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教育工作者>>☆【燃烧的蜡烛】☆>>▲▲▲紫藤! 专集▲▲▲>>农村音乐教学之我见

主题:农村音乐教学之我见
发信人: pmrf(紫藤)
整理人: juhm(2004-06-21 23:20:01), 站内信件

    谈起农村,人们可能就会想到山路弯弯,大树参天,小鸟叽叽……一幅迷人的大自然美景。其实农村的孩子也像这大自然一样天真烂漫,这一切都富有音乐的旋律,农村的音乐更是一片扣人心弦,妙趣横生的天地。而农村的音乐教学却有着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        思想观念问题

   从校长、领导到普通教师都有着一种偏见思想。认为音乐课是一门副课,属于副属地位,一切都应“副”从主便,所以他们都在安排好主课之余,才再随意考虑一下副课,一周二节或三节都无所谓。目前,乡村的许多中心小学仍没有专职技能教师。这可能是因为:在领导眼里,专门配备音乐教师或其他副课教师是浪费人力,让教师既教语文或数学,又兼音乐,是一种更好的“统筹安排”;在教师的眼里,认为乡村音乐教学,是被人所遗忘的。当了专职教师就好像埋没了自己,更不用说什么出头之日,难免会有几分伤感。就这样农村音乐教学空白更多。 

     二, 教学模式单调、古板

    我的小学生活是在农村度过的。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时上音乐课,老师从不教歌谱。总是“您”教一句我们跟一句地学唱歌,一直唱到下课铃响,可唱准的没几个,难免这些学生会五音不全。现在,我以教师的身份走向农村,却发现仍有些音乐教师仍用这种模式教会着这些天真烂漫、很赋天性的孩子。我开始犯疑,难道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我们的音乐天地却是一同往昔的吗?我有点不寒而栗。假如再这样一如既往地教下去,音乐将会与时代同行吗?

     三、结构混乱,且教师随意增删教学内容。

    的确,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对于农村的孩子确实有困难,如口琴训练等,但其它的我想并不难。“文有定理,而无定法”,是要求在教学中有创意,但还不到自编教材的地步吧!特别是有关最常见的乐理知识,教师对其是置之不理。记得有一年,市教委对全市中小学生乐理知识合格测试,农村学生几乎没一个合格,可悲得让人担忧。这又是谁之过呢?对此,我想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音乐课的结构安要排科学

   音乐教学跟语文数学一样有一定的结构,当然这是一般形式。一般为: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并注意:一般欣赏内容不与教学新歌安排在同一课时;节奏训练要么放在课前,要么放在教学新歌之后,听唱训练与视唱相结合进行。一二年级不要求唱会整首歌的曲谱,一般以唱游形式为主。

    其次,教学方法多样化

    虽然上音乐课是孩子乐意的,感兴趣的,但也会碰到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调动。如在教学基础知识时,要用鲜明、直观的形式进行教学。如用台阶的高低表示唱名中音的高低,用谱表上的音符在键盘上的位置对照图帮助学生识别音的高低;用三角铁和舞板的发音说明音有长短;在教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可采用线的长短示意,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教学乐句时,可采用视唱法与听唱法相结合进行,碰到六度音程或七度音程,可以用打手势进行。这样化难为易,学生就学得轻松。

    再次,师生要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情感交流

    我认为有三点比较重要。一是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音乐对于农村孩子毕竟是薄弱环节的。时常犯疑发呆,这时,就很需要老师的帮助和肯定,并希望教师多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这样会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欢乐。二是让孩子感受情感地沟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师满怀爱意地目光应环视每个角落,使每个角落里的孩子感到他的存在。孩子会回敬你一脸的灿烂阳光。如二年级有个学生被测为弱智,一个人单独坐在被遗忘的角落,而她上音乐课很认真,我用同样的眼光激励着她,她学得更起劲。一次,我叫她单独唱,唱得还挺不错的。每次路上碰到,总是音乐老师、音乐老师地叫个不停。四、让学生体会音乐,培养学生乐感。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就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唱歌的技术是次要的,而发自内心的唱歌是首要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启发学生学会处理、表达歌曲的感情。把歌曲的感情化为自己的心声,切忌“喊歌”。“喊歌”是小学生的通病,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

    农村音乐教学是一片耐人寻味的广阔天地,只要你诚心去探索,去体会,相信在你耕耘的那片天地里,将会令更多的农村孩子学会快乐,甚至于在快乐中感受着音乐动听的旋律健康成长。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