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oboy(胡不归*智猪)
整理人: aaa234(2003-09-25 09:46:47), 站内信件
|
迎接新一轮改革开放—论中国加入WTO的制度效应
北京大学教授 萧琛
原编者按:本文紧扣中国加入WTO的制度效应,结合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当前动向,探讨“入世”以来已经发生和势必发生的中国市场制度变革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正向效应”、“成熟效应”和“升级效应”等新概念,勾画中国入世后制度变迁的轮廓。“入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重大而又深远,总体实际效果如何也许有待努力。但不管如何,“入世”对中国市场制度的“成熟”和“升级”却无疑具有“正向”作用。本文就“入世”之后中国市场经济营造新的物资流通机制、金融机制及信誉机制进行阐述,对今后改革开放的方向及内容作了深入的探讨。
加入WTO对中国市场制度的“成熟效应”
走向市场经济的一般逻辑步骤是:先引入运作系统、再建设干预系统,最后是更新支持系统。就难度而言,运作系统相对容易见效,干预系统次之,支持系统通常需要几代人的时间。以下我们将分析“入世”对市场制度的成熟效应,继而侧重探讨对“运作系统”的“成熟效应”。
(一)政府释放市场经济能量的的新模式势必催化市场制度成熟。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顺序,同上述逻辑顺序基本一致。1992年以前,头号任务是引进运作系统,推出商品、资金、劳工三大要素交易空间;1992年以来,头号任务转向综合改革和法治建设,到1997年以前,出台的经济立法就多达五十余项。1997年以后政府体制的改革也提上日程,“下岗分流”成效显著。其后,入世谈判特别是中美协定和各种双边谈判中,政府体制改革问题都比较突出。
中国经济转轨的特殊逻辑步骤在于:首先必须“退让”。长期“中央命令型经济”制度环境势必抑制市场因素发育和成长。要启动转轨,必须撤除一系列计划经济制度藩篱。撤消“人民公社”、松动“户籍”制度、“允许农民进城”、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等,都属于“退让”的范畴。此外,以上讨论的干预系统的变革情况,诸如解除审批制度,放松出入境管理制度,也都含有从特殊的计划经济中“退”的成分。市场经济制度欲求“熟透”、必须“退够”。“退够”这句发自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朴素的话,包含着深刻的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哲理。“入世”在这方面的作用意义深远。
“退”的实质是释放权力。“权力”的交替通常有几种形式,强制的形式包括冲突与战争,胜者获得权力;和平的形式包括“钱权交换”和“名权交换”等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放权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摆脱困境,也即以“让渡权力”换“摆脱困境”。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权力”不像在转轨经济中那样地“值钱”,因此“放权”一般不会遭遇系统性抵抗。但放权式改良一直不曾摆脱“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循环。而且长期看,权力并未真的让出(存在回收)。因此改革开放前市场因素一直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
1978年以来,经济权力让渡方式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国家正式权力体制改革开放。这同计划经济经济时期的不同点在于后来“真的让出”而不再回收。另一种辅助形式是现实施政操作过程中的各种寻租等“钱权交换”行为。钱权交换的战术性质或曰当事人的动机无疑可恶,但从制度变迁战略或曰长期制度后果来看,却可以说改革正是在这个“明暗交接地带”逐步艰难推进的。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的成长,一定程度上都需要经由这个途径获得“绿灯”。而这半壁江山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会伴随国有企业效益的相应减损,当然也伴随着改革开放总体业绩的奇迹。
加入WTO之后,权力让渡的性质又进一步发生变革。其一,让权具有直接性和可预期性。
“入世”本身就是直接的规则调整,而且主要是政府体制;而且这种调整的进程是预先谈判确定好的。其二,经济权力让渡带有国际交换性质。也即,让权的目的是交换国际经济合作的“公共品”和享有具有国际性的正的“外在效应”。例如,降低关税、增加配额的目的,在于换取其他的国际合作的实惠。其三,让权带有世界市场制度的规范性。
由于上述三种放权,特别是后一种已经在加速进行。事实上,在“入世”前的各项双边“门票费”谈判过程中,制度调整和权力让渡就已经在加速进行。这些调整对于中国市场制度的成熟势必发挥巨大的正向作用。
(二)“入世”势必催生消费、投资、劳工三大市场上的利益制衡机制市场制度的“成熟”的含义是:市场制度变迁达到一种不可逆转而只可能持续发展下去的境界。而欲达此境界,市场系统的各交易空间上的对立利益集团必须形成相互制衡能力。市场交易空间可划分成商品、要素和劳工三大子空间,即商品(消费)市场、要素(投资)市场和劳工市场。每一交易空间都有一对利益集团,即,消费者保护集团与厂商集团;投资人集团与集资人集团;劳工集团与雇主集团。考察欧洲、日本、美国等成熟市场可以发现,在每一交易空间上,一个集团都不可能长期抑制另一个。而在许多新兴市场,如泰国和韩国等,这种制衡虽然已经出现,但却不够稳定。韩国“恐龙企业”应当说是一例。
就消费市场而言,“入世”势必促进买方和卖方的有效审视。为此,各种保护消费者组织、机制及其政治代表和附属媒介,各种维护市场秩序的“公共性强而政治性弱的组织(也许可以类似国外的FTC、FDA、商品检测等独立机构)”等必须出现且持续活动。“入世”后,各种竞争因素和新管理机制势必涌进,引起双方势力重新配置。
首先,消费者保护的行政性举措,势必要为公共性举措所替代。各种行业自律机制,消费者协会,BBB(抱怨机制),新的广告、销售和服务模式等都将会接踵而至。多年来,国内消费者保护主要仰仗“国优”、“部优”、“打假”、“质量万里行”等办法。这种办法经济特征有二:一是组织机制上只能靠行政中介;二是在时间上只能是回合式或曰阵发式。就特征一而言,行政中介同买卖双方并非利益对立,难以出于切身利益考虑去审视监督,“非效率”肯定难免且已为实践反复证明。除了技术原因,“寻租”也势必难免。就特征二看,阵发式办法通常都无法抑制持续的暴利动机(包括假冒和伪劣)。
其次,消费者的声势会强大起来和持续下去。厂商竞争加剧会导致消费者权力增长,各种新型媒体都将会传播消费者的声音。商业电台、消费者报刊、网络园地,还有各种“企业形象指数”、“商品质量、销售量排名”等,都在可期待之列。目前,保护消费者的功能基本上附属于国有媒体的若干栏目,距离真能“明明白白地消费”和“用户第一主义”的“买方市场”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例如,私人小汽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畸高等现象,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就是因为中国的消费者还没有同影响力的信息传播渠道。汽车厂商尤其是国有企业车商,可以利用媒体正面宣传,而消费者只能在某些网络的角落发发“贴子”。
就资本市场而言,“入世”也会促进投资方和集资方势均力敌。根据《中美协议》,美国财政部将有义务帮助中国设计资本市场。这一点应该说意义深远。早在198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总裁就曾在中南海赠送邓小平同志一枚该所的所徽;随后不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同志也“回赠”过美方一枚中国的第一张股票:上海真空飞乐。90年代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已有长足进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商品期货交易所,各种会计、审计机制,投资基金等,都已接踵问世。但资本市场的成熟毕竟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入世”后,外资流入中国市场势必从较多的直接投资(各类FDI等)转向较多的间接投资如证券投资等。可以肯定,已经推出的《证券法》的可行性势必会加强,国际化程度也势必会提高。证监会的公共性质将会增强。独立会计师、审计师的全国性协会和相关的自律机制将会普遍推出并富有实效。独立董事将不再“不独立”或“不懂事”。上市公司的内部会计和外部会计的分工将不可避免;会计和审计等财务标准将会趋向稳定、公开和连续;评级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所追溯的公司的经营信息和金融资信等信息,将会跨更大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此外,投资环境、投资工具也会有大的改进。资本市场的国际接轨可谓任重道远。
就劳工市场而言,“入世”也会加速劳工集体组织和社会保障机制的成熟。“入世”意味着中国会接受新的国际分工,并在劳动密集型和民族文化型等方面开掘和发挥国际比较优势。这无疑会引发一场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据研究,汽车产业、农业和机械仪器产业的就业人数将分别减少14.5%、3.6%和2.5%;而食品工业、建筑业、服装业、服务业将分别增加就业23.6%、2.2%、52.3%和2.6%。劳工流动的新格局要求新的人事工资制度、保险保障制度、工会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技术专家评估制度,而外资及其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流入势必会加剧新制度的产生。从而使得目前的雇主方的系统优势得到劳工方的制衡。目前,许多省份正在酝酿户籍管理制度政策方面的大的改革。
“入世”后的劳工流动机制,同改革开放以来的“下海”、“人才交流中心”、“孔雀东南飞”、“能工巧匠走西口”等,应该说有性质上的差别。如果说过去侧重转轨,“入世”后则侧重接轨。而在这两重变迁中,劳工组织(工会,行业自律组织、其它民间组织等)在评估劳动、评定工资、安全保障等各方面都将独立发挥更大作用。在法律、外贸、金融、证券、IT等专业知识含量比较高的行业,人才争夺战实际上已经拉开战幕。劳动的价格—工资,只有在竞争和流动中才能够趋向合理。一系列新的劳工服务机制:培训、职业介绍、资格测试和认定、社会保险等,都会应运而生并在一开始就可能具有国际水平。法制的健全和律师业的发展,也会使得工会等劳工组织发挥更好的作用。劳工保险、社会保险等,将不仅会从坑蒙走向诚实,而且会从诚实走向公平。“入世”以来轿车保险费率的“跳水”现象,对于某些公司,应该说是一片“报秋的落叶”。
---- 我家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
每踩一下踏板,在猪圈远离踏板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
若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
当小猪踩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的食物;
若是大猪踩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之前跑到食槽争吃一点残羹。
现在问:“你们各会采取什么策略?为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