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zx(冬天的鱼)
整理人: juhm(2004-06-21 23:08:21), 站内信件
|
日常生活培養孩子公德心
文: Loman
近年來,愈來愈多人指摘香港人沒有公德心,就連垃圾蟲也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從除夕夜後滿街都是垃圾可見一斑。培養公德心,要由細開始,家長們不妨從日常生活入手,培養孩子的公德心。
要培養孩子有公德心,說大條道理未必有用,不如從日常生活中導孩子何謂公德心,今日便請來心理學家周婉芬博士父母們幾招。
親身體驗
要讓孩子知道公德心對我們及社會的重要性,最佳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親身去體驗欠缺公德心對自己及他人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例子一:平日行街時看見滿街垃圾,就要向孩子指出這是亂拋垃圾的後果,為大家帶來不便及需忍受垃圾臭味。父母也不妨在節日狂歡後,帶孩子去看看滿街垃圾及清潔工人辛苦清理的情況。
例子二:乘巴士時,看見弄髒了的座位,就向孩子指出這是因有人無公德心,在車上飲食而弄髒的,讓大家沒有位置坐或坐得不舒服,讓他知道沒有公德心對自己及他人的影響。
多做家務
很多孩子在家中都是小皇帝,任何事情都有父母或傭人代勞,養成要時只需伸手,用完隨處放的習慣,這正是引致很多孩子欠缺公德心的原因。父母應由家開始培養孩子有責任感,明白除了自己外,也要顧及其他人,懂得為公眾想。
例子一:飲完水後要孩子自己把杯子放入廚房,不要讓別人代勞。
例子二:平日讓孩子參與家務,例如讓他們掃地、洗碗等,讓他了解家中的事務他也有責任去照料。而且,讓他們參與家務,知道當中的辛苦,更能設身處地去為別人想。
若孩子做出沒有公德心的事,父母應提醒他而不是過於指摘。
父母應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有公德心的好榜樣。
樹立好榜樣
孩子都愛模仿成人的舉動,因此,身亦是培養孩子有公德心的重要一環。父母在導孩子要有公德心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切勿講一套做另一套。
例子一:父母手上有垃圾時,就算四周沒有垃圾桶,也要行多幾條街,至找到垃圾桶為止,不要隨處亂拋垃圾。
多提點
小朋友比較自我中心,他們的道德發展未必達到懂得為人想。很多時候,他們都只想到如何令自己方便一點,而忽略了其他人的需要。加上小朋友較善忘,若父母發現孩子做出沒有公德心的事時,應該提醒他們這是不對的,不過切忌過分責罵。周婉芬博士建議:「當孩子自己主動做一些有公德心的事,父母便應加予稱讚,讓他們從而建立有公德心這個自我的形象,這會令他們可以做得更好。」
例子一:孩子食餅弄得滿地餅碎,父母應向他指出:「你這樣做雖然對自己方便,卻會令地上滿是餅碎,既會弄髒地面,也為負責清潔的人增添麻煩。」之後並要他自己清理好那些餅碎。
例子二:當孩子破壞了借來的書時,父母應提點:「這本書是學校供大家共用的,你把自己喜歡的幾頁撕出,下次其他同學借書時便看不到那幾頁,也會令學校的藏書量愈來愈少,以後大家的選擇便更少。」
多參加社區活動
讓孩子多參與社區或學校的活動,可增加他們對所處地方的歸屬感,減少破壞行為,建立公德心。同時,這些活動讓孩子多接觸其他人,擴闊他們的視野,啟發孩子多從其他人的角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