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ityconnor()
整理人: fallingstar(2000-11-22 07:43:19), 站内信件
|
近来与张艺谋的缘分,是从那张赵季平的作品集<电影>开始的.在那张充满民族乐 感的唱片中,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张艺谋的<大红灯笼>、《活着》,《菊豆》,还 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那么民族的音乐,而且还牵涉到如此多的国内经典 电影,难免心花怒放。那次听钉子说做深夜节目做到没东西播,要播张艺谋的电 影配乐—也就是那张碟,似乎山穷水尽的样子,其实不是啊,这是一张越听越有 味道的SOUNDTRACK—兼容民族与世界的审美标准。
之前看了《我的父亲母亲》,那时已经很为唇红齿白的章子怡心动。再之前看了 《一个也不能少》,还记得张导亲临中大的首映式,使我们得以见他的庐山真面 目。那晚的听众提问部分有位听众的一句赞美之词也让我感动了好一会儿(其实 也不过是朗诵了艾青的那句诗以赞美张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为何我的眼中常含 泪水,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近来做节目将那张《电影》反复把玩,自然也要找些资料,看到对莫言的《红高 粱》的煽情介绍—本来就是一部煽情的小说?又有对陈凯歌《霸王别姬》的严厉 批判,还有一些网上的文字,渐渐发现,我积累的导演们的东西,除了王家卫之 外就轮到张艺谋了。
后来偶然碰到了《活着》,看完之后也深受震动,将小说DOWN下来,存在硬盘里 至今也没有动一下,然后就在节目中骗大家说小说如何如何的好看—实在违心— 这就是我的诡计:}
再后来,为那本学校门口书店卖的《雾中风景》所吸引,北大的老师戴锦华的作 品,1978—1998的中国电影。还没来得及看,就听说电影欣赏课要讨论《黄土地 》,于是二话没说挑灯夜战,看了第五代、黄土地的部分,想去骗骗大伙。然而 ,这部电影留给我的只是一种仪式,一个久仰的符号,看过了,也就不过如是了 。
我会为其中的黄土苍茫而叹服,为其中人性的愚昧与无力改变的命运而惋惜,为 那些充满民族特色的陕西山歌、电影的配乐叫好,但还有更多表面化、僵硬的东 西,并不那么感染我,要选择的话,我更偏爱《父亲母亲》那种印象化、诗意的 爱情小品,精致的颜色、流畅的音乐、一个意象朦胧的爱情故事,没有《红高粱 》中急于成功的大写意,没有《大红灯笼》里面暗藏的政治反讽的机锋,没有《 活着》的沉重,也没有《有话好好说》的轻浮,那是张艺谋最熟悉的乡土,模糊 了时代与具体的细节,平静如水地讲一个平凡却感人的爱情故事,抛却了历史、 社会、政治、伦理等沉重的包袱,生活就是那么简单纯粹,一如我母亲执着地在 乡间小路上风雪不改的等待,一如金秋阳光下那花样年华的少女清丽纯真的笑容 。
今晚看了杰出华人系列之张艺谋的采访,一部部电影讲下来,从最初对分配不满 的青年如何表达愤怒,到后来一步步走向成功,一路上的崎岖。只说了一半,下 周继续。给我的感觉,张艺谋是一个追求视觉甚于追求思想的人,在他而言,他 追求好看的电影而并非沉重深刻的叙事。在拍《大红灯笼》时,侯孝贤这位台湾 导演作为这部片的监制,研究了樵家大院周围许多细致的生活,但后来这些都没 有在电影里出现,张说,他要将故事简化,抽象而简明地表达那种强烈的感觉。 侯或许会拍细致的生活—一如《海上花》那比红楼梦还要红楼梦的点滴叙事,即 使是〈悲情城市〉,也是好不容易才熬过的三个小时—大多数观众的意见—镜头 的节奏实在太慢。
张还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可能受用终生“年轻人最重要的是机会,有 了机会,坐正了才有发挥的可能。”讲这句话的背景是张拍的第一部电影〈一个 和八个〉--一部抗日题材的历史片,许多人认为年轻人应该找年轻人的生活才最 好展开,但张的回答是—当时他们特实际,瞅准了领导的喜好,才有可能那么快 就开始有戏拍。于是,他们把现实景况中的不满、愤怒都拍进了电影之中,于是 ,在那个刚刚解冻的1983年,这部电影轰动一时。
的确,我们需要机会,哪怕最初的媚俗。谁都有败笔,张艺谋后来也有〈代号美 洲豹〉、〈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尴尬,陈凯歌也有〈孩子王〉、〈边走边唱 〉的失意,拍电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一个不断坚持自我的过程也是一 个不断妥协的过程。如何与市场、评审团、审查机制和自我理想摆正关系,其中 有深深的学问。但这一切都必须在你可以进入这个圈子开始游戏才能成为讨论的 议题,否则,连门都没有。
人生亦然,关键是你选择怎样的人生,怎样走好第一步(多么老土的收场:)
-- 爱到天荒地老,也不过是回忆中的浮光掠影.所有的灵魂也是寂寞的孩子.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36.2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