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教育工作者>>☆☆☆教育制度评☆☆☆>>中国学生真的减负了吗?

主题:中国学生真的减负了吗?
发信人: liushuoqin(挑战者号)
整理人: lee_m4(2002-01-19 15:55:12), 站内信件
    从去年开始,中国教育部提出了一个:《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议题。于是,全国上下便掀起一阵“轰轰烈烈”的“减负潮”。 
    但是真正使“减负”落到实处,是不可能的。尽管电视上出现刚上学的儿童背着很轻的书包而露出天真的微笑。不知情者可能会被这眼前的情形所迷惑,以为真的减了负。其实不然,国家以为将“减负”政策出了台,就可以达到减负的目的,殊不知,这样做是自相矛盾罢了。为什么说是自相矛盾呢? 
    首先,应知道要减的负是什么,来自哪些方面?阻挠“减负”工作的绊脚石又是什么呢?这些绊脚石无非就是三块:教育观念、陈旧的人才观和高考制度。 
    在中国,在大学还没有普及的国情下,孩子们想在高中毕业后,得到更好的深造机会,或者说更多的人是为了有一份高工资的好职业,就必须上大学,而上大学就必须通过“高考”。 现在的家长们从自己的孩子刚上小学时就开始为他们铺好一条通往大学的路,总是以为只有走上大学这条路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所以不管孩子喜不喜欢,用“高压政策”压着孩子考大学。换言之,“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过程,而高考的分数是结果……于是这些孩子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分数的奴隶,任何课外活动在家长的眼中都是“不务正业”因为用他们的话来说:“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所以,你每天只能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就是他们的理由。与家长的思想配合得“天衣无缝”的当然是学校了。人们对学校好坏的判断标准就是“升学率”。于是,学校就应该符合众人的胃口,狠抓“升学率”来取得“重点中学”的美称。受害者却是这些思想还不成熟的承受不了太大压力的未成年学生们。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一篇小说,这是现在教育制度的真实写照,讲的是:一个女高中生爱好文学,有文学天才,本可以成为文学新星。可她的父母却整天逼着她学数理化、英语、政治,逼她向高考冲刺。而班主任也不许她搞创作,甚至把她的文稿撕了。最后,这个女中学生高考失败,割腕自杀…… 天才就这样坠落了,读来令人扼腕。高考,简直是紧箍咒。许多人便是从小到大被父母一步一步推进这个魔圈中挣扎,拼命向独木桥上挤。仿佛锦绣前程唯在桥那头!挤过了就万事大吉了吗?就怕“范进中举”!更何况,更多的是挤不过的失败者!他们为高考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代价?!谁说得清?!一朝落水,后果如何?不堪设想!更有甚者:一上海学生因其母逼他非考上大学不可,导致该学生因学习压力过重承受不了,而发生了用铁锤打死母亲的惨剧。不仅是这两方面给学生们压力,更多的是来自社会上的陈旧的人才观。现在的人才市场上不就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吗:大专生靠边站站;中专生看都不看;本科生留下看看;博士生多多益善。可见,现在的职业市场已经向高文凭看齐了,不管什么公司,打的是同一个招牌:大学文凭以上者为宜。就连一些普通中专生能胜任的职业也打起打起了大招牌。可是事实上,大学的数目也是有限的啊,不可能人人都上大学,也就不可能人人都能满足那些趾气高扬,好高骛远的公司、企业的要求。但,至少目前现实还是这样。 
    现在的表面上的所谓“减负”、“素质教育”,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实际上还是实行应试教育,抓升学率。这些教育工作者殊不知,教育本身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不是用来考试的。他们这样做完全扭曲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愧为人民教师。有些家长担心如果学校真的落实了“减负”政策,不布置作业,上课又不能拖时间,那么,孩子学会知识吗?如果不考试,学生们又怎能适应高考呢?最终上大学还不一样要分?找工作还不一样要大学以上文凭?所以,中国的孩子们,“安心的考试吧!这才是正路”。
归根到底,大学招生制度——“高考”是导致“减负”工作不能正常实行的最大的罪魁祸首,是与“减负”相对立,相矛盾的。只有采取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招生制度才能解决以上所有问题。要不到了最后,不是矛弯了,就是盾破了。中国将失去了下一代。
面对社会上对教育,对人才的歪曲认识,我们应该呼吁:“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才之路无限宽广,高考只是其中一径而已。考场外有更高更远的天空,更深更阔的海洋。 
    嗟乎!“人间正道是沧桑啊”。


----
Make everthing perfect!
Always to be excellent!
我的亲笔签名,怎么样?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