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粤黎越正>>>>关于粤语的形成

主题:关于粤语的形成
发信人: kendya(太阳鱼鱼~~)
整理人: kendya(2002-02-21 13:04:11), 站内信件
   我曾在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报)Vol.25,No.2(June1997)上发表一篇《中古精组字在粤语诸次方言的不同读法及其历史涵义》,因国内不易看到,现将其中第五节的内容摘要转述如下,请诸位评议。秦发五十万人戍五岭,人数大大夸大了(此本林伦伦之说),实际上当时汉人应大大少于土著,故赵佗称王于番禺,要努力争取土著的认同。秦卒从北方带来的汉语与本地的少数民族语言完全不同,双方交流要学习对方的语言,尤其是土著要学汉语。岭南北人说汉语受岭南土语一些影响,土著说汉语更带浓重本民族语言色彩,本文统称为“岭南汉语”,与当时中原汉语无太大区别,可视为北方汉语的一个次方言。粤语作为一个大方言成立的时间是五代的南汉时期,在北方连年争战的时候,岭南有半个世纪对外隔绝、内部稳定的时期,成为粤语的“产房”。此时,相当部分土著已从双语状态转变为只说汉语。他们所说的带浓重土著语言色彩的汉语即成为今天粤语中某些次方言之祖(例如把精组字读成齿间音或舌尖塞音的那一部分次方言)。写这篇文章的一个想法是:方言成立之初就已经有次方言的区分,而非后来的分化。   
  粤语,又叫广东话,本地人多称为“白话”。粤语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一种强势的方言。粤语主要通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广西部分地区及港澳。此外,在美加的华人大部分也是使用粤语。据估计,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口已有六百多万。

  粤语内部又分为好几种地方话和次方言。广东境内有广府话、四邑话、高阳话、吴化话、连山话等,广西境内有梧州话、南宁话、钦州话、玉林话等。这些次方言有的比较接近,彼此可以交际,如广府话与梧州话、南宁话;也有些差别较大,彼难以交际,如四邑话与玉林话。次方言的产生是由于以前交通落后,彼此相对隔绝而逐渐形成的,今天交通发达,更重要的是广播电视媒体发达,而广东和港澳的媒体基本上都是使用粤语,这就促进了广州话的传播,促使其他次方言向广州话靠拢。

  分布在广州及其附近几个县市、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港澳的广府话是粤语的主体,而广州话是粤语公认的标准语。也有人认为香港粤语应作为第二个标准语。但总的说来,广州话与香港话的差别甚小,而且随着穗港两地交流日益频繁和香港文化对广东地区的强烈影响,他们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变小。

  由于广东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且以经济繁荣港澳地区为后盾,粤语的地位迅速提升,成为一种强势的方言。粤语的强势地位使粤语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外张力。内聚力是指广东人粤语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直到现在,粤语在广东仍是社会上的主要用语。粤语的扩张力指粤语的使用范围有不断扩张的趋势,广东客家话和闽南话地区的城镇也开始使用粤语。汕尾市是其中一个典型。在改革开放之前,汕尾市是使用闽南话的,到现在,除了上了年纪的一辈,基本上都使用粤语。

  粤语是汉语的一种方言,它的直接来源是古代汉语。与其他方言一样,粤语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

  在上古时期,岭南地区居住着被称为“南越”的民族,极少汉人居住,因此当时大概也没有汉语。在秦朝,秦始皇派大军南下攻取“百越”之地,数以万计的人来到岭南地区定居,因此汉语也就开始在岭南地区传播。在汉朝,汉高祖封赵佗为“南越王”,统治南粤地区。这时候,许多汉人进入岭南“与百粤杂处”,逐渐改变了土著的生活,也促进了汉语的传播。但是当时尽管不少汉人南下,但与当地土著相比,仍然属于少数。因此,汉语在传播的同时就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土著语言的影响,吸收了土著语言的一些成分。秦汉时期是粤语脱离母体的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动荡,许多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举家迁南迁。岭南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大大促进了汉语的传播和发展。这个时期粤语已经表现出与中原汉语较大的差异。这个时期可以称为粤语长大成人的时期。

  到唐代,粤语又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广东地区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在广州地区附近,原来居住的少数民族一部分已经汉化,另一部分被迫迁移到广西等地。这个时期,粤语受中原汉语影响,变得更加规范化,进一步形成一支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和词汇系统以及语法结构的方言,又是与中原汉语存在较为严整的语言对应规律的方言。唐代是粤语日趋成熟的时期。

  到了宋代,粤语与中原汉语的差距越来越大,已经自立门户。元明清时期,粤语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加上与港澳地区交流日益频繁,使粤语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在海外华人社区,粤语是一种使用最多的语言。随着香港文化大举北上,一些粤语的词汇也进入了普通话。但无论粤语如何“强势”,它始终只是汉语的一种方言,它对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是有限的,而民族共同语对粤语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推普”工作全面展开的情况下,粤语正逐渐向普通话靠拢,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的。

粤语是汉语方言的一种,和其他方言一样,它直接来源于古代汉语,因此总的说来,粤语和民族共同与之间相同成分是主要的,居主导地位。但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粤语也形成不同于共同语的一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掌握粤语是有一定帮助的。

  第一、它大量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成分,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语音方面,粤语保留了中古汉语韵母的塞音韵尾和唇音韵尾,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特征早已消失。又如声调,粤语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此外,粤语没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这些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但粤语并没有跟上北方方言的变化。在词汇方面,粤语保留一些古词或古义,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如粤语中“粘”说“黐”,北方方言不用。在语法方面,在人名前加“阿”表示亲昵,修饰成分后置,“公鸡”说成“鸡公”,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

  第二、粤语保留不少古代“南越”族语言的底层成分。古代汉人与土著杂居和对土著的逐渐的同化过程中,不自觉地吸收了“古越语”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如在粤语中“呢”表示“这”,“唔”表示“不”,“虾”表示“欺负”这些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

  第三、粤语吸收了较多的来来词。在鸦片战争后,香港割让给英国,广东被迫设立通商口岸,在与外国长期的接触中,粤语也就吸收了不少的外来词,其中主要来自英语,香港粤语中吸收外来词更多,而且也强烈影响着广东境内的粤语。这些外来词有的是普通话没有吸收的,如“巴士”,普通话中说“公共汽车”,有的是普通话虽然吸收但译法不同,如普通话中的“沙拉”在粤语中译为“沙律”。

  第四、粤语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造出方言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沿用至今,也形成了粤语的特点。


                                                              太阳鱼鱼


----

我系一个小小太阳鱼鱼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