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绿色论坛>>〖环保知识〗>>循环经济21世纪的战略选择

主题:循环经济21世纪的战略选择
发信人: efei_ge(华灵子~)
整理人: 1101234(2002-01-14 20:41:57), 站内信件
循环经济21世纪的战略选择 

  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症结。为解决这一症结矛盾,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模式和战略,而循环经济就是目前国际上反映这一思潮的一种战略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趋向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必然的战略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实践 
  随着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愿 
望,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到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采纳,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取得了成功的实践。目前,从企业层次污染排放最小化实践,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都有许多很好的成功实例。 
  从企业层次来看,最典型的循环经济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 
(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制造法。通过循环经济和3R 制造法的实践,杜邦化学公司1994年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和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相对 8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25%和70%。从区域层次来看,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区。最为典型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企业,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投入或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国家层次来看,比较成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和日本。德国分别于1991年和1996年 颁布《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规定对废物管理的首选手段 是避免产生,然后才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置。德国法律明确规定,自1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全部达到80%。在德国的影响下,欧盟和北美国家相继制定旨在鼓励二手副产品回收、绿色包装等法律,同时规定了包装 废弃物的回收、复用或再生的具体目标。法国法令提出2003年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得 到循环使用。荷兰提出到2000年,废弃物循环使用率达到60%。奥地利的法规要求对 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丹麦要求到2000年,所有废弃物要有50%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为了推动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欧洲设计了一 组包装回收象征性标记,供包装商将其标示在包装主要面。这些标志包括:可以重复周 转再用的包装标记、可以回收再生(再循环)的包装标记、使用再生材料超过50%的包 装的标记以及绿点标记(GreenDot)等。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立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循环型社会”。目前,日本已经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食品再利用法》《环保食品购买法》《建设再利用法》 
《容器再利用法》等七项法律。从2001年4月开始,日本开始实施这七项法律,争取一边 控制垃圾数量、实现资源再利用,一边为建立“循环型社会”奠定基础。日本将走出大 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逐步走向“循环型社会”。日本七项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体现三个要素,即资源再利用(Reuse)、旧产品和旧零件再利用(Recycle)和减少废弃物(Reduce)的3R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保护环境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 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根本之源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行道(OneWay)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 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 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二是循环经济倡导 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 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从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三是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样最终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而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循环经济不但要求人们建立“自然资源→产品 和用品→再生资源”的经济新思维,而且要求在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倡导新的经济 规范和行为准则。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保护环境,其主要的体现就是它的3R原则。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减量化原则(Reduce)要 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 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 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 排放的目的。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了结,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 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很显然,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 
  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态 
  循环经济下的工业体系在实践上述3R原则时,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共生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产品消费后的资源再生回收,由此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整体社会循环,完成循环经济的物质闭环运动。在这三个层次中,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Parks,EIPs)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 的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同时也正在成为我 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 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 生态管理模式。所谓工业生态学是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业生产,把经济视 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 产品是另一个企业的“营养物”。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或公司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通常用“工业共 
生”、“要素耦合”和“工业生态链”概念来表征工业生态系统中工业企业之间的关 
系。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生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工业园区 才是最具环境保护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是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在加拿大、美国等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先进的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规划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从 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和生态工业园的要求来看,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必须在园区的设计上体 现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思想,根据生态园区的要求选择入园企业。同时,要真正实现 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还必须有生态工业园区的特定技术作为支持。这些技术包括:信息 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 
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等。 
  在工业园区的生态管理方面,一些国家的工业园区也颇具特色。在加拿大的 
Burnside工业园区,建立一个清洁生产中心,专门为园区的工商企业提供有关废物削 减、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等信息。该中心也考虑了工业生态思想对现有工业园区的应 用;在泰国,专门设有工业园区管理局,其总部正在建立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业 园区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所有工业园区的联网,收集每个园区的基本环境信息,从而 提高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效率。 
  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最典型的一个案 例就是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该园区正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通过盘活、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建设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该示范园区的六个系统,各系统内分别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其中,甘蔗→制糖→蔗渣造纸生态链、制糖→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生态链以及制糖(有机糖)→低聚果糖生态链这三条园区内的主要生态链,相互间构成了横向耦合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网状结构。物流中没有废物概念,只有资源概念,各环节实现了 充分的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 
  除了贵港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建设之外,广东省南海市也正在根据循环经济 的理念建立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该示范园区将以华南环保科技产业园为核心, 根据循环经济的思想对园区进行规划和设计,通过环保科技产业园和虚拟生态工业园的 的工业生态链建设,分步建立资源再生园、零排放园和虚拟生态园,实现园区、企业和 产品三个层次的生态管理,为全国树立一个最能体现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示范。 
  建立我国的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 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 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 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从长期角度来看,良性循环的社 会应从发展阶段开始塑造,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我国的消费体系仍在 形成阶段,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 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必然要求我国选择建 立循环经济。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国内 生产总值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今后10年的经济依然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 度。很显然,如果继续沿用传统“三高”发展模式来带动经济高增长,那么只能继续削 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换言之,我国现有的资源和能源供给几乎不可能继续 满足传统“三高”模式下的未来1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利用高新技 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经济,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真正走上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于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议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 程。 
  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进展,还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发展我国的循环经 
济,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推行绿色核算、开 发绿色技术等措施来推动。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取得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制定必 要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循环 经济特别要注意使用经济激励和刺激手段,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目前,全国人大 正在起草《清洁生产法》。应该说,这是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在法律方面一个良好的开 
端。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制定《国家绿色消费法》和《资源循环再生 利用法》,同时,建立具体资源再生行业(如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容器等)法律。 
  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该体系可 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绿色制度环境,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 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等;二是绿色规范制度,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 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等;三是绿色激励制度,包括 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 
  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要建立循环经济,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 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 济核算体系等。核算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DP)统计的方法,因为 这种统计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一种不真实、非绿色的统计核 
算。目前,一些国家已采用了新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 扣除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 
  目前,应该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和总结。建议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EDP)概念。EDP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EDP等于国内生产总 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通过全国 (1999年和1995年)以及三明市和烟台市(1990年、1993年和1996年)的初步核算表 明,建议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基本可行。这种核算结果可供各级政府领导部门 使用,让它们看到传统国民生产总值和绿色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巨大差异,促使它们抛 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道路。 
  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 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这一意义下,“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包括用以进行废 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更包括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 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要密切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清 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同时,要把清洁生产的着眼点从目前的单个企业延伸到工业 园区,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以绿色需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绿色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 费运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消费引导方面,各级政府要起保护环境的表率 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例如在政府采购 
中,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 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使用,在办公用品等 废弃后主动回收等。 
  积极开展循环回收利用的试点 
  循环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的一个起点。我国可以首先选择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电 池产品,进行循环回收利用的试点。我国电池产量于80年代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生产大国。1999年我国电池总产量为150亿只,当年出口100亿只,进口20亿只,国内实 际消费量约70亿只,其中含汞电池约40亿只(主要是低汞电池)。由于废电池中含有 
汞,如不妥善收集处理,会污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可以通过开展“电池”产品的循 环经济试点,建立废电池循环利用机制,一则取得经验、进行循环经济的技术、制度积 累,二则强化公众参与、推动绿色消费。 

《中国环境报》2001-9-3第4版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