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zx(冬天的鱼)
整理人: juhm(2004-06-21 23:08:21), 站内信件
|
五常法教育提高孩子自理能力
文: Keiky
現代的兒童大多嬌生慣養,凡事都有父母或工人代勞,自我管理或獨立的能力較低。其實良好的生活習慣應自小開始培養,今次介紹的幼稚園,便以一套源自日本的品質管理方法,融合在學中,以導小朋友學會自理。
這套源自日本的品質管理方法名「五常法」,包括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範及常自律,其作用本是改善環境整潔、提高效率,及改善企業形象;而這套育法則是以此為原則,將五常法成為孩子生活和學習的模式,從而培養積極的人生觀及價值觀。香港五常法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則是全港首間以五常法作行政管理及實施五常育法的學校。
環境育 學識尊重
據校長譚淑玲表示:「五常法其實是一種環境育,背後的訊息是導孩子學會尊重自己和別人,不但可曉孩子自我管理的技巧,亦可啟發其多元智能。」即使是年幼至三歲的兒童,雖然不懂高深的理論,但會透過權利和義務的方法,學習達到自己定下的目標,從而變得自律。
簡單的例子如孩子將玩完的玩具放回原處(歸家),或當要到遊戲室或上洗手間前先在門外掛上牌子,通知他人「我們到哪去」,讓別人知道往哪找他們等,都是一種尊重別人的表現,同時亦實踐了五常法中常整頓和常規範的原則。
不浪費資源
五常法強調環境管理,所以會在校園中設置自然角,讓孩子透過悉心照料植物,訓練其耐性和自信心,培養綠化意識。
另一方面,校內設有環保交換箱,鼓勵孩子將一年無用過或不合用的物品放在箱內,轉贈其他有需要的人。孩子透過觀察,檢查家中的物品是否需要,從而提高組織能力,及學懂不浪費的美德,便是五常法中常組織的原則。
培養責任感
此外,五常育法中的常整頓重培養責任感,強調自己的事自己做,無論是學校還是在家中,都要有責任維持整潔,因此每次吃茶點前,孩子都要自己從餐車上拿杯碟,吃完後放回原處。放學前,每個孩子更會自律地抹和椅子,從而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即使回家後也會主動幫手執拾。
同時,以五常法的推論,屬於自己的物品亦要妥善管理,如每位學生的衣架上,都有其相片和名字,取衣和掛衣時便不會與其他人調亂。即使只有三歲的小孩,也能按此方法,維持地方整潔,達到預期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