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lmwool()
整理人: fallingstar(2000-06-28 08:33:57), 站内信件
|
发信人: rossby (五十岚已夜), 信区: Movie
标 题: [转载] 王家卫;在虚空中晃动的孤独世界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ue Feb 15 02:06:41 2000),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USTC 讨论区 】
【 原文由 rossby 所发表 】
王家卫无疑是东方城市语境中被现代性主题抛置出来的一个边缘、虚空、荒 延、孤寂的精神世界的最深入、最尖锐的体验者,同时,通过把这种极先锋的体 验注入到东方城市中最通俗、最泛滥的大众文化形式(武打、枪战、言情影片) 而获得的强烈的意义张力,他又成功地成为这一精神世界的最具权威性的阐释者 。
我愿意在此对从他整体作品中凸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点作一番检视。首先是 王家卫通过选题和影片中某些情节、对话的设置而曲折传达出的一种有趣的表达 立场。这种立场犹如在影片中时常出现的、寓示了恍惚和非自主状态的那些晃动 镜头,显示出了一种在大众趣味和艺术独立性之间游移和游戏的姿态。对故事完 整性的毫无耐心,武打、枪战镜头的反常视角,听似“古龙体”但又言不涉意的 警句式对白,以及“名角”们对自己在表演什么的一无所知等等,无一不是对港 台地区臃肿过剩的通俗文化消费品的戏仿,以及对“明星”制的绝妙嘲弄。在对 这些表达模式的滑稽模仿中,王家卫以对自己拍片原则的坚持完成了一个象喻转 换,即把武侠、阿飞、杀手们的江湖世界作为动荡、偶然、冷漠的城市生活的隐 喻基点,支撑起了现代人的内在焦虑和符码化、模式化的外在生存。
其次是王家卫在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被 看作一拒绝过去时和将来时,竭力要在现在进行时中把握住什么却又终无所获的 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以此为出发点,就不难现象为何在王家卫影片中屡见不鲜的 细节特写总是处于一种被悬置的状态中:它们只是作为无情的时光流逝在个体生 命上留下的失去了原有情氛的印痕用来被自我定位含混不明的摄影机位以陌生的 眼光反复打量,它们并不确指某个瞬间而仅仅暗示了一种巨大的虚无主义离心力 对一切场景和记忆的拆解,以及个人经验面对这种拆解时的无能为力。而这种虚 无的时间观和剧中人生死命数的偶然性(猝死与失踪)、无根基性(飘泊与孤立 )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一种加缪意义上的生命虚无主义意蕴。
最后,尤为重要的是王家卫对孤独、对个体生存的隔绝状态、对日常生活的 琐屑无聊的细致入微的揭示。在这个方面,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堕落天使 》可以说是所有试图表现青年都市边缘人意识状态的华语影片中最杰出的两部。 在此我特别想指出王家卫在影片中大量使用第一人称视角的重要性。从《阿飞正 传》开始,支离破碎的第一人称独白已成为把对外部事件的陈述“内在叙事化” 的一种主要策略。这些独白挟带着不同叙述人对自我、对个人经验细节极端神经 质的、偏执狂式的关注被影片的推进对接到了一起,显示出人与人之间某种倾拆 、沟通的渴望以及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之不可能性。这一不可能性 直接表征为独白的莫名其妙的中断(声音的不在场)及其所指涉出的各种情感交 流范式(诸如父子亲情、哥们友情、男女爱情)建构的徒劳。导致它产生的原因 除了充斥于现代/后现代都市中的大量偶然因素的干涉之外,更在于内心深处愈积 愈深的自恋和自我幽闭倾向。这种倾向作为现代人的一个基本宿疾,它普遍寄生 于王家卫对之有着切肤体悟的香港本土生存状态之中。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 认为,王家卫在他那冷静而不动声色的镜头语言中自觉不自觉地渗入了对一个艺 术家来说至关重要的“伟大的同情”。
--
※ 来源:.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131.215.92.88]
--
※ 转载:.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131.215.92.88]
-- why -
You'd rather cry,
I'd rather fly
sos:帮助一个小女孩http://zhaoli.363.net/index.htm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5.35.2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