出自已的身份,不高兴,和庄宗闹矛盾。庄宗生气发怒了,但又无可奈何,便想一走了之。这时冯道平静的对庄宗说:“我掌管的是文字工作,不敢不忠于职守。现在大王你已经建立许多功勋,正要扫平南梁,郭崇韬所说不算太过分,拒绝就行了,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闹得满城风雨,敌人要是听到还以为大王你君臣不和。请大王仔细想一想,三思而后行,那就是天下苍生的万幸了。”不一会儿郭崇韬跑来认错,冯道在傍边再一劝,事情就过去了,而大家因此更加看重其胆识。庄宗即皇帝位,任命冯道为省郎,充翰林学士。消灭南梁,晋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参与国家大事的处理。这时他父亲去世,他回到景城料理后事。在兵荒马乱中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加上连年欠收日子过得更难。冯道不忍心乡邻的贫困,把自已的俸饷大部分用来赈济乡邻,自已仅住一间茅草搭的小屋。这时强大的契丹听说冯道的大名后想把他抢回去,幸好边境守备严密他才得免。明宗入洛阳,立即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不久即升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掌管国家大事。作为宰相,不管多孤寒贫贱的人,只要有才学秉性为人好,他都用;而旧唐遗少秉性不良者,无论多高贵富有,一个都不用。也许明宗看他太辛苦,免他宰相的职位,让他出任门下侍郎户部吏部尚书集贤殿宏文馆大学士,加尚书左仆射衔封始平郡公,好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呆在自已的身边。明宗去世末帝即位,冯道主持葬礼,礼毕按惯例出任同州刺史,不久便招回京师任司空。转眼间晋祖起兵消灭后唐挥师入洛阳。冯道率百官前往迎接,第二年即被任命为首相,掌管国家大事。也许晋祖对他更器重,让他代表自已出使契丹,回来后把政事全部交给他。不久又兼司徒侍中,进封鲁国公以示荣宠。某一天晋祖向冯道请教用兵打仗的方略,冯道说,用兵打仗是皇帝和将军的事,我是一介文人,只依照古圣贤留下的规矩帮助你治理国家,此外非我所想一无所知。晋祖听了很高兴,认为他坦诚而实在。不知是什么原因,某天冯道向晋祖上书辞职,晋祖不同意,第一个直觉也许是自已冷落疏远了他,于是晋祖待他更亲近,其宠遇达到无与伦比的程度。晋祖去世少帝即位,冯道加太尉衔,封燕国公。后来国家衰弱了,后汉起兵反叛大有风卷残云之势。少帝觉得冯道做事太平稳,无法协助自已渡难关,免宰相职让他出任同州节度使。一年多调南阳,加中书令衔。契丹皇帝来访特意召冯道入京,陪同客人深得客人的欢心。后来天下大乱战争剧烈民不聊生流离失所,但冯道管辖的地方极平静,大得人民的拥戴。冯道看晋王朝气数已尽无法挽回,便拜谒汉祖,汉祖极高兴,立即任命他为太师。乾佑年间,周太祖灭汉建立自已的王朝。冯道闲居在家安于平静的生活,十分满足地写了一篇<<长乐老自叙>>,叙述自已的生平志向子女情状。周王朝发生内乱冯道在外被叛军所擒,但冯道坦然,也许叛军慑于他的威望与秉性没有加害他。周太祖平定内乱听说此事后,把他召回京师来,再次任命为太师中书令,十分器重他。太祖去世周世宗让他主持葬礼。后来周世宗想要亲自出征平定天下,冯道极力地规劝。周世宗大怒让他去看守父亲的山陵,主持宗庙礼仪。礼毕,冯道在平静安祥中病故,享年七十三。周世宗听说后,为他罢朝三日,赠尚书令,封瀛王,谥文懿。
此外,还有苏味道纪晓岚等等和他们基本一致,或安于现状无所作为,不发表自已的观点和意见,模棱两可尸位素餐,明哲保身维持自已的地位和荣禄;或作为皇帝的御用文人,整理典籍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用来装点虚伪的太平,换取皇帝的宠爱。好在他们还没昧良心,完全失去文人的秉性,只是自我保护没有损害别人。因此,我把他们归为一类,叫明哲保身装点太平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