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nyjchuhong(楚泓)
整理人: ghover(2002-01-28 13:32:33), 站内信件
|
★原文转载自Certified版for_free的《IT认证两大悬疑,看看变题的真相-转贴菊花论坛)》★ ——————————
IT认证两大悬疑
最近国内的IT认证圈子比较乱,事也挺多。特别是不少以前非常好的技术论坛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搅得乌烟瘴气,那些人为了自身的商业目的肆意散布流言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各大论坛的版主虽然左推右挡但在这些无孔不入的商业炒作面前仍然是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我认为现在是该就我知道的一些事情写一点东西了。同时希望看到的朋友如果觉得不错,请在其它论坛转贴一下。
1、变题妖言!
自从有了认证考试以来,变题的传闻就一直不断,不过奇怪的是变题传闻出现的次数却越来越频繁。在98年初时大约是二到三个月出现一次传闻,而到目前却变成了几乎一周一变了。归纳起来说出现变题传闻的起因只有两个,1 、由于自己使用的参考资料并非真题考试时发现与考题不一致就误认为变题。2、纯粹商业炒作,模式大概就是宣称变了题,然后自己的资料( BXXXX)已经加入新题等,同时在论坛上随便编个ID发帖子说自己当天参加考试如何真的碰见新题云云。
第一种起因一般是在98年那时候比较常见,那时候由于资料比较少考认证也少,使用的都是国外的资料,同时由于INTERNET远没现在这么发达很多人都分不清市面上的资料那些是真题那些是模拟题,所以常常会出现这种误会。而第二种恶劣的商业炒作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性,从论坛上的跟贴看不少人已经信以为真,认为认证考试题目确实会变来变去,就理所应当的去购买其资料( BXXXX)。而国内市场上的资料(BXXXX)可以这么评价,大多数基本上就是买一份(或找论坛版主送一份)再盗买而已。这些资料(BXXXX)的特点就是版面凌乱,大量题目重复,不少相同题目的答案却不同(因为题目东拼西凑来的)。
那么题目到底会不会变呢,在这里我要郑重声明以正那些被炒作混淆的视听。
大规模变题是绝对不可能的,但会有新题加入,不过一般情况下每季度不超过10题。这些公司开发试题是非常严谨的,一个开发小组一般由4 -6人组成,而一套题目将花去他们几个月的劳动,即使他们可以随意放弃他们的劳动成果但如何又能在一周内另做一套以对应论坛上那些周周变题的传闻呢?他们实际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如果是开发一门全新的考试课程,在题目全部做出来时会先进行B ETA测试,即发送到考试中心让考生考试,但并没有正确答案和分数。测试结束后开发人员会根据考生的答案确定先前内定的答案是否合适,同时会去掉部分特别简单和特别难的题目(大部分考生都能答对或都答错的题目),最后才形成最终的考题。在增加考题时,由于考试已经开始运行无法进行B ETA测试,所以会把新加的题目混入一般考题中让考生答,同样会根据考生的反馈形成正式答案,但在测试期间这些题目都是不计分的,也就是说不管考生选择何种答案都可以获得本题分数。但如果在一次考试中大量出现这种送分题会大大影响考试的效果,不少公司都规定每次考试中测试题目只能出现一题,变题数量也就受到了限制,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考生比较少考的认证科目基本上没有变动过的原因。
2、IT巨头不关心旗下认证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吗?
时下不少人都在说一些IT认证过于泛滥,如应聘那家IT公司看到同行的都是MCSE或是那家系统集成公司基本上都是CCNP等,由此便埋怨这些I T认证厂商放任认证泛滥,对大量PAPER坐视不理,更有甚者还联想到长此以往对这些公司的影响。但这些现状IT认证厂商是不知不查呢,还是知而默许呢,前者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种天下人尽知的东西,不可能人家不知道吧,况且她们还有专门的调查和评估人员。也许不少人很难接受后一个结果,但我们需要探讨一下这些厂商发行认证的目的是什么(总不可能只是为了给考生一个荣誉加身的光环吧)。一般的公司要销售自己的产品,必须需要售前和售后两套人马,接合I T行业的实际前者主要就是去给人家讲方案谈优势,很大程度上起的还是宣传产品的作用,后者就是解决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要有产品销售就必须配备上述人马,如果销售扩大到外省外国还必须建立住外机构,有时候往往是销售一套却也不得不去做支持。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如果完全按照这种方式运行,产生的费用往往会是天文数字,同时还会把利润摊得很薄,所以有时候销售看上去很火,可财务上却是赤字。而采用认证的方式后就大不一样了,大量不需要付工资的技术支持人员就会源源不断地自觉涌现,如果要成为这些公司的P ARTNER为其开拓市场还必须经过其授权。更主要的这些成千上万遍布于社会各行各业的认证持有者更担当了重要的宣传和部分售后工作。由于他们系统学习过的、熟悉的就是该认证公司的产品和方案思路,如果本单位本部门有什么需要向他咨询意见的项目或工程的时候他会头头是道的极力推荐什么就不言而喻了,这样售前工作就给他做了大半,通常出于第三方的意见往往还比直接推销时“自吹自擂”好的多。系统购买后如果出现什么小问题,也正是持证人士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候,根本无须劳烦公司技术支持人员不远万里地跑过去解决,售后服务也做得差不多了。所以,采取认证的方式是这些著明企业直接把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直接转换为金钱的一个战略,这也是哈佛商学院著明的M BA案例分析之一。那么从整体上讲,获证人数的增加不论是否是背资料(BXXXX)过的都会对她来说都是利好的,每增加一个人都会给她的销售增加一块砝码,只不过有轻重之分罢了。特别是在一两年前中国市场对于这些公司来说都是崭新而潜力巨大,疯狂扩张占领市场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只要不出现大问题她们对认证一贯是比较低调。
另一方面,2001年也确实是IT认证比较混乱的一年,乱得以至于Sylvan, VUE及一些IT认证厂商终于联合起来对全国各地不规范的考试中心进行了一次清剿。虽然谁也不能保证清剿的战果能够保持多久,但至少现在比以前已经规范了很多。要说起之前部分考试中心的行为定是让新手乍舌,老鸟无语,考试时候交头接耳讨论题目已经司空见惯,两三个人一起考试也不足为奇(三个臭皮匠可顶一个诸葛亮嘛),把一些市面上流传的资料( BXXXX)打印出来带进考场边做边翻的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把笔记本电脑带入考场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FIND功能直接查询题目可谓方便快捷更省去了背几百题资料( BXXXX)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论坛上时常会有要PDF转TXT软件的贴子的原因,因为目前市面上的资料(BXXXX)大多是PDF文档并且关闭了修改和查询的功能)。至于* ***更是不是秘密的秘密,考试中心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反正考试费又不少交而且考试的时候还是最老实的一个呐。在一些最“突出”的考试中心(目前大都被取消或停业整顿)可用这样一段顺口溜来形容“十个考生一堂坐,老老实实只一个。九人翻书满桌找,剩下一个是* ***。”此次之所以促成联合整顿就是因为上述行为已经不是之前宣称的“极少数”作为定语,取而代之的是“部分”,足见普遍性。
从客观上讲,当前各种IT认证的含金量比以前确实有了很大的下降,不过这换来的是牢牢把持了这个市场,也是这些IT巨头当年就写在计划当中的。目前市场已经趋于稳定,也是有必要重提含金量的时候了。今年初就有一个非常熟悉的认证考试上涨了一倍考试费,其在中国大陆以外地方的考试费也上涨了2 5%达USD125一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决策者的远见卓识,这一步棋可谓一招中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产品的价值等于制造它而付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量。对于认证来说其价值也是由获得它的投入决定的而并非是由那个公司的招牌或某C EO的签名所能改变,在初期由于参考资料很少,考认证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及其它实际操作经验才能获得,证书价值=(大量学习时间)+ (实践经验)+(考试费用),含金量当然很高,而其中考试费用占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中期有了高价的所谓资料(BXXXX)出现,它可算是一种另类获证渠道,证书价值= (资料(BXXXX)售价)+ (考试费用),由于此时的资料(BXXXX)均为天价所以证书仍有较高的价值。后期也就是目前,各种认证资料比较丰富各种资料(BXXXX)也不难免费获得,任何人只需利用网上的免费资料就可通过考试,证书的价值也就仅剩下考试费了,到此时证书价值却仅仅等于考试费用不泛滥都难了。此时上涨考试费,直接就将其认证价值高了一倍,如果采用改题的办法耗费大量精力不说效果怎样还很难预测。价格上涨后总的考试量肯定会有下降,不过真正需要该认证的I T从业人士不会因涨价而放弃,但那些没有即时或直接需要只是考一个证以备后用的部分群体将肯定有大幅度缩减,所以该公司此着等于放弃部分较轻的砝码来换取认证价值的大幅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