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ifu518518(yifu518518)
整理人: clove(2002-02-06 15:18:57), 站内信件
|
三
第二类 以孔子、屈原、司马迁为代表。他们博学多才,有满腔的济世之志报国之情,时刻关注着时代和人民的命运,极力想要作点什么,贡献点什么,但又怀才不遇,为时代所不容,虽然历尽艰辛以至于死,仍然初衷不改,热情依旧。所以,我对他们既敬仰又悲叹。
孔子的命运实在既坎坷又艰难,一出世就死了父亲,在那个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里,作为孤儿寡母十分贫困的孔子和他的母亲不知何为生。他好学多礼,有救国救民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年轻的时候在季桓子手下作过一段时间的小官,但不知是因为官职太小无法实现他的志向,还是因为他感到自已才智不足的原因,他弃官而去离开了季桓子。我想恐怕两种原因都兼而有之,后来的事实就是证明。正因为如此,孔子离开季桓子后,立即游于诸侯,以至于困于陈蔡之间亦不后悔,我想他一方面是想以游历来丰富增长自已的见识和学问,另一方面就是寻找一个机会,一个适当的位置来实现自已的抱负。但他没能如愿,只好返回故乡鲁国来,一头扎进学习和教授的生活中,几十年如一日平静地生活,默默无闻。一直到五十岁后,他似乎才被人发现,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于是他终于有实现理想的希望了。孔子果然不孚众望,很快就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而升迁,为司空,大司寇,行摄相事,代理宰相的职位。他励精图治整顿朝纲,改革旧弊纪律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地杀了乱政的少正卯。鲁国很快得到初步的治理,似乎更有效的治理指日可待了。这时,临近的齐国感到了威胁,害怕了,赶紧给鲁定公送来音乐和美女,希望鲁定公沉湎其中疲于政事达到败坏鲁国的政事遏制鲁国发展以至强盛的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对鲁国的重要和关键,甚至可以假没鲁定公拒绝这些音乐和美女,一如既往地信任孔子重用孔子,鲁国将会有一个何等光明的前途。不幸的是鲁定公接受了,果然沉湎于其中。由是政事日衰,原来服从于孔子的那些权贵世族们到处活动了。在这种情况下,理想无法实现了,生命也可能有危险,摆在孔子面前的选择有两条,一是同流合污与世沉浮,二是舍而去之保持自我。选择第一条,为正派的文人所不耻,更何况孔子即使想作,也难以确保自已的地位和性命,还要以牺牲自已的理想和人格为代价,因此不为孔子所取。选择第二条,虽然暂时失去了自已的地位,但理想还在,完整的自我还在,尤其是性命可以确保,不愁将来没有适当的机会,因此孔子选择了第二条。为实现他的志向和理想,和弟子一道离开故乡鲁国,开始艰难的游历。
他首先来到卫国,卫国无意用他。他只好去陈国,经过一个叫匡的地方时,因为貌似阳虎,匡人拘留了他,没有放他的意思。这时他想到了死,并大为感叹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一种自信跃然其中,似乎死并不可畏,可畏的是文化的衰落和毁灭!幸好得到卫国的帮助,他脱离危险返回卫国。看来卫国之所以救他,仅仅是因为尊重他,没有想到要使用他,所以他又离开卫国。到曹国,没有机会,又到宋国。不知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因为害怕孔子一旦执政而失去自已的地位和权势,宋国有一个叫桓魅的人想要杀孔子,他只好带着弟子离开宋国,缓缓而行,也许弟子考虑到身后随时可能降临的危险,劝他走快点,他反而毫不在乎的说:“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又是那种自信,似乎他从上一次的转危为安中已经看到,任何人都无法加害他,上天要护佑他,让他完成振兴文化发展文化的重任,而且大有舍我其谁的气慨。到郑国不知怎么的就和弟子走散了,他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城门口等弟子来找他,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头发稀少而花白,一大把乱七八糟的胡子,也许上面还粘着唾液和尘土,走了一天的路,衣衫上满是灰尘,又没有吃饭,水也没得喝,想来只好耷着头,抱着手,一身蜷缩着站在那些看热闹的人中间,样子实在有点难看,也难怪郑国人把他比成是“丧家之犬”了。幸好他很幽默,弟子找到他时他说:“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我想,一方面他是自嘲,另一方面是对弟子的安慰,免得他们为了没有照顾好老师而感到难堪。郑国也没有机会,于是又想到陈国。陈国的泯公似乎很高兴孔子的到来,把孔子待为上宾,虚心地向他请教了许多问题。但也仅此而已,不久他就发现了没有用他的意思。正好这时战争暴发了,他只好离去。也许陈国对他的态度多少让他感到一些欣慰,遗憾的只是不能让他实现理想与抱负,所以临别时他说:“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经过蒲国的时候,正逢战乱,也许蒲国人怀疑他是卫国的奸细,把他和弟子包围起来,不让他前进。他的弟子非常气愤,和他们肉搏起来,希望能打开一条通道,带着老师离开,但毕竟是文弱书生,又没有几个人,冲不出去。于是没有办法,孔子只好和蒲国人发誓订盟不去卫国,才得到自由离开蒲国。一离开蒲国他又往卫国去,子贡怪他违背诺言,他说:“要盟也,神不听。”似乎非自愿而产生的诺言,当然可以违背,也有些道理。这样他第三次踏进卫国的土地,卫灵公仍然不用他,他只好兴叹而去。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赫然其中。临行时,突然传来作为叛臣的中牟宰佛脞召他的消息,他很兴奋,马上就想去。但子路不解,问他:“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脞亲以中牟叛,子欲往,如之何?”言之凿凿理在其中。孔子的回答是:“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 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好象就是说,你说的我原来的确说过。但你听说过没有,至坚至薄的东西不是无法再磨薄了吗,至白至密的东西不是无法再染上污渍了吗,我们就是这样的东西啊,他怎么能玷污我们的德行呢?更何况,我也是人,不是长在滕上的瓜,要吃饭啊!虽然孔子后来没有去,但从这番话中,他当时窘迫的处境,他急于找到机会把握机会实现理想与抱负的心态暴露无遗。他想到了晋国和有名的简子,也许那里还有机会,于是便往晋国而去。途中他听说赵简子杀了窦鸣犊舜华,只好临河大叹。说:“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意思是说,多么美妙啊,洋洋洒洒的江流一泄千里,正如同美好无边的山河一样,只是,我无法渡过去,美好无边的山河没有我的位置!难道我命该如此么?那种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让人心寒。子贡好象没有理解,孔子说:“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天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言下之意就是,贤明如窦鸣犊舜华的人都不相容,而且对他还有过帮助,何况陌生的我们呢?于是临河悼念二大夫以后,孔子和弟子返回卫国,作个短暂的停留,又到陈国。这时几十年前用过他的季桓子要死了,临死时对儿子季康子说,把孔子召回来,使用他。但季康子的属下也许是出于忌妒,对季康子说,他只是一个衰弱的老头子,你父亲原来用过他,待他不错,但他不辞而别,一点也没有礼貌,显然是看不起我们,你现在把他请回来,不怕别人笑话么,为了不违背你父亲的意愿,不如把他的弟子请一个回来,还勉强说得过去。这样季康子对冉求发出了邀请。孔子听到这个消息时,立即敏感地对弟子说:“鲁人招求,非小用之也,将大用之也。”又说:“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言外之意也许是,弟子很有成绩,就要作大官了,而我还一事无成,让人惭愧啊,不如回去算了!也难怪,这时的孔子毕竟已是六十岁的人了。但他仍然没有回去,送走冉求后去了蔡国,又到叶国。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孔子事后对子路说:“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仍然是那种急切的心情,稍稍带点责备的意思。不得已只好离开叶国,返回蔡国。途中遇到两位山野之人,一个视他为不智不识时务,一个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一点用处,但他依然故我泰然处之。楚国进攻陈国,听说他在陈蔡之间游荡,派人来迎聘他。陈蔡当权的大夫们害怕了,发兵把孔子包围在山中,阻止他到楚国去。孔子不惧怕,同平常一样学习和教授弟子,对身边包围自已的敌人毫不在乎。楚国的确有诚意,立即发兵来解救,把他迎回楚国。具有如此诚意的楚国花大力把他迎回去后,也许仅仅是出于对他的尊重或对文化的渴求,对他彬彬有礼,但就是无法信任他,当然就没有使用他。也许楚昭王心里有些过不去,想用七百里土地人民封赏给孔子,但令尹子西说,围文王以百里而成霸业,而王天下,现在以七百里封他,其后果可想而知。于是昭王立即打消此念头。看来还是没有机会,他只好依然返回卫国,最后返回故乡鲁国,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流浪和追求。
鲁国始终没有用他的意思。也许经过两次游历,特别是后一次游历后,孔子对时代和掌握时代的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再不向他们要求或希望什么了。他静下心来,一心一意的学习、教授、整理古籍、撰写新著,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大学>>、<<中庸>>、<<论语>>、<<易传>>、<<春秋>>等等东西。子贡听说年迈的老师生病了,回来看他,他正好柱一根手杖,神态闲适地站在门口,眼睛望着远处,仿佛在向往着什么,期待着什么。看到子贡来了,孔子说:“赐汝来,何其晚也!”又唱道:“太山坏乎?梁柱摧乎?”最后泪水涟涟地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七天后,梦见夏商周三代灭亡后而死,终年七十三岁。鲁国为他尽哀,求学的人们从冢而居以至于成为孔里。他最后说的那句话,表现了他的气慨,不甘,无奈和悲愤。
后来的屈原和司马迁似乎比孔子幸运得多。屈原是怀王的左徒,因为和怀王同姓,深得怀王的器重与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幸的是有小人,说他把治国之功归为已有,于是怀王大怒疏远了他。屈原闲居无聊感到空虚,一种幽怨悲愤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把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高洁情怀发泄为<<离骚>>。后来怀王不听他的劝告,果然被秦国欺骗客死秦国。人民怀念他赞美他,小人害怕了,又到国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国王大怒,流放了他。他虽然无可奈何,但仍然不甘,流放中写下大量的歌赋表明忠忱和志向。最后,为了证明这种忠忱和志向,屈原不惜怀石投入汨罗江,自尽而死。司马迁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作过太史,既有才又好学,十岁即能诵古文,师从名儒董仲舒孔安国学习<<春秋>><<尚书>>。二十岁游历江淮增长见识,回来后顺利为郎中,父亲死后三年,晋升太史令,似乎才干可得到充分发挥了。于是他绝宾客之知,亡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才,一心一意忠于职守,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和信任。但想不到的是,他如此忠心耿耿,却仅仅因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自已说了几句公道话就有罪了,而且还要下狱受刑。也许,他这时对时代和皇帝才有了真切的认识,但仍然没有灰心。从容受刑之后,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历史的研究中,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杰出的<<史记>>,一直流传到今天。
除了孔子屈原司马迁外,还有许多同样的文人,他们有学识有才干有志向,以拯救苍生报效国家为已任,无论处境的逆顺,无论时代容否,始终保持自已的本色,孜孜以求,矢志不渝,死而不悔,屈原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虽然大都没能如愿,但他们表现的精神,我尤为敬佩。因此,我把他们归为一类,叫积极进取弃而不舍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