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eno()
整理人: fallingstar(2000-06-23 08:01:22), 站内信件
|
成长.政治
一九四一年生于波兰华沙的奇斯洛夫斯基,斫青时对戏剧有浓厚的兴趣。后来据他
说剧场演出的水准渐渐低落了,他则努力考入著名的罗兹(Lodz)电影学院。在电影学院
修业的四年间(1964-1968),奇斯洛夫斯基拍过几部短的剧情及纪录片,参加过六八年的
学生运动,也结了婚。毕业以后跟电视台及WFD(一所国营的纪录片公司)合作了一段时
间。直至七六年才有机会执导第一部剧情长片《疤痕》(The Scar)。
然后是七九年广为人知的《影迷》(Camera Buff),八一年的《盲打误撞》(Blind C
hance)及八四年的《无止无终》(Not End)。更令奇斯洛夫斯基奠定国际声誉的是八八/
八九年一口气拍成的《十诫》(The Decalogue),这本来为电视台摄制的十个短篇,在欧
洲等地均非常受欢迎。到了九一年的《两生花》(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ique)推
出时,奇氏已是一个国际知名的导演了。至于他逝世以前完成的《蓝白红三部曲》(九三
/九四年),则是奇氏从影以来最大规格,最多资金的作品。
奇斯洛夫斯基肯定是继华意达(A.Wajda),史可里莫斯基(J.Skolimowski)、波兰斯
基(R.Polanski)、赞禄斯(K.Zanussi)以至艾尼斯卡.荷兰(Agnieszka Holland)以后最
为人熟悉的波兰导演。甚至因着他的作品吸纳了外国资金并世界性发行,使他的锋头比
任何一位留在波兰创作的导演都要强劲。固然,这也跟奇氏的电影作品比其他人更少涉
及政治有关系。 然而,成长在共党军法统治下的波兰,奇斯洛夫斯基又怎可能逃过政治的洗礼?
奇氏出生于四一年适逢二次大战爆发,战事直至四五年才结束。当他还未完全懂
事,华沙的主权已由纳粹转移到苏军手里。此后波兰的命运基本上已断定。一九六八年
是举世以大学生及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激进学生运动最炽热之时,那时候奇斯洛夫斯
基在罗兹电影院校念书。六八年三月波兰爆发了著名的「三月事件」,学生向政府要求
全面的民主化而与军警对抗达三个星期之久。奇氏参预了在罗兹举行的学生集会,被抓
过好几次。他后来回忆说:「我生命中两次想插手搞政治,但总糟透收场。其中一次,
正是一九六八年。」(另一次则是他在七十年代中,代表波兰电影人组织深度向政府争
取更多艺术创作及表达的自由。)
「自此以后,我避谈政治了。」六八年的经验令奇斯洛夫斯基觉得,社会的不公
义、不平等,并不是他可以去改变的。所以,他后来曾经厉言责难华依达,认为他以工
会作后盾去竞选是「浪费时间与心神」,「全没得着,不如多拍风部精采的电影。」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103.128.131]
|
|