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ungyun(周翔长空)
整理人: aaa234(2003-09-25 09:54:23), 站内信件
|
新自由主义的牺牲品
□胡里奥·安德鲁
新世纪之初,阿根廷终于遇上了大麻烦。离上一次的金融危机刚好20年,离中国加入WTO不过几十天光景,金融危机的噩梦又找上了在足球场上笑傲群雄的阿根廷人。
二次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分割成发达国家(DC)经济和发展中国家(LDC)经济,包括阿根廷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此时凯恩斯主义的主张国家干预的经济理论流行于世,登上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官方经济学的宝座,同样也为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奉为至尊经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他们重视的是财政政策的作用,认为货币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起不到重要促进作用,这一点,在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早期阶段表现得特别明显。然而该政策的实施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什么好处,贫富差距扩大、贸易条件继续恶化、外债负担日益沉重、人口压力依然,经济形势每况愈下。
随着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的衰落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兴起,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特点,1973年麦金农和格利·萧提出了“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认为LDC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应彻底改革金融体制,放开利率,取消对金融市场和外汇的管制以及贸易自由化、税制合理化、财政支出政策改革等。阿根廷拾起了这根救命稻草,于1977年开始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取消对利率的控制、放开对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和信贷配给、放开资本项目下的对外借贷和外汇交易、宣布国内货币贬值的时间表,主要目标是放开国内资本市场,以有效地将阿根廷与世界资本市场连接起来,但这一改革因1981年3月的金融危机而备受指责。但阿根廷人没有止步,到90年代,阿根廷为了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和达至彻底的全球化,实施了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无条件放开国内市场,推行私有化,迎来了8年的经济增长,但却为今日的危机埋下了“地雷”,现在,它终于引爆了,成为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的牺牲品,曾被美国和IMF奉为现代化样板的阿根廷跨掉了。
阿根廷的金融危机给世人再一次敲响了警钟: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千万别忘了它还有副作用。它提醒发展中国家寻找合适的全球化道路。
麦金农承认“使一个高度压抑的经济体实现自由化就好像在雷区中行走一样,下一步可能就是最后一步”。由于对80年代初恶性通货膨胀刻骨铭心的恐惧,阿根廷实行了对美元的钉住汇率制,而资本项目完全放开,其结果就是中央银行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利率实际上由美联储决定,阿央行基本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这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东亚国家非常类似。现在阿根廷似乎在自由化的道路上转了个身,明显加大了政府干预的力度,在不得不让比索大幅贬值的同时宣布实行“汇率双轨制”,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腐败的政府将会因此而更加腐败,更加导致政府运作的低效率和无能,财政和税收将处于混乱,这是阿根廷走出金融危机的最大障碍。
阿根廷的痛苦理应成为后WTO时代的中国应吸取的教训,一是金融部门的改革要极其慎重;二是金融自由化只能在宏观经济稳定之后启动;三是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并非成功的灵丹妙药;四是开放资本市场必须万分小心;五是考虑经济改革的政治承受力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不能滞后等。要知道,全球化的利益绝对不会自动地、平均地流到发展中国家的口袋里,谬尔达尔指出,“回波效应”和“涓流效应”并不必然发生。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体化经济中的弱势群体,得到的往往不比失去的多。
不过我相信中国不会是另一个新自由主义经济的牺牲品。
---- 因为有你,所以才有等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