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ifu518518(yifu518518)
整理人: clove(2002-02-06 15:18:57), 站内信件
|
五
第四类 以王安石、苏轼、范仲淹、曾国藩为代表。他们对社会与时代有深刻的了解,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曲折和阻力,但他们有胆有识,才华横溢应付自如,从来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一有机会就抓在手里,利用这些机会积极为社会与时代作出有益的贡献,造福国家和人民。所以我对他们既钦佩又敬仰。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人。少年时代聪颖过人,好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与博学多才的曾銎为朋友,游历山水,研究学问,切磋文章,在社会上小有名气,并得到身为贵臣和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和传扬。接着顺利考取进士,被任命为淮南判官,派往谨县出任知县。在勤县,他行惠政于民,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短时间内得到人民的喜爱,由此晋升为舒州判官。文彦博出任宰相,欣赏他的才干,推荐他参加选拔馆职人员的考试,他谢绝。后来经欧阳修举荐,出任群牧判官。也许他不愿无所事事,请求出任常州知府,又调任江东刑狱提点。嘉佑三年奉调回京,出任度支判官。在经过多年的基层实践后,他对当时的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感觉到如不改革,社会将停滞不前,或眼前虚假的繁荣将很快破灭,国家将陷入不可收拾的局面。他原本具有率真的性格,好议论,善辩解,自信果敢,自然地产生了矫世变法的弘大志向。于是上万言书议论政事,提出以法治国变法图新的观点。皇帝虽然没有采用,但肯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将他调到集贤院当直。先前曾多次调他出任馆职,他都婉辞,因此士大夫极为赞赏他谦逊的风度,朝廷本来想任命他更重要的职位,又怕他不接受,只好任命他到集贤院当直。第二年,调任起居注,他推辞八九次,才勉强接受下来。不久出任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这时,因为他处理案件不合常规,好象有擅作主张的行为,皇帝有点生气,准备放逐他。同事们劝他赶快去谢恩,他说自己没有错,更谈不上有罪,为什么要去认错谢恩呢。他不去。御史因此弹劾他。皇帝也许突然间想通了,不再生气了,置之不问没有深究他。于是他又议论政事,不知不觉中把执政的大臣得罪了。这时正好他母亲去世,他立即辞官回家去,一直到英宗时代的终止,虽然朝廷多次召用他,他都没有接受,始终呆在家里。但他似乎又不满足于碌碌无为无所事事的生活,甚至读书著述的生活。他觉得时代需要他,以他的才干,肯定在这个时代中有所作为。只是,现在还没有适当的机会。他觉得机会随时都可能出现,而且还可能自己创造出来。于是为了抓做或者创造出机会,他广交世族巨家为朋友,借他们的名声和口来提高自己的身价。以他的才学和后盾,他如愿以偿,很快就在社会上声名远扬,得到士大夫朝廷大臣们广泛的赞誉。
因此英宗一去世,神宗刚即位,经朋友一举荐,神宗立即任命他为江宁知府。几个月后,便召入京师,出任翰林学士兼侍读,有了和皇帝亲近的机会。熙宁元年,和神宗皇帝讨论政事回答问题得到皇帝的赏识。第二年就出任参知政事,判知枢密院事,开始参与国家大事的处理,并积极酝酿筹划变法图新的有关事宜。三年,出任宰相,实施变法,得到神宗皇帝的大力支持。也许国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了,尤其是,变法法治的结果,大大损害了世族巨家权臣显贵的利益,因此他们不但极力广泛的反对和阻扰,而且还别有用心的破坏,利用手中的权力,以变法的名义故意侵害老百姓,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谤议蜂起,以至于连原来赏识他理解他的欧阳修、苏轼、范仲淹等也开始反对他变法,大有众矢之的天下骚动就要大乱的气象。尤其严重的是,皇太后也认定他的变法是扰乱天下根本的原因。不得已,四年后神宗皇帝只好罢免他。也许这仅仅是因为众怒难犯的原因,其实神宗皇帝内心里仍然欣赏和赞同他的变法,所以没有怪罪他,任命他为观文殿大学士,调到江宁出任知府了事。没多久,又自礼部侍郎九次改职为吏部尚书,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京师来。八年,即他罢相刚一年,神宗皇帝再次任命他为宰相。他从这个任命中敏锐地发现,神宗皇帝仍然欣赏他信任他,而且同他自已一样,仍然希望以变法来重振国家,强国富民。因此他信心倍增再行新法,而且比原来具有更大的决心,态度更强硬。他不惜与大臣相倾轧,只要反对他,他一律斥逐和罢免,甚至连欧阳修苏轼范仲淹也不例外。这次的震动更为强烈了,遭到的反对也更多。从这些反对中,神宗皇帝感到了无法逾越的困难,灰心了,厌倦了吵吵闹闹的生活,对他也产生了厌倦,不到一年只好又罢免他。调他出任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虽然级别没有变,但意思是让他离开京师安静下来。第二年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他从皇帝的这种安排中发现,虽然表面上礼敬有加,但事实上已经不再需要他的变法了,也就是说,他已经永远地失去机会了。他认命了,乞还将相之印信,安心于晚年平静的生活。元丰三年,任命他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特进,改封荆国公。哲宗皇帝即位,加司空。他知道,这些仅仅是职位而已,对他的礼敬而已,仍然不足以改变他晚年的生活。于是,在元佑元年,他六十八岁的时候,他在平静中安然辞世,赠太傅,谥曰文,配享神宗庙。从这里可以看出,朝廷对他的贡献是肯定的。
豪放洒脱的苏轼生活在四川眉山县。十岁时父亲出外游学,在母亲的教导下照样成才。嘉佑二年考中进士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紧接着母亲去世回家丁忧。五年丧除,立即被任命为福昌主蒲,经欧阳修推荐参加考试,升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治平三年,调任登闻鼓院判官。这时英宗皇帝听闻他的大名,对他产生兴趣,也许更赏识他的才干,想委他以重任,同宰相韩琦商量。韩琦说,他的确有才干,如果皇帝真正爱护他,应让他到基层多锻练,使他成熟并成器,以利将来的大用。皇帝觉得有道理,调他到史馆当直,以利用史馆丰富的资料,提高其水平,丰富其见闻。后来他偶然听到韩琦说的那番话,大为感叹和信服,对韩琦说,公可谓爱人以德啊!父亲去世了,他赶回家乡料理丧事。也许他觉得,以他在皇帝宰相心目中的印象与位置,他大展宏图的机会要来了。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熙宁三年他服除还朝时,情况变了。向来厌恶他议论指责自已的王安石成了事实上的宰相,也许王安石害怕他依然同自已政见不合阻挠变法,把他调到官告院出任判官。但皇帝似乎仍然欣赏他,经常召他去讨论,而且其政见恰好和王安石相左。王安石不高兴,干脆调他去开封府当推官,想用那里繁杂的事务缠住他,尤其是让他远离皇帝,他的名声,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说不定慢慢的就淡化消失了。但他的确很有才干,绝非浪得虚名,断决精敏,料事如神,精力充沛,把工作打理得妥妥贴贴,似乎还很轻松。他的名声反而更大了。于是上书指责新法的弊端,劝神宗清静纯厚,以渐进的而不是剧烈的方式治理国家,保证社会的安定。王安石生气了,想治罪于他,但无论怎样调查也找不到他犯罪的证据。这时也许他看到矛盾已经激化,而且又不可调和,似乎又以为这样下去对双方都不利,尤其是不利于安定团结,便请求外任,到杭州作通判去了。远离京师来到杭州后他有了相对的自由。他除弊政宽赋税,兴修水利改造西湖方便百姓,深受杭州人民的喜爱。之后调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府。都有不同程度的政绩,使人民受益。也许他在工作之余,在纵情山水诗酒唱和以后,回到家里结合自已行政的实践冷静反思时,发现王安石的新法的确有诸多弊端,有些甚至是明显的严重的弊端。对这些弊端,他觉得应当说必须说,于是上书给神宗,又自已作诗加以议论甚至嘲讽。王安石终于抓到把柄,以此为罪将他下死狱,似乎要置之死地而后快。但神宗皇帝毕竟欣赏他,把他安置到黄州作团练副使。到黄州他几乎无事可做,又不便议论政事参与行政,便筑室东坡以为自号,和田父野老相优游,纵情于瑰丽的山水之间,寻幽探胜纵览古今,以诗酒著述为乐,写下千古不朽的名篇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等篇章,至今令人神往。
后来王安石罢相为江宁知府。他奉调汝州,半路上上书请求去常州,得到神宗的许可改往常州。经过江宁时,他特意拜望了王安石,王安石接待了他。这种访问与接待,也许仅仅是礼节,因为都是文人,而且是享有盛名的文人,惺惺相惜吧,更何况王安石已经遭贬失意呢。即使如此,他也没忘记责备王安石几句,虽然语气可能是和缓的,内心可能是善意的。神宗去世哲宗刚即位,便任命他为朝奉郎,登州知府,接着召回京师出任礼部郎中,又晋升起居舍人。不到一年即元佑元年,晋升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与国家大事的处理。二年兼诗读,给哲宗和太后讲学。学习之余哲宗告诉他,所以把他召回京师委以重任都是先帝的遗意。他对先帝对自已的赏识和知遇以至达到至死不忘的程度感动不已,眼泪不觉潸然而下。也许哲宗和太后觉得他受的委屈太多了,陪着他掉眼泪。三年,出任礼部贡举主持全国科举为国选拔人才。四年他发现自已的政见仍然与执政者相左,而且还忌恨他,他觉得再呆下去恐怕不会有好结果,于是请求外任得到许可,在拜为龙图阁学士后又回到杭州来出任知府。杭州人民依然喜爱他。他依然为杭州人民带来福祉,以至于杭州人民画像生祠他。也许哲宗和太后想念他,不想他远离,两年后又把他召回京师,出任吏部尚书;没到京师时因为弟弟苏辙已被任命为吏部的右丞,出于回避只好改他任翰林的承旨。回到京师后,情况没有多大的改变,他两年前的耽心仍然没消除。因此几个月后他再次请求外往,得到许可,同样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颖州的知府。一年后调扬州。也许哲宗和太后依然想念他,不到一年的时间又把他召回京师来,出任兵部尚书兼侍读,不久调礼部,出任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一年后太后驾崩哲宗亲政,他坚决请求外任得到许可,以两学士的身份出任定州知府。也许他屡次外任的态度得罪了哲宗,或者先前仅仅是太后对他的观照,又或者众口铄金改变了哲宗对他的看法,他这一走再没有回来过。到绍圣初年,似乎因为他过去写下的诗文有讥讽先朝的罪恶,他又没有辩解的机会,于是降官一等流放英州,还没到英州,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流放广东惠州安置。三年后,再贬琼州别驾,流放海南昌化县安置。在海南,他觉得衰老的自已再也没有希望了。但不灰心丧气,而是安静地住下来,与当地的人民打成一片,向他们的青年才俊讲授文化传播知识,没事的时候,就看看书写点东西,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哲宗去世徽宗即位,把他改廉州,舒州和永州,最后遇大赦,恢复他朝奉郎的职位。到靖国元年,他平静地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太师,谥文忠,说明了宋王朝对他一生的颂扬。
然后是曾国藩和范仲淹。曾国藩生活在大清王朝建立一百多年逐步衰亡和腐朽的时代。世代为农,崇儒好学,道光十八年中进士,然后在京城作了多年的闲官。他不觉得烦,一边学习一边周旋,时不时还给皇帝上上书,谈谈自已的观点。他的真实用心,是耐心地等待机会的降临。想不到洪秀全给他创造了机会,成就了他的功名。那是咸丰初年,他丁母忧在家,在洪匪愈打愈多,朝廷毫无办法,好象大清的江山就要崩塌的时候,他觉得机会来了,给皇帝上书要求办团练打洪匪。就这样他一介文人摇身一变成为领兵打仗的将军,而且这军队是自已刚训练的湘勇,从没打过仗,只知如何种田,不知怎样杀敌。可是就是如此的军队,在他的统帅下,居然比向来以剽悍著称的八旗军队强,竟奇迹般变戏法一样消灭了洪秀全及几十万大军,发展为有陆师水师有李鸿章彭玉麟曾国荃优秀将领的劲旅,威震华夏,横扫四海。大清的江山保住了,他由军功得来的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晋升为太子太傅一等毅勇侯。洪匪消灭后,捻军又来了,而且还损失了亲王僧格林沁。没办法,太后想到的还是他。于是又去打捻军,捻军消灭后,他出任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这时在众多的猜疑与指责中,他似乎突然间省悟了“功高震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训,解散军队处理后事,彻底打消太后的顾虑后,悠然到江南做闲农去了。临走时,诚心诚意地向太后推荐一大批人才,以至于后来他的门生弟子遍及海内享有盛名。然后他在江南的温柔乡中安然地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朝廷为之辍朝三日,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贤良寺,各省建专祀,百姓巷哭,绘像祠之,其死荣堪称隆极。范仲淹和王安石苏轼生活在同时代,世代为农至父死而孤贫,母亲只好带着两岁的他改嫁。然后发愤苦读立志成才,考中进士成为朝廷的命官,立即把母亲接来奉养。数十年为官生涯中,不论是在朝廷参知政事,还是在郡县为郡守,以及带兵打仗平定叛乱,都尽忠竭力,以天下百姓的苦乐为已任,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极好的写照。由此他工作过的州县为之生祠,到他六十四岁去世时,四方闻之而叹息,哭三日乃去,朝廷赠兵部尚书,谥文正,算是对他一生的褒奖。
此外,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宋景、姚崇、狄仁杰、颜真卿等人,同他们的情况十分相似,在官场中应付自如,又不失自身的秉性,极力改善现状,为百姓福祉,谋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进不骄退不馁,始终坚持自已的信念,一有机会,必有贡献。所以,我把他们归为一类,叫与世周旋匡救时弊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