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被人遗忘的角落>>文集欣赏>>*本版元老*>>曼龙文集>>童年*渔事

主题:童年*渔事
发信人: chengmin3(缺口)
整理人: lgkcn(2002-01-31 13:33:34), 站内信件
    遮罗、季惠、嘎崖子、川丁子、亚罗、虫虫、岛子、牛宇罢、启立付子、草根、大马哈……这些稀奇古怪亦土亦洋的名字在老家说的都是黑龙江里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鱼儿们,鱼的名字的叫法正如边江村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语言,有东北的土话,鄂伦春、朝鲜、赫哲等少数民族的语言,更有相当数量出自江对岸的叫法,俄文的音译。清澈的黑龙江不但养育了流域内千千万万中国人、俄罗斯人,还是形形色色鱼儿们的乐园。夏秋季节的江面上,有上千吨的货轮不紧不慢地行驶;有让中国人叹为观止的俄罗斯“棺材船”,它体形庞大状如棺材,速度奇快来去如风,开起来船头高高跷起船尾白浪冲天,霸气十足;也有两国的军舰耀武扬威的游弋;还有的就是渔船,黑龙江特有的小渔船------“威户”,“威户”,出自赫哲语,原意是桦树皮制成的小舟。俄罗斯人是不捕鱼的,国境线是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的,而主航道大部分离俄罗斯只有十几米之遥,换言之整个黑龙江的主权大部分是中国的,宽阔的江面为中国的打鱼人提供了施展身手的舞台。 

    冬季,西伯利亚寒流吹过空旷的封冻的江面,江水无声无息在冰下奔突汹涌。穿破厚厚的冰层,打出两个冰窟窿,冰窟窿之间的水下拉一道网,就能捕到刚上来活蹦乱跳一眨眼就冻成了冰棍的鱼。春天,江上的冰盖仿佛一夜之间碎了,大大小小的冰块向东流去当地人叫“淌冰排”, “淌冰排”的壮景能持续半个月,蓝蓝的江水,白白的冰排,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时不知是江水流到了天上,还是白云落向了人间。因为淌冰排的缘故,春季很少有捕鱼的活动。夏、秋是捕鱼的好季节,儿时的我们最喜欢的捕鱼方式是这样的:找两处距离不太远的向水中突出延伸的江岸形成的“小港湾”,轻轻的(不能惊动鱼)用鱼网把这港湾封锁起来,然后这群长在水边的孩子们稀里哗啦扑扑通通大声叫着笑着蹦着跳着冲进水中,嬉戏打闹游泳,玩够了,疯够了,网上也挂满了可怜的受了惊吓想逃出去鱼儿们。还有一种女孩子也喜欢的方法,更简单,空玻璃罐头瓶里放一把小米,用尼龙绳一头系住瓶口一头系一根小木棍,轻轻放入水中,小木棍就成了浮标。过一会儿,抓住小木棍慢慢提起来的瓶子,已经成了一个小鱼缸。这些,在大人眼里只是小孩子的游戏,不是真正的打鱼。打鱼要有不同型号规格的鱼网,要有船,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儿戏。我十岁以后,作了一年多时间比较“专业”的渔夫。 

    爷爷喜欢打鱼,孙子们小小年纪就一个个被他“拖下了水”,我也未能幸免。操桨划一叶扁舟于江上,荡荡悠悠的很惬意。但这毕竟是很辛苦的,清晨和黄昏后都要打鱼一次,水流急,不能逆水行船,每次都要把船拉纤到上游,十来岁的我就尝够了作纤夫的苦。打鱼所得的战利品我也拿到县城的市场里卖过,由于不懂行情,经常很便宜的把所有鱼出手。一次大雾天的早晨,划着船在江上打鱼,江雾越来越重,最后甚至只听到哗哗桨声却看不到桨叶入水,能见度太低了,我们决定靠岸回家。不一会靠了岸,上岸刚走几步就发现很不对头,边江村一带的江岸环境我都了如指掌,这里的一切我没有一点印象,原来,上了苏联的岸了!非法越境是要坐牢的!多亏了浓浓的江雾,我们没有被不远处苏联的瞭望哨发现,急急奔回小船,起锚,挥桨,奋力向对岸-----我的祖国进发,回归祖国的感受真是一言难尽,就这样我体验了一回只有在自己的国家才感觉得到的踏实。 

    十几年后的今天,由于过度的捕鱼,鱼类资源正走向枯竭,黑龙江有种名贵的鱼种,叫鳇鱼,顾名思义,体形庞大的鱼中之皇。小时侯见过几次,通体无鳞,嘴巴突出,有点象鲨鱼。开始见到的有三四百斤,后来能见到的就只有一百多斤了。我尝过鳇鱼,肉味鲜嫩,香气扑鼻,骨头全是软骨,也可以吃。老人们讲五六十年代千把斤被鱼网缠住拽着“威户”满江闯的鳇鱼并不少见,如今已经听不到鳇鱼的消息了。不止鳇鱼,其它的鱼类能捕捉的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了。老家来的人说,现在每年鱼的繁殖期都要设一个月的禁渔期,好希望这项措施能不折不扣的执行,让黑龙江的波涛中多些快乐的鱼儿。



----
 它来了 

枯黄的树叶挤出了最后一丝绿 
它来了,夹着风
吹落了最后一片希望 
没有雨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