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ushuoqin(挑战者号)
整理人: lee_m4(2002-01-19 15:55:12), 站内信件
|
很多同学都有过在家被禁看课外书,在校被没收查处课外书的经历,本人就常常见到过,甚至还被没收过,各校各地情况雷同,其没收数量及“执法力度”不亚于当年“焚书坑儒”。
所谓的课内书,论其内容的广度,宽度甚至高度,远远不能与海量信息的课外书相提并论。看看课内书的内容,几十年不变的课文、教案是常有的事儿。试想一下,年逾古稀的老爷爷对着如今孙子的语文课本还依旧能够琅琅上口地背起几段,或回想起当年先生授课时的情景。这课本可谓是老样子,五十年不变,只不过新社会的新技术体现在了印刷和包装上了,这还谈得上什么创新?还培养得出什么新世纪新人才、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明天?如果这些“新世纪的人才祖国花朵祖国明天”不乘着这会儿风华正茂,精力充沛多看些课外书,多读些文学作品丰富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的话,改日成不了新世纪人才,那责任可全归没有多看课外书了。由此可见,一味泡在课内书里,可谓坐井观天。幸好,大多数同学都明这理,于是手里拿着课外书,一边得躲着家长,一边得避着老师,做家庭作业的时候把课外书压在下面,睡觉的时候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着看,还要提防家长的突然袭击做好一切善后工作,以免受书被没收之大灾;上课时用膝盖和课桌边顶着书俯瞰,听说高手还善于用膝盖翻书……等等,这些孩子也真可怜,不就看看课外书吗?不都全想丰富丰富知识、开拓开拓视野、陶冶陶冶性情吗?怎就看得这么狼狈?
多看些书的人,自然见识广博,幽默风趣而且对待事物也有自己独特见解,善于独辟蹊径。在学校的学习中,看课外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少看课外书的同学尚且只能在“雪融化得到什么?”的后句加上:水;而多读课外书的同学所受的文学修养自然比较好,就会在后面加上:春天。在写作过程中,博览众书的与只读课内书的同学差距就更大了。小到措辞举句,标点活用,行文构图,事例枚举分析。大到创新思维的体现,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对文字的驾御能力……这些都是能拉开多读课外书与少读课外书同学之间距离的有力证明,而证明的结论就是应该多读课外书。
有益的课外书给你的比书本给你的还要多,给你的还要有用。以至于有人说:所谓的课内书就是要在9月份卖掉的东西,而所谓的课外书却是你终身受用的东西。
比如最近的热点人物:韩寒。他六门功课不及格,语文成绩也是一般,但他却在17岁时,写出了二十万字的小说作品《三重门》,一书畅销全国,创下了我国年龄最小作家,以及书籍销量的最高记录,韩寒文笔犀利,语言幽默风趣,据他个人所介绍,写好文章的条件就是不看语文书、不看作文选,多看课外书,多看文学作品。
虽然我们不能学习他六盏红灯高高挂,但我们应该学习他博览众书的精神和毅力。应该多吸收课外书籍、课外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去其糟粕,以此来充实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生活,乃至于最终收益于我们的人生,看来,课外书并不“外”,它与我们息息相关,联系紧密,
如今课外书大可分为以下几类:以江湖义气及刀光剑影吸引人的武侠小说;风情万种的言情小说,这种小说往往看到第二章便可以猜到结局;案情光怪陆离的侦探小说,这种倒比较好看,严密的推理,紧张的故事情节,往往使你看了五分钟,就一定要接下去再看五十分钟;还有各种最最使用的应用文摘、应用文学之类……本人认为最不值得买的还是各类复习迎考的玩意儿,这种书开头惯以一套动听的辞藻,什么“考典”什么“考王”啊,什么“密卷”啊,以证明水平之高,答案却蜂窝似的千疮百孔漏洞百出。还有一些是适合一些整日无所事事,却又追求感官上刺激的人,比如什么宝贝、什么什么等的色情小说、色情文学,这些书一看就令人完全明了其中的故事情节如何如何发展,男女主人公是如何如何那个那个的……书名还注明是纪实文学!到底应不应该看这种书呢?这么大的人应该十分清楚了,在这也不必多说。还有一类书籍是诱导你加入什么什么组织,然后练他的什么什么大法,而且要天天练,不能看病就医,才能功德圆满。有兴趣吗?看看吧,等你看完了,修完了,就等着吉日良辰剖腹完结、自焚升天吧!说了这么多,无非也是要各位屏弃不良书刊,从善于有益书籍,对于有益的书籍该怎么看,这可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总之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我们青少年现在正处在记忆力高潮期,生长旺盛期,也是一生中最难得的时期,如不摆脱老师家长的束缚多看点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那么就是浪费我们的青春。不要使自己拘泥在那几本课本内,课本外有更为辽阔的天空,能让你自由地翱翔,无边无际……
---- Make everthing perfect!
Always to be excelle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